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一组症状,指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如: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膈、胸膜病变,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它是老年人常见的胸痛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肋间神经共有12对,由胸髓发出后经前根和后根联合而组成。胸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于肋间内、外侧肌之间叫做肋间神经,走行在肋间动脉的下面。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是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变(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损伤,老年性脊椎骨性关节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肿瘤,特别是髓外瘤,常压迫神经根而有肋间神经痛的症状。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主要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有些病人可发现各种原发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另外,带状疱疹病毒性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是指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在其神经支配区的皮肤上产生成群的水疱和丘疹,而以水疱为多见,按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邻近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神经痛。发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继发性肋间神经痛的治疗须视病因而定。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可按神经痛的一般疗法治疗,如各种止痛剂的使用、理疗等。当无效时可考虑肋间神经根部封闭。
对于带状疱疹的皮肤损害可对外用保护干燥剂,如樟脑扑粉、炉甘石洗剂或龙胆紫溶液,5%雄黄酊外用亦有消炎止痛作用;适当使用维生素B1、B12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常有良好的效果。
肋间神经由胸髓发出后经前根和后根联合而组成。共有12对,胸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于肋间内、外侧肌之间叫做肋间神经,走行在肋间动脉的下面。
肋间神经痛本病实际上仅仅是一症状的名称,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此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胸痛原因之一。
肋间神经痛的症状的产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是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变(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损伤,老年性脊椎骨性关节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肿瘤,特别是髓外瘤,常压迫神经根而有肋间神经痛的症状。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主要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有些病人可发现各种原发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另外,带状疱疹病毒性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是指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在其神经支配区的皮肤上产生成群的水疱和丘疹,而以水疱为多见,按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邻近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神经痛。发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肋间神经痛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由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继发根性的肋间神经痛;肋骨、纵膈或胸膜病变会继发干性的肋间神经痛。原发性的肋间神经痛少见。
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
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推拿临床上治疗由胸椎损伤或退变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疗效较好。这类患者往往有胸椎关节的位置异常,通过胸椎复位手法纠正后,疼痛就能明显缓解。
胸椎部位的疾病要即时治疗,以免继发肋间神经痛。坐位工作者要注意姿势,避免劳累。
肋间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单侧肋间的阵发性疼痛,多以窜痛或刺痛为主,可放射至患侧肩背部。用王不留行籽外贴治疗,疗效显著。
使用时先剪一块约5×3.5厘米大小的麝香壮骨膏,在中间撒上已准备好的王不留行籽(注意不要堆积),按压粘牢后外贴于肋间神经疼痛的沿线处,然后按摩1至2分钟,至患者感到局部微痛、发热即可。每日按摩4至6次,每2至3天如法换药1次,至痊愈为止。
所谓肋间神经,是沿着胸部肋骨,由背后经过侧腹,一直到胸前的神经。此类疼痛就是沿着这条神经,经胸部、腹部呈半环状的强烈疼痛。
该病的原因是由于脊椎生病或是肋膜粘合,但还有其它尚无法了解的原因。其它如肝脏病是原因之一。突发性、真性的肋间神经痛原因至今仍然一无所知,但是症状却是非常了解。这种疼痛会因咳嗽或呼吸强弱而定,严重时可能会形成呼吸困难。一般是吸气感到痛苦,吐气则否。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有时误认为是肋间神经痛,但其实是肋膜炎或狭心症。
真性的肋间神经痛有三种特征。一是背骨侧面即是压痛点,二是腋窝即是压痛点,三是胸侧面即是痛点,只轻轻一压疼痛难当。
为了防止肋间神经突发性,必谨以下的穴道指压法,这种方法在病发半年内能即刻治愈,如果病发数年的话,只要持之以恒也能治愈。
穴位及指压法:
在手背距横纹三指幅处有“外关”。在小脚趾和第四趾之间用指尖向上搓,到了尽处就是“临泣”穴。指压时只要在这两处穴位上,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压6秒钟,左右各按10次就能去除疼痛。
肋间神经痛有时不只限于胸部,连背部和肚子也有疼痛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用穴道指压法就可奏效。如果想提高效果的话,在指压前先用温湿布覆盖患处。如果治疗后还感到相当疼痛,则再用温湿布擦患处,重新再指压一次就可减轻疼痛。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沟、阳陵泉、华佗夹脊(病变相应节段)、蠡沟。
2.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一穴,效不明显者加配穴。照海,取双侧,随吸气进针1寸~1.5寸,反复捻转结合提插,持续3分钟~5分钟,施泻法,留针15分钟。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法同照海。曲池,取健侧穴,针剌得气后,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同时嘱患难与共者作深呼吸,并按摩患处。留针15分钟。华佗夹脊,深刺使针感沿肋间神经放射,只取患侧穴,施平补平泻法,余穴均取双侧,针法同照海。每日l~2次。
(二)皮肤针
1.取穴
主穴: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背部循行线。
配穴:病变区肋间隙、胆经胁部循行段。
2.治法
行常规消毒后,由华佗夹脊穴颈7至颈8,膀胱经大杼至关元俞,反覆以中等强度手法叩刺5遍,用闪火法拔排罐10分钟。然后令患者侧卧,使患部朝上,沿病变区肋间隙和胆经胁胁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区上下各一肋间隙叩刺2遍。均采用中等强度手法。叩毕,在疼痛最明显区域拔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内关、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显处。
2.治法
令患者仰卧,先取配穴进行针刺,以捻转进针法刺内关,待有感应后用提插法加大刺激量,使针感向上臂放射。同时,患者行深呼吸,深刺阳陵泉,直透至阴陵泉。待有感应后,用捻转法加大刺激量,使针感上通下达。留针30分钟~5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然后于阿是穴,即疼痛最明显处,常规消毒后,取皮肤针,由轻而重进行叩刺,叩刺至皮肤发红,以闪火法或投火法吸附其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0分钟~15分钟,待皮肤瘀血呈紫红色时取罐。隔日治疗一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5日。
(四)电针
1.取穴
主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配穴:太冲、至阳、肝俞、肾俞、行间、丘墟。
2.治法
主穴取2~3穴,配穴1~2穴。得气后施捻转手法,先补后泻,运针10分钟,再通电针,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用密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通电5分钟~20分钟。每日1次。
当归佛手炖黄鳝
配方:当归10g,佛手6g,黄鳝300g,绍酒15g,姜lOg,葱15g,盐4g。
制作:当归、佛手洗净切片;黄鳝去骨和内脏切片;姜切片,葱切段。黄鳝加入盐、料酒,腌渍20分钟待用。黄鳝置炖锅内,加入当归、佛手、姜、葱、盐,放入清水600ml。盛装黄鳝的炖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炖煮35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黄鳝50g,随意喝汤。
活血黑豆汤
配方:丹参10g,红花6g,桃仁6g,陈皮6g,黑豆150g,猪瘦肉250g,红萝卜250g,姜10g,葱15g,盐5g。
制作:丹参洗净,切片;陈皮洗净,切丝;红花、桃仁洗净;猪肉洗净,切3em见方的块;萝卜洗净,切5era见方的块;黑豆出杂质;姜切片,葱切段待用。猪肉、萝卜、黑豆、丹参、红花、桃仁、陈皮、姜、葱、盐,同放炖锅内加水1000ml。炖锅置于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1小时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每次吃猪肉、黑豆各30~50g。
功效:补气血,化瘀滞。适用于肋间神经痛气滞血瘀的患者食用。
维生素D缺乏病 | 维生素C缺乏症 | 维生素A缺乏病 | 维生素E缺乏病 |
维生素B2缺乏症 | 心脏破裂 | 烟酸缺乏症 | 出血性疾病 |
2 http://health.sohu.com/2004/05/24/61/article220236147.shtml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