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学   

胎盘

1. 发育与解剖结构

胚胎起源:

胎儿部分:滋养层细胞(Trophoblast)分化为绒毛外滋养层(EVT) 侵入母体蜕膜,形成绒毛树(含胎儿毛细血管)。

母体部分: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经EVT重塑为低阻力血管,直接向绒毛间隙灌注母血。

三层血胎屏障(人类):

胎儿毛细血管内皮

绒毛结缔组织

滋养层细胞层(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

2. 生理功能机制

物质交换:

被动扩散:O₂/CO₂(分压差驱动)、脂溶性维生素。

主动运输:葡萄糖(GLUT1转运体)、铁(转铁蛋白受体介导)。

胞吞作用:母体IgG抗体经FcRn受体跨胎盘,赋予胎儿被动免疫。

内分泌中枢: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妊娠8天检出,模拟黄体生成素(LH)维持孕酮分泌。

人胎盘催乳素(hPL):拮抗胰岛素,促进母体脂解释放游离脂肪酸供胎儿。

孕酮:妊娠10周后胎盘日产250mg,抑制子宫收缩并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建立:

滋养层HLA-G:抑制母体NK细胞杀伤活性。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降解色氨酸阻断T细胞增殖。

3. 胎盘类型与演化

形态分类:

盘状胎盘(人类、小鼠):单/双盘状结构,高效血绒毛膜屏障。

子叶型胎盘(牛、羊):绒毛聚集成簇(子叶),母体上皮部分保留。

带状胎盘(猫、狗):绒毛环状分布,母体血管内皮暴露。

弥散型胎盘(马、猪):绒毛均匀分散,六层上皮绒毛膜屏障。

演化意义:

最早出现于有袋类(简单非侵入型),真兽类发展出血绒毛膜胎盘(母血直接接触绒毛)。

基因组印记冲突:父源基因(如IGF2)促进营养获取,母源基因(如H19)限制胎儿过度生长。

4. 病理与临床关联

子痫前期:

核心机制:螺旋动脉重塑障碍→胎盘缺血→释放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结合VEGF/PlGF→母体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蛋白尿。

生物标志物:sFlt-1/PlGF比值>85预测阳性率95%。

胎盘植入性疾病:

胎盘粘连(Accreta):滋养层侵入子宫肌层(剖宫产史者发生率0.9%)。

穿透型(Percreta):侵袭膀胱/直肠,致产时大出血(死亡率7%)。

胎儿生长受限(FGR):

胎盘血管病变(如绒毛梗死>30%)或转运功能缺陷导致。

5. 跨物种比较

灵长类特殊性:

人类滋养层侵入深度达子宫肌层外1/3(狒狒仅达内膜),支持更长妊娠期。

表观遗传调控:

胎盘是DNA甲基化动态变化最显著器官,环境毒素(如双酚A)可改变印记基因表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皮脂腺    下一篇 沙龟

关键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