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腺
巴氏腺(英文:Bartholin's gland,又称前庭大腺)是女性外阴部的一对黏液分泌腺体,位于阴道口两侧,主要功能是润滑阴道和外阴。其导管阻塞或感染可导致巴氏腺囊肿或脓肿,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
解剖结构
- 位置与形态:
- 成对腺体,直径约0.5-1 cm,位于阴道口后外侧的大阴唇深部,埋藏于球海绵体肌下方。
- 导管开口于阴道口与小阴唇之间的前庭后方(约4点及8点位置),导管长1.5-2 cm。
- 组织结构:
- 腺体: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分泌清亮黏液。
- 导管:内衬移行上皮,易因炎症或分泌物黏稠而阻塞。
生理功能
- 润滑作用:性兴奋时分泌黏液,减少性交摩擦损伤。
- 防御屏障:黏液含免疫球蛋白及溶菌酶,抑制病原体侵入。
临床意义
- 巴氏腺囊肿(Bartholin's cyst):
- 病因:导管阻塞导致黏液潴留,形成无痛性肿块(直径1-3 cm)。
- 高发人群:育龄女性(20-30岁),可能与局部摩擦或慢性炎症相关。
- 巴氏腺脓肿(Bartholin's abscess):
- 病因:囊肿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淋球菌、衣原体、厌氧菌)。
- 表现:单侧大阴唇红肿热痛,可伴发热,脓液培养可明确病原体。
- 罕见病变:
- 腺体癌:占外阴癌<1%,多见于绝经后女性,表现为质硬、固定肿块。
诊断与检查
- 体格检查:
- 视诊及触诊大阴唇后部,确认肿块位置、活动度及压痛。
- 按压腺体开口观察分泌物性状(脓性提示感染)。
- 实验室检查:
- 脓肿穿刺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性传播疾病筛查(如淋病、衣原体)。
- 影像学:
- 超声检查鉴别囊肿与实性肿瘤。
- 可疑恶性时需活检或MRI评估浸润范围。
治疗与处理
- 无症状囊肿:
- 观察随访,建议温水坐浴促进引流(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 有症状囊肿或脓肿:
- 切开引流+造口术(Word catheter):
- 局麻下切开脓肿,放置球囊导管引流2-4周,促进上皮化形成永久瘘管。
- 复发率<10%,优于单纯切开引流(复发率约30%)。
- 抗生素:
- 经验性用药:头孢曲松(覆盖淋球菌)+多西环素(覆盖衣原体);
- 根据培养结果调整。
- 切开引流+造口术(Word catheter):
- 复发病例:
- 腺体切除术:适用于反复感染或疑似肿瘤,但创伤较大(可能损伤阴部神经)。
- CO₂激光或Marsupialization术:微创重建导管开口,降低复发率。
注意事项
- 绝经后女性新发巴氏腺肿块需警惕恶性可能,建议活检排除腺癌。
- 妊娠期脓肿应积极引流,避免感染扩散导致败血症或胎膜早破。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