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66]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

研究所简介

研究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专利战略试点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唯一的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9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职工近600人。科技人员400余人,其中高级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近20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06人。

建所50多年来,研究所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海洋科学前沿,重点在蓝色(海洋)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工作,取得了8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一等奖5项,国家二等奖8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4项,中国科学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奖、山东省最高科技奖、科技一等奖99项,国际奖6项,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创新性贡献。

机构设置

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主任:秦蕴珊

副主任:孙松、侯一筠、张国范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凡、王广策、王斌贵、孙松、何宜军、吴时国、宋林生、宋金宝、宋金明、张国范、李铁刚
李鹏程、杨红生、侯一筠、俞志明、逄少军、秦松、秦蕴珊、阎军

顾问委员会

主任:刘瑞玉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刘瑞玉、张福绥、侯保荣、周名江、郑守仪、相建海、胡敦欣

秘书:科技处处长

学位委员会

主席:孙松

副主席:侯一筠、张国范

委员:(排名按姓氏笔画)

尹宝树、王凡、王广策、王斌贵、孙松、吴时国、宋林生、宋金宝、宋金明、李军、李铁刚

李鹏程、张国范、杨红生、肖天、侯一筠、俞志明、秦松、阎军

秘书:研究生部主任

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任:屠国华

副主任:王斌贵

委员:李鹏程、尹宝树、孔宪才、邢桂方、张志平

园区导航

1、生物楼 2、标本馆 3、水族楼

4、综合楼 5、资料楼 6.研究生公寓

历史沿革

1950年8月1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有工作人员30人,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张玺。

1954年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属中国科学院。有工作人员220人;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张玺。

1957年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有工作人员500人;所长童第周,副所长曾呈奎、张玺、孙自平。

1959年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工作人员750人;所长童第周,副所长曾呈奎、张玺、孙自平等。

历任所长

第一任所长 童第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童第周
童第周,男,1902年5月出生,浙江省鄞县人,1979年3月30日逝世。是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他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同年到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30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1934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并于年底回国,任青岛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山东大学内迁到四川万县。1938年山东大学被解散,他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复校,1946年他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于1949年3月回到青岛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授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并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9年该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长。196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在将近50年的科学研究中,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两栖类(蟾蜍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他带领的研究组在掌握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等必要技术的基础上,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论证了文昌鱼属于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是进化上的过渡类型。

他在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在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时,他发现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方向,而是细胞质也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互相诱发和抑制。这便是被称谓的:核质关系理论。

他还和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合作,探讨鲫鱼和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的双尾变成单尾等。从而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他还担任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第二任所长 曾呈奎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
曾呈奎著名海洋生物学家,(1909年6月18日——2005年1月20日),福建省厦门人。

美国密执安大学理学博士(1942)。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7),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91—),国际藻类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99—)。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山东省科协、山东省侨联名誉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藻类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第三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至九届山东省人大副主任。

曾呈奎教授是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我国海藻化学研究的开拓者。70多年来,先后发表论文384篇、专著13部,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1991年被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1995年获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畑井新喜志奖;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1997年9月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2年获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主要成就:先后发现并报导了上百个新种,二个新属,一个新科;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创造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法、陶罐施肥法,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我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并成功地组织领导了我国紫菜的半人工和全人工栽培实验;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并倡导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道路,提出了在我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并成功组织领导了海洋水产农牧化实验;提出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第三任所长 刘瑞玉

刘瑞玉,男,著名海洋生物学家,1922年出生,河北省乐亭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甲壳动物学分会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学会名誉主席,国际甲壳动物学理事会理事。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第八届青岛市政协副主席、第四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瑞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甲壳动物学家、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的奠基人之一,50多年来,发表论文150多篇、专著9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农业部养虾荣誉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科技进步奖等20多项,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学、甲壳动物学和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

主要成就:首次搞清了对虾生活史和繁殖特点,推动了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系统研究并总结了整个中国近海底栖生物的组成、分布、群落结构和生态学特点,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发展。首次发现了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指出了长江口-济州岛一线为北温带区系东亚亚区与暖水区系中日亚区间的分界线,澄清了黄东海区系的地位;指出了台湾-海南岛南端为热带与亚热带区系间的分界线,其论点补充、修正了Ekman和Briggs等名家的不足与误识;组织完成了“全国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其开发方案,促进了海水增养殖生产发展;“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资源影响预测研究”,为工程论证提供了重要依据;甲壳动物分类区系和虾类增养殖研究,发现多个新种新属;主持编写的中国动物志蔓足类卷,为迄今东亚最完整的文献;合作完成的糠虾类、枝鳃虾类、口足类动物志,其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他与合作者建立了胶州湾对虾生长和移动模式、成活率及回捕率估算方法,提出适宜放流量及放流地点的建议,获显著增产效益。

第四、五任所长 秦蕴珊

秦蕴珊,男,著名海洋地质学家,1933年6月出生,山东省莱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国际第四纪海岸线分会东亚地区副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协会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秦蕴珊教授是我国海洋沉积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47年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渤海地质》、《东海地质》和《黄海地质》等专著多部。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有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经委专业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大会奖等。

主要成就:创建和发展了我国海洋沉积学研究,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在我国最早提出和建立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并编绘了第一幅较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分布图;提出了中国陆架的“泛大陆阶段”、“青年期陆架”、“壮年期陆架”和“现代陆架”等四个不同的演化发展阶段;率先阐明了黄河物质在黄、渤海的扩散范围与强度,发现了南黄海海底黄土的存在,阐明海底黄土沉积都是末次冰期时近源风成的产物;发现并研究了菲律宾深海区的“类黄土”陆源沉积,及风成性质,其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对冲绳海槽的浊流沉积及岩浆活动的研究,为冲绳海槽沉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开展的我国海底灾害地质学和海底古河道、埋藏沙丘的研究,为海上石油平台的选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他密切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大陆架的划界提供战略咨询和科学依据。为我国海洋地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任所长 周名江

周名江,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毒理实验室主任;担任《海洋与湖沼》、《海洋环境科学》副主编、《海洋科学集刊》学报主编、及《ChineseJournalofOceanologyandLimnology》编委和国家环保局《海洋环境保护法》编订专家组专家;在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兼职,英国海洋生物学会(BiologicalAssociationoftheU.K.)会员、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渔业委员会委员第二,第八工作组双召集人之一(Co--Chair0)、中国水环境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环境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省科协副主席、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美国纽约科学院(NewYorkAcademyofSciences)会员;先后被聘为青岛海洋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研究员。

周名江多年从事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以下几个方面:污染物如汞、镉、锌、石油烃等在海洋藻类、浮游动物、贝类、鱼类中的累积和排出,污染物沿海洋食物链的传递研究,低浓度污染物对海洋生物个体发育的影响;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有害赤潮研究等。

第七、八任所长 相建海

相建海,男,1946年5月出生,山西永济人,出国研究生。1970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山东省副主委,致公党青岛市主委,山东省科协副主席,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评议专家,国家基金委学科评议专家,国家863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863重大产业化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国家高技术中长期规划海洋技术领域编写组组长,国家S863资源与环境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海洋工程院副理事长;联合国FAO聘为咨询专家,国际甲壳动物学会理事会执行理事。“海洋与湖沼”主编、“海洋科学集刊”主编、"黄海水产研究"副主编、"海洋科学"、"海洋学报"、"水产学报"等学术刊物的编委;是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相建海是我国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海洋动物生殖与遗传工程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学与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科学院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项目等40余项,系统地开展了海洋动物生化遗传学的研究,研究进展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在对虾资源评估和预测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对虾、蟹资源影响的研究中,取得了国际先进的成果。在海产动物的繁殖与遗传学研究中取得若干创新进展,在鱼、虾、贝类染色体制备与核型研究上,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诱导了三倍体、四倍体对虾,三倍体诱导率,规模和培育规格上达国内外领先水平,并在国内外首创的D型诱导剂。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了海洋动物生化遗传学的研究。在国家海洋高技术的战略研究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负责组织了海洋生物技术863重大项目立项前预启动专题“海洋动物多倍体育种与性控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973项目“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着力解决海水养殖面临的病害和健康的重大科学问题,就宿主、病原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开展跨学科研究,建立了我国首个海洋经济动物的分子信息数据库及分析平台,促进了海洋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功能基因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成果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特别在虾贝类EST序列的测定及利用,遗传图谱的构建等方面获得前瞻性和创新性成果,居国际同行前列。先后几十次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泰国、罗马尼亚、南韩等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

相建海曾任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863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奖二等奖(2001),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和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1994),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7),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等荣誉称号。

所长、党委书记

干部挂职管理事务工作,负责客座及名誉研究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负责离退休干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受理离退休干部来信来访;负责人才交流中心的日常工作,包括项目聘用、短期聘用、退休返聘、离岗退养、无岗、待岗人员的管理;负责制定出国培训计划与人员选派的推荐,负责审批和办理职工出国手续;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各类统计工作;ARP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负责院士保健、职工体检、职工休假的组织与协调,负责职工伤亡善后事宜等工作;负责法人证书与组织机构代码证的管理工作。承担所领导交办的工作。

合署与挂靠办公机构: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人才交流中心办公室、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创新团队管理办公室。

财务管理处

负责全所预算编制与管理、资金拨付与管理、财务决算、财务监督与审计整改等工作。承担我所资源组合配置相关的统筹协调工作;依法组织收入和全成本核算,负责定期编制各类财会报告,如实反映我所财务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持,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负责科技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分析、项目立项经费审核,负责经费使用计划性的管理。承担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负责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承担所领导交办的工作。

资产管理处

负责全所国有资产总量与产权管理,所土地与房屋资产的相关管理工作,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及所参股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政府采购管理等工作,负责编制研究所资产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负责技术标准制定与执行、质量与计量认证等管理工作,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无形资产的评估、实验室规划与调整、房地产管理及住房改革的实施、房屋维修计划的审批与验收等工作。协助负责全所资源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大型仪器设备采购与管理工作。协助负责组织争取国家有关部位、院、省市与资产有关的资源争取,负责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创新自行研制项目的申请、立项及后续管理工作;承担所领导交办的工作。

合署与挂靠办公机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管理办公室、计量认证管理工作办公室、质量认证管理办公室。

战略规划办公室

承担所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制定;承担所领导重要文稿的起草和发展规划调研;负责重大项目与资源争取规划方案的起草;负责向国家、院及其它省市部委建议书的起草;负责重大政务信息的筹划与宣传;承担所领导交办的工作。

能力建设办公室

负责联系国家、院、省市有关部门,负责组织重大科技任务、院基地建设、国家(院)重点实验室建设等相关项目争取工作。承担大科学工程与条件平台等战略规划、项目争取、建设与统筹协调。承担所领导交办的工作。

合署与挂靠办公机构:造船工作办公室。

基建项目办公室

负责争取和实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负责编制研究所园区总体规划草案,承担全所园区建设规划管理工作,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起草、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预算及投资计划、监督检查与协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负责组织协调各类基本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招标工作;负责基建项目全过程管理;负责基建项目报表的统计、核算和报送;各类工程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建档等;负责完成竣工项目的验收、移交、质量回访等基本建设项目的后期工作;承担所领导交办的工作。

支撑系统

科学考察船舶大队

科学考察船舶大队是以获取有效、高质量的海洋探测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专业技术队伍,拥有以科学一号、金星二号、科学三号为代表的科学考察船,先后承担过多项大型国际综合科学考察任务。

 

研究生部

负责所研究生教育总体发展规划的草拟,负责学位点的学科及研究方向建设。承担研究生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负责研究生党、团、学生会、班级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负责研究生生活保障、医疗保险与突发事件的处理。承担所学位委员会和招生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负责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拟订与组织实施。负责研究生学籍、培养过程、学位申请、研究生毕业分配等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及其它各类研究生奖项的申报。承担所领导交办的工作。

合署与挂靠办公机构:招生办公室、学位办公室。

文献信息中心

负责实施海洋所信息网络、期刊出版、文献图书的发展规划以及任务目标的完成、承担文献信息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负责实施海洋所计算机网络的规划和发展及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承担网络中心的安全运营和管理;负责图书馆的自动化、数字化建设和图书订阅、交流与管理。

合署与挂靠办公机构:《ChineseJournalofOceanologyandLimnology》编辑部、《海洋与湖沼》学报编辑部、《海洋科学》与《海洋科学集刊》编辑部、网络中心、图书馆。

分析测试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技术支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承担生态环境、海洋地质、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以及大型仪器管理、计量认证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同时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该中心的组织运行。

负责分析测试中心的总体工作,特别是中心运行的体制与机制、岗位设置等工作;负责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管理办公室的组织运行;负责所大型仪器委员会的日常组织工作;完成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兼任分析测试中心总工程师。

负责分析测试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大型仪器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所计量体系认证建设、院仪器研制项目的组织管理以及完成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联合实验室

中美联合海洋生态动力学开放实验室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是当今海洋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系统大不相同,海洋的初级生产由0.1~100mm的微小浮游植物完成,而次级生产也仅由较大的0.1~10mm的浮游动物完成。这样,海流等海洋物理过程以及与悬浮颗粒物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变化的关键过程。因此,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把海洋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物理过程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和耦合为核心,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对其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进而探讨生物资源的补充机制和优势种的替代规律,评估生态系统的容纳量,预测其动态变化。


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暨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于2000年,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任中方主任,东京工业大学水流徹教授任日方主任。该中心的主要领域包括:海洋腐蚀环境及腐蚀规律研究与海洋工程设施的相互关系、海洋环境大气腐蚀发生与发展过程、海洋生物污损与控制、不同海洋环境下的应变电化学规律和腐蚀破坏机制、海洋工程设施腐蚀控制技术及评价研究、海洋工程设施防护状态监控智能化技术研究等。


中日海洋防腐涂料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暨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于2006年12月,与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DNT)联合成立了“中日海洋防腐涂料研究发展中心”。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DNT)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为日本第三大涂料企业。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在防腐涂料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有着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该中心致力于海洋长效、环保防腐防污涂料的研发。通过国际合作,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在海洋浪花飞溅区保护、钢结构重防腐涂层保护、钢筋混凝土涂料保护、海洋防污涂料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暨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在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大力支持下,以原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蚀与防护实验室为基础建立的,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有着近50年的研究历史。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海洋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腐蚀问题,以减少腐蚀破坏所造成损失为目标,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致力于为我国和山东省、青岛市的经济建设服务。

青岛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市科技局共建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12月4日正式成立。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在于:根据青岛市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需求,为解决海水养殖中良种培育的关键问题,进行海水养殖生物种质改良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青岛地区建立国家级海水养殖生物优良种质种苗繁育中心,为青岛市海水养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在青岛市和中科院海洋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全室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把实验室建成一个科技力量强、实验条件完备、与产业结合密切、有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研究开发实体。

海洋环流与气候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附件列表


66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