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中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计算所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随着学科与技术发展,从计算所陆续分离出中科院微电子学研究所、计算中 心、软件所和网络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及联想、曙光等高技术企业。
计算所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正在发展成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苏州、宁波、东莞等地的若干个分部组成的网络型研究所。
计算所本部现有三个研究部和两个研究中心。系统结构研究部主要从事与计算机系统相关的研究,如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处理器设计、网络存储、编译和空间信息处理等,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曙光高性能计算机、龙芯CPU、蓝鲸网络存储等。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研究网络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新一代网络通信/互连标准与关键技术、网络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平台、惠及大众的低成本网络服务软件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其目标是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前瞻研究中心从事基础性、前瞻性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普适计算研究中心目标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关先进技术研发上,包括低成本无线接入技术、低功耗先进终端技术、易管理与使用的软件技术以及面向“龙芯”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计算所坚持“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三性原则,坚持新时期办院方针,以“跻身国际前沿,关注国计民生,引领中国信息产业”为己任,落实“创新、求实”的理念,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学术机构。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1943年5月生于湖南邵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5~1986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CSL实验室工作。1987年回国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89年被聘为研究员。1990年被国家科委选聘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几年来,李国杰院士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领导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高性能通用CPU、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并主持科学院重大项目IPv6网络研究。其中,曙光1号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曙光1000获得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曙光2000和曙光3000分别获得2001年和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国杰院士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现担任《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主编,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李国杰院士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5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获王丹萍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5周年突出贡献奖,同年还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杰出校友奖。
李国杰院士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至今任曙光公司董事长,2000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李锦涛
男,博士,研究员,1962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前瞻研究中心主任。李锦涛研究员于1986年考入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于1989年获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并于1989-199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做访问学者。李锦涛研究员在工作期间,先后被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会长等。李锦涛研究员近年来主要从事数字媒体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普适计算技术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已申请40余项专利,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他主持的智能化网络访问终端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全国10多个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应用,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孟丹
男,博士,研究员,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计算所纪委书记。孟丹研究员198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获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中科院计算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1999年先后在香港大学和美国USC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底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并被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组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主席、中国科学院青联委员。孟丹研究员10多年来先后参与领导了国产高性能计算机曙光2000、3000和4000的研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军口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隋雪青
男,研究员级高工,1964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参加曙光1号的应用开发,1995年进入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从事国产曙光服务器的产业化推广工作。2001年调回计算所工作,历任技术发展处处长、所长助理,主要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先后以成立合资企业、建立孵化器进行技术入资,以成立计算所分部进行技术辐射,以技术拆分专利许可进行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转移与辐射。
徐志伟
男,博士,研究员,1956年出生,1987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6年被聘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JournalofGridComputing、IEEETransactionsonComputers等国际期刊编委。徐志伟研究员近年来从事由国家科技部863项目、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欧盟支持的网格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的研究。
王凡
男,1970年出生,现任所长助理兼综合处处长、所职代会和工会主席。1995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后即加入计算所,历任所团委副书记、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主任;2000年8月当选所职代会和工会主席;2001年10月任所长助理兼综合处处长。
所务会
计算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所务会是计算所的最高行政管理组织。
成员:
李国杰(中科院计算所所长)
李锦涛(中科院计算所副书记、副所长)
孟丹(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
隋雪青(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
徐志伟(中科院计算所总工)
王凡(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助理)
学术委员会
计算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是计算所的最高学术管理组织。
名誉主任:夏培肃、汪成为
主任委员:李国杰
副主任委员:徐志伟
委员:方滨兴 王贞松 白硕 史忠植 孙凝晖 李忠诚 李锦涛 李晓明 许鲁 陆汝钤
孟丹 吴建平 张晓东 胡伟武 倪光南 高文 高庆狮 樊建平 诸葛海 曹存根
程学旗 韩燕波 韩承德
秘书:洪学海
系统结构研究部
部门介绍
系统结构研究部成立于2005年11月,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相关领域的研究。
系统结构部下设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处理器技术研究中心、先进编译技术实验室、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中科院系统结构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机构。
主任:孙凝晖
副主任:胡伟武许鲁
研究方向:
●计算机体系结构
●高性能计算机
●服务器技术
●处理器技术
●编译技术
●并行算法和应用
●存储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操作系统
●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空间信息服务支撑技术
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
信息科学技术正面临着系统化、跨越式发展新的临界点。网络科学所关注基本问题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 一。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针对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网络服务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等多层次实际需求,研究网络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新一代网络通信互连标准与关键技术、网络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平台、惠及大众的低成本网络服务软件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
研究部下设科研实体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心、信息智能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网格与服务计算研究中心、传感器网络实验室与网络管理技术课题组。
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下一代网络通信、接入、互联研究。包括核心关键技术与标准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实验网建设;2、面向服务和计算共享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共享基础理论、系统软件平台与行业应用软件;3、新型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包括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安全管理、可控可管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4、网络科学基础理论及新一代网络服务基础理论与系统研究。
研究部的主要目标包括:1、面向科学问题,形成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国际著名团队,在网络科学的基础理论、网络系统的专利标准等方面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2、面向国家需求,承担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国家级网格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建设完成一系列重大系统;3、面向广大的社会信息网络终端用户需求,研制惠及亿万网络群体的网络服务软件,提供低成本、社会化、智能化的网络信息服务。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
智能信息处理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其目标是在计算机 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我国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知识网格,涉及Internet上实现分布知识的共享、集成、运用和知识管理的模型、理论、方法体系以及平台和机制;海量知识库,涉及大规模知识获取与组织、基于知识的计算机艺术和自然语言处理、并行地理图象知识处理系统、NKI支撑下的应用研究;图像理解与识别,涉及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分析技术;可视化与复杂数据展示,涉及大规模虚拟人与环境的建模与合成技术;多媒体分析与处理,涉及音视频数据的编码、分析理论与应用;多语言与多模态人机交互,涉及自然语言处理、评测与交互技术以及手语识别与合成等技术。
前瞻研究中心
前瞻研究中心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公平竞争、择优支持、鼓励创新”的运行机制,旨在营造一个“创新、求实、高效、和谐”的研究氛围,倡导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容忍失败的创新理念,努力把中心建成知识创新骨干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基础性、前瞻性计算技术研究的乐园。
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
科研实体
首批进入前瞻研究中心的研究实体包括信息检索课题组和影视动漫关键技术课题组等。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创立于2007年3月,其目标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关先进技术研发上,包括低成本无线接入技术、低功耗先进终端技术、易管理与使用的软件技术以及面向“龙芯”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为所直属研究中心,由普适研究中心所级领导小组具体指导中心的工作。中心坚持“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原则,协调并集中网络终端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紧密结合应用需求,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争取成为国家级先进普适终端方向的工程技术中心。
首批进入普适计算研究中心的科研实体包括媒体计算课题组、网络终端课题组以及实时信号处理课题组。
综合处
综合处是计算所的中心枢纽,它对外代表计算所的形象,对内是联系工作的窗口,肩负着综合、协调、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职能。
行政工作:主要负责代表法人单位的印章使用、文件的收发、文书处理、综合情况、办公用房的管理、职工、学生宿舍的安排、房产的管理、住房补贴的发放、员工宿舍的管理、会议室的调配和管理,献血和体检工作以及安全保卫、科研环境改造、绿化、保洁后勤支撑保障等工作。
党务工作:主要负责组织、宣传、统战、工会、团委、青联、妇女、纪委监察审计等工作。
基建园区建设:主要负责计算所新科研楼一期、二期项目。
人事教育处
人事教育处是计算所负责人事管理和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它为计算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及加强科技创 新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组织保证。
人事教育处现在包括:人力资源部和研究生部两个部门。
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人才的引进和员工的招聘、岗位聘任工作,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及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与工资管理、职工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工作。
研究生部: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及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及录取工作,学生的学籍及人事档案管理,同等学力及面向社会的教育培训以及其他教务工作。
科研处
科研处是所务会领导下的一个执行机构,是所务会有关科研工作决议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代表所务会对计算所与科研相关的重大活动进行必要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为科研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服务和支撑,规范计算所的科研工作。
科研处现在包括:科研规划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和科研支撑办公室。
科研规划办公室:工作重点在于策划、组织、协调计算所对于国家重大项目和科研计划项目的申请及相关工作的 开展。围绕计算所的近期、中期、长远三个阶段做科学发展战略及科研规划研究,军口和民口项目、资源的策划与争取,国际合作,学术管理,所内基金管理,CRM系统建设。
科研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对立项课题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质量控制、组织国家常规科研项目的申请、科研课题从立项到结题的过程管理、除知识产权以外的科技成果管理、科研机构的管理、研究所评估、课题考核、综合统计、财务管理、采购与外包的管理与控制等。
科研支撑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档案、资产、大型公共设备,及网络的日常服务及管理工作。同时还负有对所内有需求用户提出的有共性的科研支撑流程和科研平台进行建设的责任。
技术发展处
技术发展处是计算所为实现技术转移和孵化所设立的专门机构,是技术转移工作的规划者、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技术发展处下设知识产权办、技术转移办和宣传外联办公室,分别担负计算所技术转移工作中涉及到的不同职责,以及所对外宣传工作。
技术发展处通过产业关键技术、技术入股、专利许可、技术孵化和院地合作等不同方式与社会各界进行了泛合作。在技术发展处的推动下,计算所在科研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例如:通过大力开展院地合作,从2002年开始,先后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苏州分部、上海分部、肇庆分部、宁波分部、台州分部和东莞等分部,共计吸引当地政府与企业资金2.2亿元,这些分部不仅推动了计算所的成果辐射面,也成为当地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参股创立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脉网络计算机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公司,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贡献力量;同时,在对外合作中还承担了Intel、Nokia、联想等知名企业委托的许多高科技研究开发课题。
技术发展处各办公室主要职能设置介绍如下:
技术转移办:技术转移办主要负责计算所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执行层面的工作,兼有管理和拓展业务两方面的职能,负责包括融资与企业孵化、技术许可与转让、分部管理、参股公司管理和企业联合实验室管理、企业合作的横向实验室管理等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各项工作。计算所分部的管理和计算所科研成果在分部所在区域的成果辐射与转化。
知识产权办:主要负责工作包括专利分析与专利策略、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技术许可政策、标准策略与推进及与 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合同审查和法律事务等工作,其职能贯穿科研选题立项-研发中期-形成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全过程。
宣传外联办:宣传外联办是计算所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主要负责工作:在宣传领导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围绕计算所科研及产业工作重点,协助所领导完成对计算所新闻宣传与联络、成果发布、政务信息收集与管理、所网站建设与管理、参观接待、展览展示,以及科普教育的综合、协调与督办工作。承担计算所所刊《创新、求实》、计算所网站的建设工作。是计算所对外宣传的唯一出口。
科研支撑处
科研支撑处是在所务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全所的科研支撑环境建设、运维服务和管理工作,包括设备采购、资产管理、网络环境、信息系统,共享EDA平台,图书文献、学报和所内学术出版、研究所评估等工作。
科研支撑处包括:图书馆、网络管理办、设备与资产管理办、EDA中心、《计算机学报》编辑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辑部、《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编辑部。
图书馆:为全所员工学生提供图书、期刊借阅的服务;提供电子化图书、期刊数据资源;提供文献全文传递服务 等;负责《信息技术快报》的出版工作,《信息技术快报》是我所于2003年创办的内部刊物,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赠送会员刊物。
网络管理办公室:全所网络资源的规划、建设;网络日常维护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等;
设备与资产管理办公室:资产管理、采购与进口管理、所级公共设备管理、公共计算平台计算资源的管理与协调;
EDA中心:以“共享、中立、开放”为出发点,联合EDA行业资源和所内EDA应用单位,建立所级EDA共性业务支撑平台、产业资源的汇聚平台、创新技术传播平台、EDA方面领导决策的信息辅助平台;为全所搭建EDA设计的软硬件环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并逐步形成规范的集成电路物理设计、板级设计、流程咨询培训等能力;
《计算机学报》编辑部:负责《计算机学报》的出版工作,《计算机学报》是我国计算机领域的权威性学术期刊之一;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部:负责《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出版工作,《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创刊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机领域学术期刊;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辑部:负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的出版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是我国CAD&CG领域第一个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
《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编辑部:负责《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的出版工作,《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是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惟一的英文学术性期刊。
上海中科计算技术研究所
上海中科计算技术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合作成立的非赢利型的科技和产业推进机构,从事面向浦东地区产业需求的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中科院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工作。上海中科充分发挥中科院计算所本部在IT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成为浦东新区政府、中科院计算所和当地企业三者之间的中间件和产业推进器。上海中科通过技术转移和集成创新,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基础技术的辐射,发起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通过知识转移和能力转移,提升浦东地区IT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年来,上海中科聚焦移动数字媒体产业,发起和组织产业联盟,成为国家AVS工作组和国家AVS产业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中科负责的AVS移动多媒体实验室,在AVS移动视频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中发挥主要作用;上海中科还是浦东移动通信协会和移动视音频产业联盟的依托单位,以浦东在移动通信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一条“微笑型产业链”正在形成。上海中科负责的“随身看”手机电视、“龙眼”移动监控,是这条产业链的两个示范工程,它们不仅是AVS核心技术的示范,还是“示范工程带动产业”的体制创新示范。
另外,上海中科通过对数字娱乐和多媒体杂志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不断丰富和扩大数字媒体产业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其中人脸动画和手语动画核心技术,用于移动数字娱乐的卡通动漫平台,衍生出手机彩信、动画生成、动漫制作、游戏等多种增值服务。
随着中科院计算所和浦东新区政府在人员、技术、资金方面投入力度的加大,上海中科将在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服务产业、以网格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扩大技术辐射的范围,为张江、浦东、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做贡献。
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成立于2003年8月8日,是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在苏州市新加坡工业园区成立的非赢利性机构。股东单位为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中心办公面积4600平方米,员工100余人,其中70%以上的员工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多数高层具备丰富的企业或产业化经验,重要骨干力量来自北京或海外。中心拥有先进齐全的集成电路设计软、硬件平台;配备了Cadence、Synopsys、Mentor等著名的EDA设计软件、可以满足0.13um,0.18um,0.25um,0.35um等工艺的全流程设计需求,此外中心还提供基于RISC核的SOC开发验证平台。
此外,中心还拥有一支具备丰富设计经验的技术队伍;可以向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先进的设施和优秀的技术团队是中心向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持的有力保障。
中心坚信人才是企业发展生存的根本,所以中心始终把为苏州和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培养输送人才作为中心的重要 任务之一,和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密切合作,开展IC设计企业研究生学位培养、IC设计人才岗位培养、企业定向人才培养、人才专项技能培养工作,为苏州和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做出贡献。
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参考国际流行模式所创立的非赢利性机构,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江苏省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技术和平台服务。二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苏州中科向苏州市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平台、技术、信息、人才、创业等全方位的服务。
作为院地企合作的代表,自成立以来,苏州中科一直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先后视察了中心,充分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院地合作”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视与肯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在计算所,诞生了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中国首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计算所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从计算所陆续分离出中科院微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计算中心、软件所和网络 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从计算所分离出来的企业累计有30家以上,诞生了诸如联想、希望、曙光、华建等高技术企业,中关村的许多IT企业都和计算所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计算所现有六个研究室和一个工程中心,并孵化了若干家高科技公司,形成了科研、产业一条龙的良好态势。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有:CPU和SoC设计、高性能计算与网格计算、网络化与数字化技术、知识处理与智能化Internet软件等。
1998年,计算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几年来,计算所坚持江泽民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三性原则,坚持新时期办院方针,以“着眼国际前沿领域,关注国计民生,推动中国信息产业”为己任,本着“创新、求实”的理念,正逐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学术机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的12个研究所之一,致力于信息领域的 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通过转移自主技术、培养优秀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服务,努力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普适计算、智能软件,围绕三大研究方向设置了三“部”一“中心”,分别是:系统结构研究部、网络与普适计算研究部、智能软件研究部和前瞻性研究中心,研究部下设中心或实验室等研究实体。
通过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计算所不但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继续占有优势地位外,而且在高性能CPU/SoC设计、IPv6及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关防、AVS编码等数字化技术、信息服务网格和知识网格、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积极进展,呈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到2005年底,计算所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1人,其中有五位院士、正研级人员39名、副研级人员83人;在读研究生逾900人。2005年度在研的各类科研课题286项,合同额约4.5亿元。截止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项,共获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20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院、部级科技奖励145项。
到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项,共获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20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院、部级科技奖励145项。
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信息主动推送的集成系统
基于龙芯CPU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龙芯的SMP芯片组及其相关系统的研究
动态容灾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语义与知识网格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蛋白质质谱鉴定中的优化问题
支持移动、漫游的多媒体会晤业务系统
基于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视频分析的计算机辅助运动系统及示范应用
基于IPv6移动话音业务关键技术试验
新一代机群关键技术研究
中科SoC芯片系列化关键技术研究
可互操作空间数据引擎的高速通道研究
网络化内存关键技术及原型系统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级关键技术研究及两个典型示范应用
生物运行机制的形式化描述探索
车载综合信息处理与红外安全系统的研制和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的研究
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项,共获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20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院、部级科技奖励145项。
高效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及其在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中的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龙芯2号增强型高性能通用处理器 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一等奖奖
计算所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8月6日,计算所为期三天半的质量体系认证现场审核落下帷幕。受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委托,三位审核老师通过对我所质量手册及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的现场审核,认为我所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符合GB/T19001-2000和GJB9001A-2001标准,运作基本有效,本次现场审核中共发现9个一般不符合项,没有严重不符合项,在不符合项纠正措施经验证符合要求后,一次推荐注册。
审核老师通过认真、仔细地审核工作后,认为计算所所领导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体现了领导的作用。全员重视满足客户要求,参与体系运行较充分。质量管理体系已形成文件,产品范围基本适宜,识别和确定了质量管理所需要的过程,明确了监视和测量这些过程的准则和方法,职责进行了分配,体系文件基本满足标准 要求。所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适宜,建立了个部门的质量目标,对质量目标实施情况进行了监视和测量。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和外包加工过程基本受控,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和有关标准要求。进行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采取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产品质量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能实施持续改进,具有基本的自我完善能力。对全员进行了标准知识培训和质量知识竞赛,设计开发实力强,人力资源充足,工作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目前产品符合性要求。对顾客满意信息进行了收集、统计分析和利用,顾客满意。计算所的组织结构、方针和程序能满足认证范围的要求,程序已得到实施,体系运行正常,能满足标准4.1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同时,审核老师认为计算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产品接收准则严密性不够,并希望进一步加强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
自去年下半年我所开展质量认证工作以来,在所长李国杰、副所长樊建平的领导下,计算所的质量管理办公室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与物力展开了积极有效工作,主要工作人员几乎每天加班加点,不仅制定了我所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对我所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编写了详尽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并具体指导我所质 量认证工作。而参加认证工作的研究室和机关工作人员大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从学习质量认证的基本知识入手,边学习,边实践,认真做好每一项与质量认证有关的组织与实施工作,真正体现了全员参与。
李国杰所长在总结中说,通过本次质量认证工作,从所务会领导到全体员工都学到了很多知识,人员的质量意识普遍有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质量认证工作不是一项突击工作,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并持之以衡,既使是本次没有检查出不合格项的产品,也要进一步严格要求,继续加强管理。计算所今后还要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和顾客意识,把贯彻9001和科学管理和“创新求实”结合在一起。主管质量认证的樊建平副所长表示,计算所几年来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很多工作从以前的“说到做到”发展到“写到做到”,尤其是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后,现在有很多工作从“被动”到“主动”,从“指令”到“指导”,正逐步走向正轨,迈向新的台阶。
现场审核结束后,管理者代表王玉杰老师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观察项布置了具体的整改工作,要求各室8月27日整改完毕
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为我所颁发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在所领导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8月我所顺利通过了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经过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为期10个月左右的审批,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6月为我所颁发了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为05JA1364,有效期4年。
我所顺利通过了2005年度民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次监督审核:
2005年6月20日至22日,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对计算所进行了民品质量管理体系取证后的第一次监督审核。主要审核了所务会、科研处、质量管理办公室、综合办公室、系统结构室、智能中心等部门,发现三个一般不合格项,没有严重不合格,审核组认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正常运行,保持了认证要求,待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经验证满足要求后,审核组推荐保持认证注册资格。这标志着计算所顺利通过了2005年度民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审核。
2005年12月我所再次通过了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现场监督审核
为期二天半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落下帷幕。
高级审核员马燕玲老师和黄川南老师受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委托,2005年12月12日-14日,到我所进行了军品质量管理体系第一次监督审核和民品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次监督审核。
通过现场监督审核,验证获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运行,同时考虑组织运作方面的变化是否对其质量管 理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并确定对认证要求的持续符合性。
审核组以抽查的方式,依据GJB9001A-2001及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法律法规要求,审核了所管理层、质量管理办公室、人教处、技术发展处、网络室和数字化室的质量活动。
在12月14日末次会议上,马燕玲老师代表审核组对我所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如下:
通过与军代表座谈及现场审核获取的客观证据表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认证注册以来,领导仍然重视质量体系建设和持续改进,全员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方针得到贯彻落实,资源配置管理符合需求,软件开发过程基本受控,产品质量稳定满足顾客要求,服务及时顾客满意,按计划开展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纠正措施,同时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利用,自我完善能力得到提高。证书和标志的使用也符合规定要求。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保持了认证要求,待对本次审核中开出的不符合项采取有效纠正措施,经审核组验证合格后,推荐继续保持认证注册资格。”
计算所自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2008年春,已为国家培养博士582人,硕士1125人。现在,在读研究生人数达988人。其中,博士生458人,硕士生530人,另有在站博士后29人。计算所已成为中国计算机学科在读博士生最多的培养单位之一。
“德才兼备、务实创新”是计算所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贯方针和目标。计算所注重研究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一级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二级学科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计算所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优秀学生,85%以上来自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为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计算所设立了“所长奖学金”、“联想”、“诺基亚”等多项奖学金,建立了“青年创新基金”、研究助理、研究生辅导员等制度,使同学们都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计算机前沿领域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等实践工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计算所已形成了雄厚的人才培养力量,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现在,计算所是:
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中国科学院博士生教育重点基地
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首批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9年,计算所研究生部被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底,我所先后有三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