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70]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至今,已有50余位院士先后在物理所工作过,包括吴有训赵忠尧严济慈吴健雄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

简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物理所现已发展成为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拥有磁学、超导、表面物理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物理电镜真空物理极端条件物理等4个院重点实验室。

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后,物理所围绕凝练出的科研目标调整学科布局,经过整合和新建,形成了由超导物理磁学表面物理光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极端条件物理纳米物理与器件软物质物理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凝聚态理论微加工实验室等十一个实验室,并成立了国际量子结构中心,构成了物理所的研究体系;由微加工实验室机械加工工厂电子学仪器部分析测试部图书馆网络中心构成了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

物理所积极引进和培养杰出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物理所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截止2005年底,412人,其中科研人员184人,技术支撑人员6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百人计划”入选者累计达到41人;“海外知名学者”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累计达50人(其中B类1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40人,博士研究生409人,博士后24人。

近年来,物理所围绕学科布局,加大对重要科研设施及实验仪器装备的投入力度,进口或自行研制了一批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装置,主要有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MOCVD)设备、磁性金属超薄膜生长/超高真空变温SPM/原位穆斯堡尔谱仪联合系统、有机分子外延-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四探针探测(NP-OMBE-LTSTM)系统、TMR R&D Sputtering System、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角分辩光电子谱-分子束外延联合系统、多功能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极低温强磁场双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FEI DB235聚焦离子束刻蚀与沉积系统、Raith 150 电子束曝光系统、IBM SP 690大型计算机、模块式三级拉曼光谱系统以及自行研制的超高真空低温强场双探针STM、高分辨率TEM-扫描探针SPM原位物性研究系统、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II型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和极光Ⅱ号太瓦级激光装置等。

多年来,物理所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合作,包括与英国皇家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马普学会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等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还与其它国家的数十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所级国际合作关系。广泛、频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有力地推动了物理所在学术上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同时,物理所在完善学术环境和营造学术氛围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交流体系。实施了“国际评价机制”和“学术交流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设立了“崔琦讲座”、“中关村凝聚态论坛”、“凝聚态物理前沿讲座”、“科学之家学术漫谈”以及“明理时空”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交流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物理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结构和物性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原创性重要研究成果,获国际、国内奖共300多项,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国家发明奖8项。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1998年以来,物理所共获授权专利215项。部分专利技术如"新一代固态全色激光显示"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另有部分专利技术已经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进入产业化,典型的范例有以锂离子电池专利为核心技术的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以LED专利为核心技术成立的北京圣科佳公司。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9个,其中以知识产权入股的有7个。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此外,挂靠物理所的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已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物理学学术期刊。

2003年11月25日,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为依托单位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开始筹建。放眼世界,展望未来,随着第三期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物理所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任重而道远。物理所人将以“建成国际一流凝聚态物理研究基地”为目标,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贡献。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在原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建于1928年)和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基础上于1950年成立的。建国初期,原名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10月起改为现名。

历任所长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1928.3-1950.5)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1929.9-1950.5)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事记

一九二八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一月,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理化实业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设在上海霞飞路899号,丁燮林被聘为该所物理组主任

◆六月九日,中研院物理所正式成立(注:中央研究院于一九二八年六月九日举行第一次院务会议时宣布这天为中央研究院成立时间。这一天也就成为各研究所成立时间)。

◆中研物理所成立时,由丁燮林任所长。专任研究员有,丁燮林、胡刚复杨肇镰严济慈4人。助理员(相当于现在的实习研究员),4名,全所人员10人。该所成立后即进行无线电标准频率设备和液体热传导率之比较测定等5项研究工作。购置了两批仪器,以电学光学方面的为多。购置了500册图书(文字兼有英、法、德三种)。

一九二九年

◆九月九日,北平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研”)物理研究所成立,李书华任所长,地址在北平东皇城根。首先开展光谱学研究。

◆今年,中研物理所增加到21人。吴有训、饶毓泰等5人被聘为特约研究员。研究工作开了重力测量等3个课题。十月,派助理员陈宗器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工作。任务是测量经纬子午线,测量地形及绘图,测定重力及地磁。

一九三0年

◆今年中研物理所增聘特约研究员2名(严济慈赴法后改为特约研究员)。名誉研究员1名(法国莱勃慈大学教育海森伯博士)。专任研究员有5名,助理员有11人。全所人员有25人。实验室增置设备:X光射线装置、高压设备、测温装置、电波图示器等一批。研究工作有高频电波的发生和测量等4项,有一项“水银与各种固体在低压下之摩擦生电”已写出报告并发表。 

一九三四年

◆中研物理所今年研究工作有镍钴单结晶磁性之研究等7项,11个课题。写出并发表在本所集刊上的论文4篇。

◆中研物理所今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录取了吴乾章、柴祖彦、梁为先共3名。

◆三月,应海道测量局要求,派地磁台管理员陈宗器到长江口以南港口进行地磁测量,除恢复旧的观察站外,还建立了多处新站。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间中研物理所和北研物理所内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一九三七年冬,北研物理所的研究实验设备,随人员内迁至云南昆明。在昆明还设立了一个有15名工人的光学仪器厂。

◆十月,中研物理所迁租界,临时办公。随后该所紫金山地磁台奉命撤到湖南长沙转迁广西桂林。一九三九年初又迁至三江口。该台在广西期间,进行了广西全省地磁测量等四项工作。该所磁学部分于一九三八年迁往昆明,在昆明做了铁镍等结晶体之表面磁性等3项工作。

一九四一年

◆九月二十一日中研物理所地磁台派陈宗器、陈志强、吴乾章等去福建崇安观察日全食。观察结果写了《一九四一年日食观察报告》.一九四二年发表于《日食观测委员会专刊》。

一九四四年

◆是年秋,日军入侵广西,中研物理所在桂林部分迁重庆北碚。

一九四五年

◆十二月,北研物理所从昆明迁回北平。

一九四六年

丁燮林辞去所长职务,由萨本栋代理所长。

◆秋天,中研物理所各部分迁回上海。

一九四七年

◆秋天,中央研究院任命吴有训为该院物理所所长(至一九四八年初未到职,仍由萨本栋代理所长职务)。

◆中研物理所从一九二八年建所至一九四七年这二十年间,据不完全统计,研究工作做了70多项,共写出并在本所集刊上发表的论文109篇。其中有吴有训24篇,萨本栋22篇,钱临照19篇,赵忠尧10篇,陈茂康9篇,施汝为8篇,丁燮林5篇。

一九四八年

◆中研物理所一部分从上海迁南京。该所原子核实验室建立。

◆该所从建所至一九四八年先后建立了通用电学无线电大地物理X射线及高压光谱学磁学电介质金属物理原子核学等研究室黑电学标准,计量实验室以及地磁观察台。

一九四九年

◆南京、上海先后解放,军事管制委员会分别接收了中研物理所和北研物理所结晶学研究室

◆十一月五日中国科学院接收了北研物理所。

◆中研物理所和北研物理所从建所至全国解放写了二百多篇论文,其中陆学善写的关于结晶学的两篇,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伦敦物理学会会志》上发表;二十多年间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物理学在中国扎下了根。

应用物理研究所时期

一九五0年

◆3月21日,中国科学院接收了北研物理所结晶研究室。

◆4月6日,中国科学院接收中研物理所。

◆5月19日,政务院任命严济慈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陆学善为副所长。

◆8月15日中研物理所与北研物理所正式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址在北京东皇城根。这时本所的业务机构有光谱学应用光学结晶学磁学金属物理5个研究室及光学仪器厂。

一九五二年

◆8月,严济慈所长调院部工作,由副所长陆学善代理所长职。

◆年末,研究室缩编为研究组。这时有光谱学、磁学、结晶学和电学4个研究组

一九五三年

◆今年初,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

◆根据院的要求,我所今后若干年内,以发展固体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建立基础、培养干部为中心任务;同时担负一定的工业技术研究任务。半导体是固体物理的新生长点,应作为我所工作的重点。

◆年初,开辟了填补国内空白的半导体物理低温物理两个领域,电学组和低温物理研究组合并成立半导体研究组,低温设备开始建立起来;又开设了填补国内空白的固体发光研究。

一九五五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6月,数理化学部成立,本所受院和学部双重领导。陆学善施汝为钱临照当选为学部委员。

◆今冬,本所做出规定,要保证科研业务人员每周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在研究工作上。

一九五六年

◆年初,本所建立声学研究组。

◆年初,第一批2名研究生入学。

◆这时本所的业务机构有半导体研究室和光谱学、磁学、固体发光、晶体学、低温物理、金属物理、声学和物化分析8个研究组。

◆11月7日至9日应用物理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共有委员19名。

◆今年建成我国第一台氢液化器。

一九五七年

◆1月23日施汝为同志被任命为所长。

◆在“一·五”期间(一九五三——一九五七),本所的研究工作做了154个课题。取得科研成果8项。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两年从国外回归的高级研究人员5人。

物理研究所时期

一九五八

◆第一季度开展了填部空白的高压物理晶体生长工作。半导体过去两年只做出了一兆周的晶体管,而这次在短期内就掌握了材料提纯技术,并且试制成中国第一批锗高频大功率晶体管,为研制锗晶体管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当年还生长出中国第一根硅单晶。此外,数月间进行了一百多项技术革新。

◆9月,开辟了固体理论学科。

◆10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批准,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名为物理研究所

◆今年中关村物理大楼(物理所主楼)竣工。

一九五九

◆6月,把研究组扩大为研究室。这时有光谱学、磁学、固体发光、晶体学、低温物理、金属物理、固体理论、固体电子学和半导体九个研究室及物化分析组。

◆下半年,成立业务处,加强计划管理。

◆下半年,各研究室各处科分批从东皇城根物理所旧址迁至中关村。

◆今年建成我国第一台氦液化器

◆今年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包括一O九丙机附件阶段性成果在内的7项。

一九六O

◆年初,建立了红外物理和高分子物理两个研究室。

◆今年《物理学报》《物理通报》两刊物由科学出版社划归本所。

一九六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
◆今年总结了前一段的工作,提出三至五年内主要任务:继续进行固体物理的基础研究;有重要技术应用前途的固体材料是主要研究对象。由于许多新材料来源于固体物理的基础研究,因此我所的首要任务是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国防和工业服务。

一九六二

◆9月,建立高压与金属物理研究室

一九六四

◆今年,业务处成立科研成果推广小组,促进科研成果推广工作。

◆今年,成功合成人造金刚石

一九六五

◆年初,建立电介质研究室

◆年初,激光红宝石研究工作在晶体质量,激光性能方面均达到国内最好水平,在全国科技项目表彰会上获奖。

◆10月,成立电子仪器室

一九六六

◆1月成立中共物理所委员会

◆5月,在陕西勉县黑河坝成立技术物理实验中心筹备处(三二五工程处),进行在三线建立技术物理实验中心的筹备工作。

一九六八

1月,所办公室的秘书科改为所革委会办公室。业务处改为生产办公室。

一九六九

◆今年,与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调来一部分业务人员组成胰岛素晶体结构分析研究室

◆秋天,研究室、工厂和各职能部门改为连队编制。

◆成立激光研究室。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九年除固体理论室以外的九个研究室共做50个课题,一九六九年完成了29项。当时和后来出了成果的有15项。

一九七O

◆10月,原属院直接领导的理论物理相对论批判组交由本所代管。

◆今年恢复编制年度科研计划。

一九七二

◆6月底至7月初,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相继来所参观,并提出建议:要加强基础学科和理论研究及刊物情报交流等工作。

一九七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上半年所领导重新任命各业务组的正副组长和部分实验室学术秘书。

◆今年统计科研成果17项。

◆今年以诺贝尔奖得主巴丁等10人组成的美国固体物理代表团来所访问,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中美物理界直接交流。

一九七四

◆今年建成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托卡马克CT-6装置,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

一九七六

◆1966年5月至1976年本所共做课题532个,取得重要成果45项

一九七七

◆9月,在院属各研究所中率先重建学术委员会

◆10月27日,国务院任命施汝为继续任物理所所长。

一九七八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我所获奖的研究成果有10项,与其他单位协作得奖的成果有15项,大会后由院给予奖励的成果有30项。

◆5月17日罗马尼亚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和夫人等43人来所参观。

◆7月重新建立所务会议,会议每周举行一次。

◆9月25日院批准我所成立所务委员会,由施汝为等15人组成。

◆10月,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规划精神,明确本所以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与材料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中的若干领域。

◆11月,开始体制改革,调整机构,成立表面物理研究室理论物理研究组

◆今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经中央批准,在美国吴家玮教授的促成下,我所钱永嘉等8人赴美国西北大学作访问学者,标志着中断多年之后我所与美国物理界大规模合作的开始。

一九七九

◆2月,成立超导体研究室

◆3月,成立固体能谱研究室

一九八0

◆8月,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立,由施汝为等37人组成。

◆10月,章综洪朝生李荫远李林 管惟炎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今年建立离子束注入研究组。

◆等离子实验室主任陈春先研究员提出在中关村建立“中国的硅谷”,并成立了北京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一九八一

◆3月,成立由物理所学位评定委员会。

◆5月8日,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同意施汝为同志任物理所名誉所长,推荐管惟炎同志为所长。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问、一级研究员陆学善同志在参加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期间,因病不幸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7月4日,四室划分为晶体学相图相变固体离子学3个研究室。

◆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所12名研究员为博士生导师。

◆今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一九八二

◆3月29日成立激光研究室和激光物理研究室及真空薄膜实验室。

◆5月建立光散射和磁介质光谱学研究室

◆6月25日著名美籍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和丈夫、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博士来所访问座谈。

一九八三

◆1月18日,名誉所长、一级研究员施汝为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3月25日中子散射协作组改为研究室

◆8月10日,以管惟炎为所长的物理所新的领导班子组成。

◆8月10日,担负国家科委下达的研制我国第一代超导薄膜DCSQUID系统攻关任务的506组,在组长杨沛然同志的带领下,建立起我国第一代超导隧道结DC一SC一SQUID系统。

一九八四

◆今年是我所加快改革步伐的一年,撤消研究室建制,实行所、组两级管理体制,开始实行课题评议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试行所长负责制。

◆3月21日,中科院改革办公室批准我所为第一批试行所长负责制的两个单位之一。

◆4月,完成首次课题调整。

◆6月,首次组建技术开发公司,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销售、出口等(1990年更名为北京物科光电技术公司)。

◆9月24日,院指示,管惟炎同志调去任中国科技大学代理校长,不免其所长职务。

◆10月29日物理所产生第二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李荫远等14组成人

◆钕铁硼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及推广生产获得国家科委和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列为世界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成为世界上少数研制出第三代稀土永磁合金的国家之一。 

一九八五

◆1月30日成立物理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由管惟炎等25人组成。

◆4月,在科学院的关怀下,以钕铁硼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推广、生产工作的负责人王震西为总经理的三环公司成立。

◆5月,杨国桢同志担任物理所所长。

一九八六

◆2月26召开物理所第一届职工大会。

◆3月第五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李荫远等28人组成。

李家明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卡斯特勒奖

一九八七

◆1月14日,所领导班子换届,杨国桢同志继续任所长。

◆2月,我所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研究成功,以赵忠贤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Ba-Y-Cu-O)临界温度为92。8K。院数理学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首次公布了该液氮温区超导体的元素组成。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超导材料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表面物理实验室经国家验收批准正式对外开放

◆8月,磁学实验窒经中科院批准对外开放,1990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忠贤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范海福院士领导的小组在将直接法处理晶体结构分析中的赝对称性问题研究中取得国际上最佳实验结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截止到2003年初,以其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写的程序已被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使用)。

一九八九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继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磁光盘材料的研究采用扩散掺杂法制备的Mn-Bi-Al-Si磁光膜材料,其磁光克尔旋转达2.04度,是目前国外试用的非晶态稀土和铁族合金膜的五倍。此项成果为我所第一次向美日和西欧国家申请的专利。

一九九一

◆3月14日所行政班子换届,杨国桢同志继续任所长。

◆范海福、蒲富恪、赵忠贤、李家明研究员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李方华、范海福获叶企孙物理奖。

◆叶佩弦、傅盘铭获饶毓泰物理奖。

一九九二

赵忠贤获首届王丹萍科学奖

尚昌和吴健雄物理奖

◆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的有管惟炎、章综、范海福、赵忠贤、冯国光、陈立泉、杨国桢、林泉、蔡诗东。

一九九三

◆1月,成立青年学术会,旨在促进青年学术交流,提高研究工作水平。

◆5月1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察评议,我所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被评为全国物理学科总分第一。

◆12月15日,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对全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进行评价,物理所在科学研究与综合服务业系统中,综合科技实力名列第二,运行绩效名列第一。

◆今年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圆满通过了中科院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这是第一个通过计量认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梁敬魁、李方华先生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一九九四

◆6月,我所作为列入国家科委基础性研究所试点单位,专家评议认为我所是我国“凝聚态物理研究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科研机构”。

◆12月5日,经中科院组织专家评审,我所光物理实验室作为院级开放实验室正式成立,杨国桢任实验室主任。

◆今年图刊情报室通过所计算机网络系统,开通中科院图书馆的书目库查询系统。

◆今年中科院启动“百人计划“,王恩哥作为首批入选者,1995年从美国归来。

一九九五

◆3月25日,杨国桢同志继续担任所长。

◆7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来所参观,周光召院长、路甬祥常务副院长陪同参观国家超导重点实验室。

◆今年蔡诗东研究员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杨国桢、顾本源获饶毓泰物理奖。

一九九六

4月15日—19日,课题调整中优选出进入凝聚态物理中心的35个研究组。

6月15日,中科院凝聚态物理中心在物理所正式成立,主任杨国桢,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希德。

6月20日,物理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成立,由主任谢希德等72人组成。

6月20日,蔡诗东院士逝世。蔡诗东院士1973年从美国回国定居,到物理所工作,为我国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12月6日出版的《Science》刊登了物理所纳米材料与介观物理研究组(组长解思深)关于大面积、定向碳纳米管列阵制备的新方法的研究文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由中国科学家在物理所内完成的第一篇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工作。它标志物理所在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领域内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被列入199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12月20日,物理所与香港城市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以材料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今年我所与航天部有关单位合作研制的空间组合式功率移动晶体生长炉,已在我国新型返回式人造卫星上成功地进行了材料科学实验,标志着我国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技术上了一个台阶。

范海福获“1996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王恩哥获“求是青年学者”奖。

一九九七

◆1月1日,中科院电镜开放实验室真空物理开放实验室由中科院科仪中心进入物理所编制。

◆赵忠贤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沈保根获“求是青年学者”奖。

◆张殿琳获胡刚复物理奖

◆沈保根、成昭华获叶企孙物理奖

◆我所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被评为199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一九九八

◆12月15日,中科院党组会议批准,我所成为中科院及物质科学基地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今年研究生公寓竣工。从八十年代初开始,高压楼新环楼凝聚态物理楼物资楼以及招待所、研究生公寓等建筑先后落成。科研、工作条件逐步改善,据统计,1998年与1985年相比,全所科研、工作用房面积增加了1.2倍。

◆今年通过改进工艺等方法,合成出了3毫米长的定向碳纳米管列阵,宣布了超长纳米管的问世,被科技部评为1998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范海福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张杰获中国青年科学家一等奖。

◆王恩哥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一九九九

◆2月23—24日,课题组调整。自1984年开始,经过每三年一次共六次课题调整,从97个逐步减少到目前的39个课题组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5月19日,以王恩哥为所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

◆11月10日“物理所科研战略研究小组”成立。  

◆11月18日C402组完成了方形电池、聚合物电池的开发,与成都地奥集团北京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等组建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

◆12月13日 阿尔巴尼亚总统雷杰普·迈达尼来我所访问。

◆李方华院士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杨国桢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敬魁、张泽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解思深研究员在纳米材料方面的的研究成果获桥口隆吉奖并被评为99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张杰获“求是青年学者”奖。

二000

◆1月1日中科院低温实验室并入我所。

◆在纳米材料科学研究中,解思深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和彭练矛研究员领导的小组先后制备出直径小于0.5纳米的碳纳米管,他们的工作被国家科技部并列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纳米研究取得最新进展”。

◆6月,物理所所标确定,并在国家商标局办理注册手续。

◆10月26日,中科院物理所国际量子结构中心成立。

◆11月3日,由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和化学所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成立。

◆解思深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二00一

◆4月13日,软物质物理实验室成立。

◆5月2日,蒲富恪院士去世,终年70岁。

◆6月8日,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成立。

◆7月日,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室成立。

◆9月29日,《物理所国际专家评价制实施办法》正式实施。

◆11月28日,北京物科光电技术公司改制为北京物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范海福院士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张殿琳、张泽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祖彦、陈立泉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鼎盛获叶企孙物理奖。

二00二

◆2月11日,薛其坤及其研究组制备出全同纳米团簇周期点阵,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4月,由电子学与科学仪器部、微加工实验室、图书馆与网络中心、机械加工厂四部分组成的技术部正式成立。

◆4月28日,“北京圣科佳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以物理所在分子束外延领域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为技术资本,与七家公司投资组建而成,是我国第一家从事化合物半导体外延材料研究、开发与生产的高技术企业。

◆5月31日,李林院士逝世,终年79岁。

◆8月,建筑面积16147平方米的凝聚态物理综合楼竣工投入使用,所内实验室用房面积增加近1万平方米。

◆10月12日,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公布了全国12个一级学科整体评估排名结果,物理所在物理学科中排名第一。

二00三

◆2月26日,李方华院士在法国巴黎获得具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成为亚太地区首位获得该项殊荣的科学家。

◆3月23日至26日,“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暨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联合会第92届首脑会八学科亮点研讨会”在中科院物理所成功举行。

◆6月9日,物理所成立75周年纪念日,物理所以各种形式进行庆祝。

◆6月,在中科院有关领导的指导和全所职工的支持下,物理所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完成,新一届所党委和所领导班子正式产生,王恩哥继续担任物理所所长。

◆7月,研究生部成立。

◆8月21日至23日,“2003北京电子显微学研讨会”在物理所成功召开。

◆9月,物理所工会被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成为中科院系统首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9月9日,199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奥谢罗夫(DouglasOsheroff)应邀来物理所访问交流,并以“临近绝对零度的研究领域”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介绍了在极低温度下发现量子液体3He超流动性的这一过程。

◆11月,解思深研究员、张杰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17日,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崔琦(Prof.DanielC.Tsui)教授对物理所进行了工作访问。王恩哥所长代表物理所正式授予崔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讲座教授”的荣誉,并商定在物理所设立“崔琦讲座”。

◆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等完成的“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物性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物理所王恩哥研究员获得2002-2003年度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

◆物理所所陈立泉院士获得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恩哥、薛其坤等率领的纳米结构/薄膜生长及表面动力学研究团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2001-2002年度重大创新贡献团队。

◆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薛其坤、贾金锋研究员小组的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名列其中。

◆“200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公布:物理所“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以[658篇/1602次]居2002年全国科研机构第一名,至此已连续三年获此殊荣。本年度SCI收录我所论文数量为407篇,在全国科研机构中位居第二。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于2003年11月25日正式批准开始筹建。

二00四

◆1月14日,在中国科协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位科技人物评选中,李方华院士当选,是中科院系统唯一一位入选的科学家

◆2月20日,杨国桢、顾本源、董碧珍、汪力小组的“求解光学逆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在衍射光学中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月25日,李方华院士再次当选为“2003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这次评选是由《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面向全国那些作出显著成绩的时代女性,李方华院士也是此次当选者中唯一的科技界女性。

◆2月,王恩哥、陈东敏被聘为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主任。5月13日,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研究部主任招聘答辩报告会在中科院物理所举行。

◆5月24日—28日“第九届国际X射线激光会议”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举行。

◆6月3日,张杰院士获得2004年度亚洲成就奖

◆6月21日,由物理所研究生部和学生会创办的“明理时空论坛”正式开讲。

◆10月19日,国际知名物理学家Nai-PhuanOng来所做学术报告,“崔琦讲座”启动。

◆11月1日,温家宝总理和国务委员陈至立由路甬祥院长陪同来物理所考察。

◆薛其坤研究员获得中央国家机关颁发的“五一奖章”。

◆薛其坤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杨国桢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解思深院士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结果,中科院物理所“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以【787篇/2052次】居2003年全国科研机构第一名,至此已连续五年荣获国际论文被引用数量去昂国科研机构第一名。本年度物理所SCI收录论文为476篇,在科研机构“SCI收录论文数排名”中名列第二。

◆此外,物理所在今年新增统计项目“1998-2002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前二十所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一;在“2003年度各学科科技论文高产机构”中位列“物理学”第一。

◆由王恩哥、薛其坤、贾金锋等人完成的“原子尺度的薄膜/纳米结构生长动力学:理论和实验”,闻海虎、李世亮、杨万里等完成的“高温超导体磁通动力学研究”两项成果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二00五

◆1月12日至14日,物理所2005年春季学术交流暨研究组开题报告会举行。有45个研究组通过了开题答辩,其中新开题研究组7个,新任组长14名。

◆4月,方忠博士荣获首届物理所“科技新人奖”。

◆5月23日-25日,第一届中美材料科学研讨会在物理所成功举办。

◆物理所被评为“北京市爱国卫生红旗单位”。

◆7月1日中国物理学会2004-2005年度五项物理奖和第五届周培源物理奖颁奖会在物理所举行。王玉鹏获叶企孙物理奖;王恩哥获周培源物理奖。

◆7月15日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来物理所视察。

◆9月8日由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亚洲计算材料科学会议在物理所召开。来自国内及美、德、日、俄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9月27-30日由物理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和中国真空表面与纳米科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
与技术全国会议及InternationalWorkshoponFundamentalAspectsFutureInformationTechnology”在物理
所举办。

◆在第十六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上,物理所王恩哥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在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的评估工作中,物理所的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

◆10月19日上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到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视察工作。

◆2005年11月,王鼎盛、薛其坤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0月15日至17日,首届中英双边自旋电子学研讨会在物理所成功举办,这是中英双方科研机构对自旋电子学领域共同探讨召开的第一次会议。

◆11月23日至27日“中德量子工程学术研讨会”在物理所成功举办。

◆由瑞士驻华大使馆、德国驻华大使馆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瑞德爱因斯坦物理奖专题报告大会”于12月16日在物理所成功召开。

◆物理所、光电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140吋大型背投全固态激光彩色投影电视样机。

二00六

◆李方华院士、范海福院士、万正华博士、胡建军博士、汤栋博士等完成的“微小晶体结构测定的电子晶体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极端条件物理实验室汪卫华研究组成功研制出“新型铈基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入选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月24日,物理所与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物性科学基础研究所签署双边合作协议

◆2月27日,北京散裂中子源(BSNS)靶站谱仪工程中心(筹)和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物理所举行。

◆3月15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苏州清洁能源中心签字及挂牌仪式在苏州市科技城举行。

◆物理所创办公共技术系列讲座,第一讲于3月16日举行。

◆在院工作会议上,薛其坤、王恩哥领导的“薄膜/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和量子操纵研究集体”获得2005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3月31日下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到物理所调研工作。

◆5月15日,Princeton大学的崔琦教授来所进行学术交流。

◆6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物理所范海福院士以“晶体衍射分析中的相位不确定性问题”项目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6月7日上午,物理所顺利通过ARP所级系统实施工作验收。

◆7月12日,王恩哥获本年度德国洪堡基金会(AvH)洪堡研究奖(HumboldtResearchAward)。

◆8月7-11日,首届“亚洲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和辐射源暑期学校”在物理所成功举办。

◆10月27日,第十四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05年度物理所发表国内和国际论文总数、发表第一署名单位的SCI收录论文数、1996-2005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篇数、2005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均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名列第一。1996—2005年发表的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排序中,以物理所李文治为第一作者发表于1996年Science上的一篇关于碳纳米管研究的文章排在第一位。

◆11月15日,许祖彦、张杰、薛其坤获得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2月13日,郭可信院士去世,终年83岁。

◆12月1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教授应邀来物理所做学术报告,并接受聘请为“物理所荣誉教授”。

◆12月28日,由物理所和理化技术所联合研制的“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通过中科院主持的鉴定,确定该仪器为国际第一台超高能量分辨率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

二00七

◆2月27日,张杰、盛政明、李玉同、魏志义、董全力等完成的“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的产生和传输”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3月9日,《科学》杂志第315卷第5817期发表了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汪卫华研究组在非晶合金的塑性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他们合成出在室温条件下具有超高压缩塑性的非晶合金。这种材料在室温下具有超高塑性,同时还保持了非晶合金高强度的特点。

◆3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京区党委)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物理所被授予“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京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3月14日,2006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公布。物理所在物理学科中整体水平得分为95分,与南京大学并列物理学第一位。

◆3月19日,高鸿钧研究组“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被评为中科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创新成果。

◆3月30日,物理所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4月,物理所被评为“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

◆5月14日,在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工作会议上,物理所荣获“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月13日,在中科院有关领导的指导和全所职工的支持下,物理所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顺利完成,以王玉鹏为所长的新一届所领导班子正式产生。

◆6月20日,物理所公文、档案、安全、信息宣传工作通过中科院公共事务管理标准一级考评,并荣获档案、安全工作贯标“先进集体”的称号。

◆6月23日,物理所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签署共建“电流变液联合实验室”协议。

◆6月30日,由物理所参与成立的北京天科合达蓝光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中试批量生产的6H和4H晶型的碳化硅晶片产品下线。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与该公司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碳化硅晶体生长炉,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条完整的碳化硅晶片中试生产线,使产品达到了即开即用(Epi-ready)的水准。

◆7月10日,物理所成立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委员由全所院士和部分老领导组成。

◆8月20日,张杰院士当选为新一届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的主席,任期三年,从2008年1月1日开始。

◆8月21日,物理所召开党委、纪委任命大会,孙牧同志任物理所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

◆9月8日,许祖彦院士与中科院理化研究所陈创天院士及山东大学晶体研究所的蒋民华院士荣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9月13日,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DeanOsheroff)教授应邀访问我所。

◆10月6日,张杰院士当选为德意志利奥波第那自然科学院院士。

◆10月12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访问物理所。

◆10月12日,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与国家技术奖章获得者卓以和教授莅临物理所参观访问。

◆10月15日,科技部万钢部长一行到物理所视察指导工作。

◆10月22日,张杰院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1月22日,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长吴茂昆一行访问物理所。

◆11月24日,物理所顺利通过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场审核。

◆12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一行视察物理所。

◆12月27日,王恩哥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领导班子

王玉鹏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玉鹏
简历:

1965年3月生于山东

1994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2月-1996年2月,在德国拜劳伊特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

1998年1月-1999年5月,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物理系洪堡学者

此后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1996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极低温物理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师

1999年07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

2001年07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主任

2003年06月-2005年05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副所长研究员凝聚态理论室主任

2005年05月-2006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副所长研究员

2006年02月-2007年0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

2007年06月-2007年0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研究员

主要学术工作:

(1)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近藤问题研究;

(2)自旋梯子系统的理论研究;

(3)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量子临界现象及非费米液体行为研究;

(4)高温超导体的轻稀土掺杂理论研究等。

研究兴趣:低维强关联凝聚态理论;量子临界现象;冷原子多体理论。

个人荣誉: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8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

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200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5年第八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2005年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量子调控”项目首席科学家

 

组织机构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1934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近代磁学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1951年正式组建成磁学实验室,198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磁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批准成为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磁学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以磁性物理的基础研究为指导,以有重大应用背景的材料--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和氧化物、自旋电子学等为重点,开展物质的基本磁性和磁电、磁热、磁光等效应研究,探讨从微观电子结构、介观、界面及复合相到宏观磁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材料和新的人工结构材料的磁性物理学。实验室现分五个课题组开展相应的工作:1)散裂中子源设计;2)自旋电子学材料、物理及器件研究;3)磁性金属氧化物/化合物量子序调控及相关效应研究;4)磁性纳米结构与磁共振研究;5)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成昭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沈保根研究员。

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取得了在许多国际上开创性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在新型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中,首次发现了快淬高碳高稳定间隙稀土铁化合物,首次通过常规冶炼方法获得了结构稳定、高居里温度、强单轴各向异性的高碳2:17型单相化合物,克服了国际上众多实验室都在努力解决的2:17型稀土铁氮(碳)化物高温不稳定的缺点,并对这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磁性作了系统地研究,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稀土铁族间隙氮化物的发现者、欧洲间隙稀土化合物攻关组组长Coey教授在国际磁学会议的特邀报告《永磁学的前景》中引述了本项研究;著名磁学专家、美国Hadjipanayis教授在国际间隙稀土化合物会议的大会总结报告中称:间隙高稳定碳化物是永磁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自旋电子学材料和物理研究中,我们在多层膜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例如在全世界至今发现具有GMR效应的20多种金属多层膜中,有三种是我们发现的。1995年至2001年间实验室承担各类重要科研项目75项,其中863项目3项,973项目6项,院重大项目6项,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杰出青年基金B类1项,百人计划5项。获国家、院、省部级奖项11项,申请及授权专利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50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230篇,合作出版中文专著2本。经科技部信息所统计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磁学实验室室在稀土金属间化合物方面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超过400多次,其中单篇论文被引用数两次列全国前十名之内。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一支优秀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17人,博士生导师14人,1人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人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实验室涌现出十多位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他们锐意进取,为实验室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中的系统训练,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1995年至2000年以来共培养博士生36名、硕士生20名、博士后13名。他们在磁学领域已做出突出的工作,其中1人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1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人获中科院“百人计划”。

实验室国际交流活跃,已与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建立起院级交流合作关系,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多次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实验室每年派出进行学术交流人员约占全室人员的1/3,同时接待大批国内外学者来室讲学和工作。通过开放课题申请和双向自主选择课题的方式,对外开放,让合作单位和合作人员直接参加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的研究课题,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增强了研究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开放度和增强了交流及合作的学术气氛。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十·五”期间将主持国家科技部973和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重点在自旋电子学,纳米磁性结构、新型稀土功能磁性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微观磁性等方面的做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实验室计划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部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自行设计研制先进设备,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强磁性理论与实验结合、交叉学科的发展需求新的学科生长点;拓宽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力争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使之真正成为我国新型磁性材料与物理的基础研究基地、优秀磁学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联系的桥梁。

重大项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附件列表


7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