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化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37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59人,副研究员41人,高级工程师32人。理化技术研究所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及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生和硕士生260余人。
理化技术研究所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的研究机构。总体目标是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实验和产业化的前期工作。突出技术创新的战略性、关键性和集成性,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在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同时,加速中试工艺线或示范线建设,加强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合作,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把理化技术研究所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机构。重点研究领域为光功能材料与器件、低温工程学新技术、绿色化学合成新技术、能源材料与新技术。全所下设若干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研究组。
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理化所。负责编辑出版的刊物有《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简历:
刘新厚,男,1951年8月6日出生。1992年毕业于UniversityofSussex,England,获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领域:
1.分子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有序高级结构分子聚集体,提出理论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当前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研究是材料科学的热点。许多宏观性能的研究归结为对微观及介观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研究。研究涉及到在微观以及介观层次上的有机或无机分子在形成聚集体时的驱动力、结构以及对性能的影响。以计算机模拟的主要研究手段,其中也包括精确的量子化学计算。
2.聚合物光功能材料的研究。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新型聚合物光功能材料的研究兴趣。新型聚合物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聚合物光波导材料,集成光学材料、未来一代光通讯关键器件等。研究涉及到材料的分子设计、材料的合成、集成光学器件的设计与制备等。
代表论著:
1.LiuXHetal,“Preparationofcauliflower-likePMMAparticlesandtheirformationmechanism”,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Vol.22,No.3(2004),295-297
2.LiuXHetal,Preparationofagraded-indexpolymericperformbyswollenbulkpolymerization,Journalofpolymerscience:PartA:polymerChemistry,Vol41,1813—1818(2003)
3.LiuXHetal,Aone-stepmethodtopreparemonodispersePolymerparticlesintheMicron-sizerange,Colloidandpolymerscience,(2003)282:48--55
4.XinhouLiu,etal,ModellingCu,AgandAusurfacesusingempiricalpotential,MolecularPhysics,1998,vol.93,No.6,921-924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申请的课题或项目
1.聚合物列阵光栅的研究;主持人
2.宽带低衰减聚合物光纤的研究;负责人
3.聚合物光子学研究;负责人
4.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负责人
洪朝生
简历: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工作。发现半导体锗单晶中低温电导与霍尔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作为建立具有液氢和液氦条件低温研究室创始人,致力于推动我国低温工程与应用超导的研究、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担任物理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清华、北大、科大物理教授,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获科学大会奖和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由于对中国与国际低温工程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获2000年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门德尔松奖。现任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名誉主任。
获奖及荣誉:
获科学大会奖和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
获2000年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门德尔松奖
佟振合
简历:
研究领域:
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光化学,包括:
社会任职: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分子聚集体化学”首席专家
代表论著:
1.C.-H.Tung*,H.-W.Wang,Y.-M.Ying,“PhotosensitizedOxidationofAlkenesAdsorbedonPentasilZeolites”,J.Am.Chem.Soc.1998,120,5179-5186.
2.C.-H.Tung*,L.-Z.Wu,Z.-Y.Yuan,N.Su,“ZeolitesasTemplatesforPreparationofLarge-RingCompounds:IntramolecularPhotocycloadditionofDiarylCompounds”,J.Am.Chem.Soc.1998,120,11594-11602.
3.C.-H.Tung*,J.-Q.Guan,“RemarkableProductSelectivityinPhotosensitizedOxidationofAlkeneswithinNafionMembranes”,J.Am.Chem.Soc.1998,120,11874-11879.
4.H.-R.Li,L.-Z.Wu,C.-H.Tung*,“PhotosensitizedOxidationofOlefinsinMixedSurfactantvesicles”,J.Am.Chem.Soc.2000,122,2446-2451.
5.C.-HTung*,L.-Z.Wu,L.-P.Zhang,B.Chen,“SupramolecularSystemsasMicroreactors:ControlofProductSelectivityinOrganicPhototransformation”,Acc.Chem.Res.2003,36,39-47.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组装及分子组装体中的能量传递、电子转移和化学转换”
2、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分子聚集体中的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
陈创天
简历:
陈创天,男,1937年生,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陈创天院士是国际知名的晶体材料科学家,他提出的“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很高评价,已被国内外的同领域科学家逐渐接受并成功地用于指导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探索研究。他领导的研究组和合作者一起相继发明了被誉为“中国牌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晶体BBO、LBO。其中BBO晶体获1986年度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LBO晶体获1990年度中科院发明一等奖,1991年度国家发明一等奖。BBO、LBO晶体还分别于1987、1989年获美国光电子产业界颁发的十大光电子产品奖。陈创天院士本人也先后获得1987年度第3世界科学院化学奖,1990年激光集锦(LaserFocusWorld)杂志颁发的工业技术成就奖。最近,他的研究组和合作者一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Ti:Sapphire激光的4倍频、5倍频输出(200nm-170.0nm)和Nd:YVO4激光的6倍频输出(177.3nm),并获得14mW的平均功率输出。Nd:YVO4激光的6倍频光源已成功的应用于超高分辨率光电子能谱仪,并首次直接观察到超导体在超导态时的超导能隙,引起国际上很大反响。另外,这一相干光源还将推动193nm光刻技术、纳米级微机械加工的发展。最近他和合作者一起,获得2007年度求是基金会颁发的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研究领域:
一、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功能晶体材料
光电功能晶体是光电子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利用光电功能晶体能对光波进行频率、偏振、幅度等调控,被称为“光学半导体”。这类晶体在信息、激光高技术、医疗、国防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光电子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新型光电功能晶体的发明提出了迫切要求。
主要研究内容:
1.晶体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2.功能晶体材料的分子设计;
3.新型非线性光学和电-光材料探索与生长
4.晶体光学性能测试与器件设计研究
5.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应用
社会任职:
获奖及荣誉:
BBO晶体获1986年度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LBO晶体获1990年度中科院发明一等奖,1991年度国家发明一等奖第3世界科学院化学奖,1990年激光集锦(LaserFocusWorld)杂志颁发的工业技术成就奖
代表论著:
二、主要代表作
1.C.T.Chen,Y.C.Wu,A.D.Jiang,B.C.Wu,G.M.You,NewNonlinear-opticalCrystal:LiB3O5,J.Opt.Soc.Am.B,1989,Vol.6(4),616-621
2.C.T.Chen,Y.B.Wang,B.C.Wu,K.C.Wu,W.L.ZengandL.H.Yu,DesignandSynthesisofanUltraviolet-transparentNonlinearOpitcalCrystalSr2Be2B2O7,Nature,1995,Vol.373,322-324
3.C.T.Chen,J-H.Lu,T.Togashi,T.Suganuma,T.Sekikawa,S.Watanabe,Z-Y.Xu,J-Y.Wang,SecondharmonicgenerationformaKBe2BO3F2crystalinthedeepultraviolet,Opt.Let.27(8),637-639(2002)
4.C.T.Chen,T.Kanai,X.Y.Wang,YzhuandS.Watanabe,Opt.Lett33(3),282-284(2008)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要研究内容:
三、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973”计划项目(2006-2010)“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的研究”,课题负责人。
2.“深紫外全固激光源前沿装备自主研制工程”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2006-2009)
周远
简历: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
1、低温制冷机,主要是脉冲管制冷机、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
2、低温系统,涉及大科学工程中低温系统的设计、制作及调试等;
3、涉及低温制冷系统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如气体交变流动中的质、动量、能量的传递过程;
4、其他新型制冷方法的探索。
获奖及荣誉:
曾获国家级奖2项,部委级奖4项,中国物理学会首届胡刚复实验物理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
代表论著:
主要代表作
代表论著:
1、制冷与低温工程
2、最新低温制冷技术
3、Pulsetuberefrigeratorresearch
4、Two-stagePulsetuberefrigerator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承担的课题或项目
脉冲管制冷机的研究
黄勇
简历:
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主要经历:
1985年7月-198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87年12月-199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1年11月-199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4年10月-2000年2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6年10月-1997年4月:德国DortmondUniversity(多特蒙德大学),访问教授
1996年5月-2000年5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0年5月-2007年6月: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副局长
2000年2月-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8月至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领域:
从1985年以来,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液晶结构、木质纤维素结构构筑、纤维素材料改性、纤维素衍生物/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取向结晶等领域的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等部门的支持和资助。先后承担主持了20多个课题的研究项目。1985年以来,有150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曾在多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曾获5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另有多项专利正在审查中。研究成果“纤维素衍生物液晶的织态结构和相转变”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4)。在1989年和1992年两次被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和广东省科学院评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等奖,1989年被共青团广东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获1991年度中国化学会授予的“中国青年化学奖”,1992年获“政府津贴”,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
获奖及荣誉:
获奖情况:
获奖时间奖励名称获奖名次
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第一名
获荣誉称号:获得时间名称颁发部门
1989年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共青团广东省委
1989年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
1992年1991年度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
1992年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
1993年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党组,广东省科学院党组
1994年第四届中国科技青年奖中组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
1996年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国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代表论著:
近5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获得和申请的发明专利目录:
1.YanmingDong,QingYuanandYongHuang,Texturesanddisclinationsinthecholestericliquidcrystallinephaseofacyanoethylchitosansolution,J.Polym.Sci.,Polym.Phys.Ed.,2000,38,980-986
2.Y.Huang,Thevariationofcholestericstructureduringthepolymerizationofthesolventinliquidcrystallinesolutions,Polym.Bull.,2000,44,425-430
3.LingeWangandYongHuang,Effectsofmagneticfieldonethyl-cyanoethylcellulosecholestericorder,Macromolecules,2000,33(19),7062-7065.
4.LingeWangandYongHuang,Effectsofconcentrationandboundaryconditionson(E-CE)Ccholestericphase,Polym.Bull.,2000,45,89-96
5.王林格,黄勇,大分子胆甾型液晶相中的缺陷结构,化学通报(网络版),2000,5,00045
6.YuanqinZhang,JingLi,AiminChenandYongHuang,Biodegradationofcellulosederivative/polycaprolactoneblends,Cellul.Chem.Technol.,2000,34,51
7.Y.Huang,PreparationandPropertiesofEthyl-CyanoethylCellulose/PolyacrylicAcidCompositeFilmswithReflectionColors,ChineseJ.Polym.Sci.,2001,19,277
8.JiaZeng,FengtaoSuoandYongHuang,PhaseSeparationoftheliquidcrystalinthecholestericphase,Polym.Bull.,2001,46,83
9.XuesongZhouandYongHuang,Structureofmacromolecularcholestericliquidcrystalsandpolymercompositeswithcholestericorder,CurrentTrendsinPolymerScience,2001,6,157-166
10.YingnanXuan,YueGao,YongHuang,XigaoJian,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novelpoly(aryl-etherketoneketone)scontainingtheo-dibenzobenemoiety,J.Appl.Polym.Sci.,2002,81,1487
11.LingeWangandYongHuang,Concentrationdependenceofmagneticfieldeffectsontheethyl-cyanoethylcellulose/dichloroaceticacidcholestericphase,LiquidCrystals,2001,28,1673
12.GuanqiZhangandYongHuang,Influenceofmolecularstructureonthecholestericliquidcrystallinebehaviorofethyl-cyanoethylcellulose/acrylicacidsolutions,LiquidCrystals,2002,29,289-294
13.ChangchengWu,YongHuangandShouxiChen,Thesynthesisandthermotropicliquidcrystallinebehaviorofmesogenicmoiety-linkedethylcellulose,Polym.Bull.,2002,48,33-41
14.谷琴翠,武长城,陈寿羲,黄勇,固化诱导条带织构和焦锥织构装饰技术研究小分子液晶的向错形态,科学通报,2002,47,1071-1073;Decorationofdisclinationsbysolidification-inducedbandtextureandfocal-conictextureforalow-molar-massliquidcrystals,ChineseScienceBulletin,2002,47,1711
15.YingnanXuan,YanGao,YongHuang,XigaoJian,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aNovelPhthalazinonePoly(ArylEtherSulfoneKetone)withCarbonylGroup,ChineseJPolymerScience,2002,20,225
16.LingeWangandYongHuang,Disk-LikeTextureofEthyl-CyanoethylCelluloseCholesteric,Macromolecules,2002,35(8),3111-3116.
17.XuesongZhouandYongHuang,TheTemperaturedependenceofphaseseparationincompositesof5CBand(E-CE)C/PAA,J.Polym.Sci.,Polym.Phys.,2002,40(13),1334-1341
18.LingeWangandYongHuang,Effectsofexternalfieldonmacromolecularcholestericphases(InvitedSpeaker),7thPacificPolymerConference,Oaxaca,Mexico,December3-7,2001
19.LingeWangandYongHuang,Effectsofexternalfieldonmacromolecularcholestericphases,Macromol.Symp.2003,192,207-216
20.QincuiGu,ShouxiChenandYongHuang,Directdecorationofdisclinationsbysolidification-inducedbandtextureandfocal-conictextureforalowmolarmassliquidcrystal,LiquidCrystals,2003,30,117
21.YingnanXuan,YanGao,YongHuang,XigaoJian,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aNovelPhthalazinone
Poly(ArylEtherSulfoneKetone)withCarboxylGroup,J.Appl.Polym.Sci.,2003,88,1111-1114
22.DongshanWang,YingnanXuan,YongHuangandJiaruiShen,Synthesisandpropertiesofgraftcopolymerofcellulosediacetatewithpolycaprolactonemonoacrylate,J.Appl.Polym.Sci.,2003,89,85-90
23.GuanqiZhangandYongHuang,Influenceofpolymerizationonthecholestericstructureinethyl-cyanoethylcellulose/acrylicacidsolutions,Polymer,2003,44,2137-2141
24.ChangchengWu,QincuiGu,YongHuang,ShouxiChen,Thesynthesisandthermotropicbehaviourofanethylcellulosederivativecontainingazobenzene-basedmesogenicmoieties,LiquidCrystals,2003,30,733-737
25.LingeWangandYongHuang,Relaxationprocessofshearedethyl-cyanoethylcellulosecholestericliquidcrystallinesolutionfilms,LiquidCrystals,2003,30(9),1129-1137
26.ShengliZhao,YingnanXuanandYongHuang,Electrostaticallygeneratedfibersofethyl-cyanoethylcellulose,Cellulose,2003,10(4),405-409
27.LingeWangandYongHuang,Relaxationprocessofshearedethyl-cyanoethylcellulosecholestericliquidcrystallinesolution,8thPacificPolymerConference,November24-27,2003,Bangkok,Thailand
28.Ruigangliu,HuiYuandYongHuang,Structureandmorphologyofcelluloseinwheatstraw,8thPacificPolymerConference,November24-27,2003,Bangkok,Thailand
29.LingeWang,YongHuang,StructuralCharactersandDefectsinEthyl-cyanoethylcellulose/AcrylicacidCholestericLiquidCrystallineSystem,Macromolecules,2004,37(2),303-309
30.ShengliZhao,YingnanXuan,YongHuang,Electrospinningofethyl-cyanoethylcellulose/tetrahydrofuranSolutions,J.Appl.Polym.Sci.,2004,91(1),242-246
31.LingeWang,XiaohuaWang,YongHuang,OpticalPropertyofEthyl-cyanoethylcellulose/Poly(acrylicacid)CholestericLiquidCrystallineCompositeFilms,J.Appl.Polym.Sci.,2004,92(1),213-217
32.XiaohuaWang,LingeWang,YongHuang*,Effectofswellingonthecholestericstructureofethyl-cyanoethylcellulose/cross-linkedpoly(acrylicacid)compositefilms,J.Appl.Polym.Sci.,2004,91(6),3574-3578
33.QincuiGu,ShouxiChenandYongHuang,Twotypesofaggregationstructureformedinathermotropicaromaticpolyester,Polymer,2004,45(8),2817
34.QincuiGu,ChangchengWu,ShouxiChenandYongHuang,Directobservationofdisclinationsdecoratedbysolidification-inducedbandtextureforanematiocside-chainliquidcrystallinepolymer,LiquidCrystals,2004,31(4),519-524
35.YuCao,YonglaiLua,YongHuang,NIRFT-Ramanstudyofbiomass(Triticumaestivum)treatedwithcellulase,JournalofMolecularStructure,2004,693/1-3pp87-93
36.XuesongZhou,YongHuang,Theformationandmorphologiesofthe(E-CE)C/PCLblendingfilms,J.Appl.Polym.Sci.,2004,91(6),3574-3578
37.DawaShenandYongHuang,ThesynthesisofCDA-g-PMMAcopolymersthroughatomtransferradicalpolymerization,Polymer,2004,45,7091–7097
38.ChangchengWu,1QincuiGu,1RongbenZhang,1YongHuang,1,2ShouxiChen1,SynthesisandLyotropicBehaviorofMesogen-LinkedCelluloseAcetates,J.Appl.Polym.Sci.,2004,2693-2697
39.武长城,谷琴翠,陈寿羲,黄勇,一种侧链液晶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高分子学报,2004,No.4,518-522
40.武长城,谷琴翠,陈寿羲,黄勇,一种侧链液晶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高分子学报,2004,No.4,518-522
41.王林格,黄勇,纤维素衍生物胆甾相液晶体系的结构及光学性能,液晶与显示,2004,19,10-14
42.LingeWang,YongHuang,StructuralCharactersandDefectsinEthyl-cyanoethylcellulose/AcrylicacidCholestericLiquidCrystallineSystem,2004APSMarchMeeting,Montreal,Canada,March22-26,2004
43.LingeWangandYongHuang,StructureandOpticalpropertyofPolymericCholestericLiquidCrystallineSystems,WorldPolymerCongress2004,40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acromolecules,Paris,France,July4-9,2004,P193
44.RuigangLiu,HuiYu,andYongHuang,StructureandMorphologyofCelluloseinWheatStraw,Cellulose,2005,12(1),25-34
45.He,B.Q.;Li,J.;Bo,Z.S.;Huang,Y.Highlypolarizedblueluminescencefromtheorientedpoly(9,9-dioctylfluorene)/polyethyleneblendingfilms.Macromolecules2005,38(16),6762-6766.
46.He,B.Q.;Huang,Y.Alignmentofliquidcrystalmoleculesonoriented(E-CE)C/PAAfilms.LiquidCrystals2005,32(9),1169-1174.
47.Zhou,X.S.;Huang,Y.Cellulosederivative-basedcholestericnetworks.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5,96(5),1648-1653.
48.Yu,H.;Liu,R.G.;Shen,D.W.;Jiang,Y.;Huang,Y.Studyonmorphologyandorientationofcelluloseinthevascularbundleofwheatstraw.Polymer2005,46(15),5689-5694.
49.Shen,D.W.;Yu,H.;Huang,Y.Denselygraftingcopolymersofethylcellulosethroughatomtransferradicalpolymerization.JournalofPolymerSciencePartA-PolymerChemistry2005,43(18),4099-4108.
50.Wang,X.H.;Wang,L.;Huang,Y.Influenceofswellingsolutionsonthebehaviorofcholestericnetworks.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5,95(3),724-729.
51.Wang,X.H.;Wang,L.G.;Huang,Y.Swellingbehaviorof(E-CE)C/cross-linkedPAAcomposites.ActaPolymericaSinica2005,23(1),66-70.
52.Wu,X.H.;Wang,L.G.;Yu,H.;Huang,Y.Effectofsolventonmorphologyofelectrospinningethylcellulosefibers.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5,97(3),1292-1297.
53.Wang,L.G.;Huang,Y.EffectsofMagneticFieldontheEthylcelluloseCholestericPhase,ActaPolymericaSinica2005,23(3),476-480.
54.王林格,黄勇,磁场对乙基纤维素胆淄型液晶相的影响,高分子学报,2005,No.3,476
55.BoLIAO,BenqiaoHE,ShouxiCHEN,andYongHUANG;TheEB-DNALiquidCrystallineComplexwithHighConcentrationofMg2t,PolymerJournal,2006,38,No.6,pp.597–602
56.DawaShen,HuiYuandYongHuang,Synthesisofgraftcopolymerofethylcellulosethroughlivingpolymerizationanditsself-assembly,Cellulose,2006,Springer2006DOI10.1007/s10570-005-9044-x
57.HongliangKang,WenyongLiu,BenqiaoHe,DawaShen,LinMa,YongHuang,Synthesisofamphiphilicethylcellulosegraftingpoly(acrylicacid)copolymersandtheirself-assemblymorphologiesinwater,Polymer,2006,477927-7934
58.YuCao,DeyanShen,YongleiLuandYongHuang,ARaman-ScatteringStudyontheNetOrientationofBiomacromoleculesintheoutEpidermalWallsofMatureWheatStems(Triticumaestivum),AnnalsBotany,2006,97,1091-1094
59.吴晓辉,王林格,黄勇,电场纺丝法制备药物缓释乙基纤维素纤维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6,No.2,264-268
60.BenqiaoHe,ChangchengWu,YongHuang,TheOrientationandPhotophysicalPropertiesofConjugatedPolymersinOrientedFilms,Macromol.Chem.Phys.2007,208,384–388
61.HuiYu,RuigangLiu,LimeiQiu,YongHuang,CompositionoftheCellWallintheStemandLeafSheathofWheatStraw,J.Appl.Polym.Sci.,2007,104,1236-1240
62.ZhengxingLi,LingeWang,YongHuang,Photoinducedgraftcopolymerizationofpolymersurfactantsbasedonhydroxyethylcellulose,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A:Chemistry,2007,190,9–14
获得和申请专利情况:
1.陈鸣才,黄勇,纤维素衍生物液晶态固体显色膜的制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90101684.5(1994)
2.黄勇,蒋苏洪,固体复合物彩色膜及制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97114236.X(2000)
3.黄勇,张元琴,陈进明,一种生物降解高分子共混膜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98113378.9(2002)
4.黄勇,增加,色彩随吸水量变化的复合物膜及其制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98122216.1(2003)
5.黄勇,增加,基质结构可控制的高聚物分散液晶膜及其制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99117275.2(2003)
6.王林格,黄勇,一种固化变色膜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02114966.6(2003)
7.黄勇,何本桥,于慧,一种蓝光发射聚合物膜,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10011642.2(2005)
8.陈长中,王林格,黄勇,一种相变储能超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20037005.7(2006)
9.王林格,陈长中,黄勇,一种具有核/壳结构蓄热调温超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123400.7(2006)
10.李振兴,王林格,黄勇,一种纤维素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036954.3(2006)
11.王林格,王孟,黄勇,一种纤维状磁性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036955.8(2006)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985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课题的研究:
1.1985-1987,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刚性链和半刚性链高分子的形态和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的部分工作,超额完成了原计划的研究工作,并在1988年初负责了该项目的总结工作。
2.1986-1990,中国科学院重大基金项目“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研究”中的子课题——纤维素衍生物液晶态的研究,于1991年3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验收。
3.1988-1992,广东省科委科学基金项目“纤维素衍生物/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并按计划完成。
4.1990-19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纤维素衍生物液晶态的研究”,按计划完成。
5.1991-1994,国家回国留学人员择优支持基金项目“高聚物取向球晶和横晶的研究”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
6.1991-1992,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纤维素衍生物链结构与液晶态的关系”,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
7.1992-1995,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热致性纤维素衍生物液晶的研究”,按计划完成。
8.1993-1997,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研究”的子课题(G-12)——“纤维素衍生物大分子的凝聚态结构”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
9.1993-19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烯类单体在液晶态原位聚合及复合物形态结构特征”,按计划完成。
10.1993-19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液晶溶液到膜纤维素衍生物大分子链的凝聚过程”,按计划完成。
11.1993-1996,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具有胆甾相结构的纤维素衍生物复合物的研究”,按计划完成。
12.1994.1.-1994.12.,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基金项目“纤维素衍生物/合成高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按计划完成。
13.1994.1.-1995.12.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在成膜中纤维素衍生物液晶大分子链的凝聚过程及结构”,按计划完成。
14.1995.1.-1996.12.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聚烯烃/热致液晶纤维素衍生物原位复合物研究”,按计划完成。
15.1995年6月-1996年6月:所长基金项目“全生物降解型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
16.1995年12月-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基金项目“全生物降解型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
17.1996年1月-1998年12月:广东省基金项目:”全生物降解型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
18.1997年1月-1999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纤维素衍生物大分子胆甾型液晶的结构研究”。
19.1998年10月-2000年10月:中科院重点项目“纤维素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0.1998年1月-2000年12月: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研究”子课题---大分子胆甾型液晶相的结构特征。
21.2000年1月-2002年12月:国家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大分子胆甾型液晶相的结构以及在外场作下的取向”。
22.2001-2003,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参加)。
23.2004年1月-2006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质的结构和形态及其结构构筑”。
24.2005年1月-2007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手性结构膜的制备与性能”。
25.2005年1月-2005年12月,“863计划”项目“肝炎快速检测用纳米生物传感器---电极表面修饰材料的研制”
26.2006年1月-2010年12月,“973计划”项目“化学驱和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低/无储层伤害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设计及合成”,(参加)
27.2006年1月-2008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高分子材料多层次结构及结构调控”。
课题组成员:
刘瑞刚博士,吴敏博士,陈寿羲研究员
李嫕
简历:
李嫕,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工学硕士);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1996年-1999年,在美国依利诺伊大学厄巴拿-香槟分校(UIUC)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1999年“百人计划”,结题评为优秀。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杂志“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A:Chemistry”编委,光化学专业刊物“感光科学与光化学”编委。多年来一直从事光物理、光化学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J.Am.Chem.Soc.、J.Phys.Chem.B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五十多篇,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
研究领域:
1.支化高分子体系光物理和光化学研究:通过光物理及光化学的方法研究支化高分子体系的构象、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研究支化高分子在光功能材料以及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
2.超分子体系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研究:光驱动分子机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以氢键等构筑的超分子体系中的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研究以及微反应器对反应立体选择性的控制等。
3.合成光化学研究:光化学反应具有可控性强、选择性高、洁净、节能等特点,将光化学反应应用于药物、药物中间体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过程,研究开发光化学合成新方法和新技术,目前主要研究维生素D系列衍生物的合成。
代表论著:
二、主要代表作目录
1.J.Chen,S.Li,L.Zhang,B.Liu,Y.Han,G.Yang,Y.Li*,"Light-harvestingandPhotoisomerizationinBenzophenoneandNorbornadieneLabeledPoly(arylether)DendrimersviaIntramolecularTripletEnergyTransfer",J.Am.Chem.Soc.,127(7),2165-2171(2005).
2.JieChen,J.Chen,S.Li,L.Zhang,G.Yang,andYiLi*,"ConversionofIntramolecularSingletElectronTransferatRoomTemperatureintoTripletEnergyTransferat77K:PhotoisomerizationinNorbornadieneandCarbazoleLabeledPoly(arylether)Dendrimers",J.Phys.Chem.,B,110(10),4663-4670(2006).
3.J.Chen,S.Li,L.Zhang,Y.-Y.Li,JieChen,G.Yang,andYiLi*,"DirectObservationoftheIntramolecularTriplet-tripletEnergyTransferinPoly(arylether)Dendrimers",J.Phys.Chem.,B,110(9),4047-4053(2006).
4.J.Chen,L.Zhang,S.Li,Y.-Y.Li,JieChen,G.Yang,andYiLi*,"ValenceIsomerizationinDendrimersby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andEnergyTransferfromtheDendrimerBackbonetotheCore",J.Photochem.Photobio.A:Chemistry,inpress(doi:10.1016/j.jpotochem.2006.05.013).
5.L.Zhang,J.Chen,S.Li,J.Chen,Y.-Y.Li,G.Yang,andYiLi*,"PhotophysicalandPhotochemicalStudiesonbis(Dendron)Poly(arylether)Dendrimers:IntramolecularTripletEnergyTransferinPoly(arylether)DendrimersviaaFoldedConformation",J.Photochem.Photobio.A:Chemistry,inpress(doi:10.1016/j.jpotochem.2006.01.002).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三、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激基复合物和TICT荧光探针研究芳醚类支化高分子的构象”(项目负责人)
2.与企业合作研究发项目“新型活性维生素D3的合成研究”(项目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陈金平(助理研究员)
学生:李迎迎,陈洁,郑少君,赵鑫,曾毅,韩镭,袁钊,李明,张读山
简历:
刘新厚,男,1951年8月6日出生。1992年毕业于UniversityofSussex,England,获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领域:
1.分子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有序高级结构分子聚集体,提出理论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当前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研究是材料科学的热点。许多宏观性能的研究归结为对微观及介观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研究。研究涉及到在微观以及介观层次上的有机或无机分子在形成聚集体时的驱动力、结构以及对性能的影响。以计算机模拟的主要研究手段,其中也包括精确的量子化学计算。
2.聚合物光功能材料的研究。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新型聚合物光功能材料的研究兴趣。新型聚合物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聚合物光波导材料,集成光学材料、未来一代光通讯关键器件等。研究涉及到材料的分子设计、材料的合成、集成光学器件的设计与制备等。
代表论著:
1.LiuXHetal,“Preparationofcauliflower-likePMMAparticlesandtheirformationmechanism”,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Vol.22,No.3(2004),295-297
2.LiuXHetal,Preparationofagraded-indexpolymericperformbyswollenbulkpolymerization,Journalofpolymerscience:PartA:polymerChemistry,Vol41,1813—1818(2003)
3.LiuXHetal,Aone-stepmethodtopreparemonodispersePolymerparticlesintheMicron-sizerange,Colloidandpolymerscience,(2003)282:48--55
4.XinhouLiu,etal,ModellingCu,AgandAusurfacesusingempiricalpotential,
MolecularPhysics,1998,vol.93,No.6,921-924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申请的课题或项目
1.聚合物列阵光栅的研究;主持人
2.宽带低衰减聚合物光纤的研究;负责人
3.聚合物光子学研究;负责人
4.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工作。发现半导体锗单晶中低温电导与霍尔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作为建立具有液氢和液氦条件低温研究室创始人,致力于推动我国低温工程与应用超导的研究、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担任物理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清华、北大、科大物理教授,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获科学大会奖和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由于对中国与国际低温工程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获2000年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门德尔松奖。现任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名誉主任。
佟振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利用特殊微环境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大环化合物;并提出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提出疏脂性的概念并证明其存在。此外,研究了用硬链段连接的给体-受体分子内远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为通过"化学键"进行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提供了成功的例证。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J.Phtochem.andPhotobiol.,J.Phtochem.,J.Photoscience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成员,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创天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晶体材料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并成功地运用于新型无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探索研究中。他领导的研究组相继发明了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BBO和LBO,近年来又陆续发展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SBBO和KABO等,并同合作者一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Nd:YVO4激光的6倍频谐波光输出(177.3nm)。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本人曾获美国光电子工业技术成就奖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等。现任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周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低温工程技术研究,在建立液氦和液氢温区条件及其应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新型制冷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在国内首先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氦液化器,为我国超导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国内首先开展脉冲管制冷机的研制工作,首先提出了二级脉冲管制冷,揭示并实验验证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发明了多路旁通流程;率先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对称喷嘴结合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奖2项,部委级奖4项,中国物理学会首届胡刚复实验物理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曾任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现任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器和光学非线性过程研究,发现光学参量效应相位匹配折返现象的普遍性,合作发明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复合腔光参量激光器,高功率宽调谐纳秒、皮秒和飞秒光参量激光系统。合作研究深紫外谐波产生,并提出多种专利技术,实现了1μm激光的6次谐波和深紫外宽调谐激光。牵头研制出全固态高功率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器,并成功实现了激光大屏幕显示。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现任国家973顾问,863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
吴以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成院士长期从事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日本发明专利授权2项,是“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LBO”的第二发明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CBO”的第一发明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LCB”的第一发明人。曾获得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国家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福建省王丹萍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理化所成立于1999年,是由几个研究所、研究组相关部分组成。
组成理化所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75年,由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室、催化研究室两研究室为主体组建而成,主要进行感光材料的研制工作。经过研究所全体
人员的努力,逐步形成:感光化学、光化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的三个学科方向。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180余项,有6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发表论文1400多篇。中国科学院光化学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胶体与界面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感光材料检测中心均设在这里。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化学会LB膜专业组的依托单位。负责编写出版国家一级学术刊物《感光化学与光化学》。
历任领导:
高 坤(1975-1977)(已故)
邓启明(1977-1982)(已故)
所 长:曹怡(1983-1992.12)
所 长:佟振合(1992.12-1999.6)
组成理化所单位之二:
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创建于1980年。是面向全国低温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的单位。
创建前期主要任务是:开展低温技术的基础和实验研究工作;研制新的低温设备,并提供小批量生产;开展低温实验研究的技术服务工作,提供液氦和必要的低温实验条件。
经过全体职工的努力,逐步走向:面向全国发展低温物理与技术的基础与实验研究,新型低温设备研制和开展低温实验的技术服务。是凝聚态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博士和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中心以来获各种成果24项;发表论文288篇,其中国际刊物发表91篇。
历任领导:
中心主任:洪朝生(1982.9-1989.2)(中心名誉主任1989.2-1999.6)
中心主任:周 远(1989.2-1999.6)
组成理化所单位之三:
中国科学院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相关部分组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创天主理中心工作。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改进晶体生长技术,发展检测和后加工技术,不断推出新型人工晶体材料和相关器件;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高技术附加值,尽快形成规模产业,扩大在国际市场的
占有率。经过努力,发明了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BBO和LBO,发展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SBBO和KABO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
发明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陈创天院士本人曾获美国光电子工业技术成就奖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
组成理化所单位之四: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室和所办公司“北京普利高聚物材料开发中心”。1993年,"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原国家
计委正式批准成立。1998年1月,中科院化学所和海尔集团签约,合资共建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当年,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立,成为首家转制
为有限公司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为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2001年11月,在有限公司的
基础上,工程中心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自1989年首批试点开始,15年来“工程中心”先后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首家开发成功改性聚烯烃汽车保险杠专用料,填补国内空白;
◆首家通过上海大众桑塔那轿车保险杠专用料认可,标志着中国的工程塑料改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首家实现汽车用工程塑料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首家实现抗菌剂/抗菌母料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首家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成功经验被称为“海尔科化模式”,为从事应用研究的各类院所直接面向市场、实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探索到了一条新路。
理化所重点项目一览表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
主编
吴世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副主编
佟振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刘新厚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姚建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夏培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马礼谦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高工
彭必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齐志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编审
常务编委
宋心琦清华大学教授
陈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曹维孝北京大学教
许慧君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俞稼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白凤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蒲嘉陵北京印刷学院教授
赵进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田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编委
(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晓工清华大学教授
王艳乔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雪松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田昭武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教授
刘若庄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春艳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庄思永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江致勤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许宜铭浙江大学教授
吴以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吴骊珠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金龙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李金培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嫕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杜福胜北京大学副教授
杨新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杨锦宗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汪鹏飞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邱勇清华大学教授
邹竞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高工
陈耐生福州大学教授
孟继本南开大学教授
岳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金振声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胡秀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光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高工
晏磊北京大学教授
秦长喜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高工
聂俊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陶其媺天津天感感光材料有限公司高工
曹怡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黄建滨北京大学教授
傅文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曾启辉中国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高工
裴坚北京大学教授
黎占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特邀编委
魏重信(KodakCompany,U.S.A.)
冒怀庆(CSRIO,Australia)
刘绳熙(UniversityofHawaii,U.S.A.)
任詠华(香港大学,香港)
常务副主编
张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混合工质低温冰箱技术及应用
低温冰箱是指制冷温度在-40℃以下的冰箱。它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医疗临床、农业、畜牧业等领域中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中长期保存,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和工程中的重要基础设备。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混合工质低温冰箱技术与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组建新公司“中科美菱低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2002年8月18日在安徽合肥举行了协议签字仪式。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00万元。其中,美菱以生产设备和资金作为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70%的份额;理化所以当前最新的“单压缩机混合工质低温冰箱技术”作为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30%的份额。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了两个单位的合作,称之为“强强”联合。
混合工质制冷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制冷方式,用这种技术制作的低温冰箱具有效率高、制作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并容易实现从-40℃(单级蒸汽压缩循环制冷温度的下限)到-196℃(液氮温度)这样一个广阔的温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低温中心)从1994年就开始开展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的研究工作。1996年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单级空调压缩机成功地实现了67K的最低制冷温度。1998年又成功地提出了一种新型开式循环,采用新型混合工质成功地实现了51.2K的制冷温度,成为国际上采用该种制冷方式的最低制冷温度。从1999年开始,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我所对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开展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进行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同时,又开始了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在超低温冰箱中的应用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了从-30℃直到-150℃的系列新型混合工质低温冰箱。研制成的产品样机有-70℃、-100℃、-130℃、-150℃等四种系列,多种规格。该项成果已经在2001年12月通过中国科学院成果鉴定,鉴定结论是: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代表制冷技术水平的重要技术指标,如能耗、降温速度等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重要、知名的家电制造、销售企业之一,拥有高素质的技术队伍、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近年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以制冷技术为中心的多角化经营战略,借助制冷技术拓展其经营范围和市场领域。恰好理化所低温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思路与该公司的多角化经营战略方向不谋而合,促成了“两强”携手合作。
新公司组建两年来,已经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2003年是新公司组建的第一年,已经生产出低温冰箱313台,销售收入167.38万元;2004年,生产了低温冰箱2386台,销售收入1402.33万元,实现税后利润162.93万元。且ML328、MW328、HL328和HW328等四个型号的低温冰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确立了中科美菱低温冰箱产品在国内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而今中科美菱公司又进行了新的规划,相信2005年及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几年来,我所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模式,与美菱公司的合作是我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中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的一种尝试。通过与美菱公司的合作,我所利用自己独立研发的混合工质低温冰箱技术促进我国冰箱产业的更新换代,整体提升了我国在深冷冰箱方面的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是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它是生产反光贴膜、反光布、反光涂料、道路反光标志漆等回归反光材料的核心元件,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港口、矿山、消防、城建等领域的各类标牌和各种劳动服装、救生用品等。以美国3M公司为代表的几个生产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公司一直把生产高折射率玻璃微珠技术列入保密范围,也不单独销售高折射率玻璃微珠产品。国内生产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大都采用高温熔融法,该法必须采用昂贵的铂金坩埚做熔融载体,且在高温成珠时必须严格控制粉体的粘度、表面张力,成珠气氛、温度等。我所采用软化学方法制备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省掉了高温熔炼工序,达到节能、简易、低成本的效果,且组份调整不受容器腐蚀及高温条件的限制,有利于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
2000年在济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关心和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所与济南山水集团等六家股东单位在山东省济南市组建了济南华明微珠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该公司是一家集微珠粉体材料、反光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也是山东省济南市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2000年年底建成了年产300吨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生产线,2001年开始投入生产,2002年产品开始销向国外。目前济南华明微珠材料公司巳成为国内生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粉体的第二大企业。由于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具有独特的性能,可以满足欧洲环保标准要求,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实现产品70-80%出口。
梁惊涛
简历:
梁惊涛,男,工学博士,1965年10月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热物理工程学系低温工程专业。主要从事低温制冷技术研究,曾获得国际制冷学会首届卡皮查奖(PeterKapitzaPrize)、国家发明三等奖等奖励,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国际制冷学会A1专业委员会(低温物理与低温工程)副主席、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低温专业委员会主任、《制冷学报》和《低温与特气》编委。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
1、脉冲管制冷
2、低温流动与传热
代表论著:
主要代表作目录
1.JingtaoLiang,YuanZhouandWenxiuZhu,“Developmentofasingle-stagepulsetuberefrigeratorcapableofreaching49K”,Cryogenics,1990,Vol.30,No.1,p.49.
2.JingtaoLiang,“Thermodynamiccyclesinoscillatingflowregenerators”,JournalofAppliedPhysics(1997),Vol.82,No.9,pp.4159-4156.
3.JingtaoLiang,Alain.RavexandPaulRolland,“Studyonpulsetuberefrigeration”,Cryogenics,1996,Vol.36,No.2,pp.87-106.
4.梁惊涛,蔡京辉,朱文秀,靖葳,赵密广,周远,“用于高温超导器件冷却40~80K温区的脉冲管制冷机研制”,《低温物理学报》,第25卷增刊,2003年10月,pp.430-435。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承担的主要课题
1、高效微型脉冲管制冷机研究
2、低温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谢作伟教授来理化所作报告
应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重点实验室邀请,香港中文大学谢作伟教授于2007年12月5日上午来理化所讲学,给全体研究生讲授《现代化学进展》学位课程,作了题为“金属有机反应中的电子和位阻效应”的学术报告。
谢作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主要致力于d-和f-族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硼笼、碳硼烷和金属碳硼烷化学、均相催化、小分子活化和聚合物合成化学的研究。报告中,谢教授介绍了新的高活性的金属硼烷类烯烃聚合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催化机理,详细介绍了金属硼烷催化反应中的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师生们针对报告内容与谢作伟教授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谢教授所作的精彩报告。
报告结束后,谢作伟教授参观了实验室,并与师生们展开了更深入地讨论与交流。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