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91]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3月1日,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基础、以计算机软件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建设为主导的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

 


 

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秉承“创新求实,永竞一流”的精神,软件所人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从五位筹建者,到现在的千余名师生员工;从借用房间研究、办公,到如今拥有独立园区、5#新科研楼和建设中的7#综合楼;从最初44万元年度经费,到现在每年超过1亿元的年度经费;从仅有两台16位微型计算机,到如今形成以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的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应用三大科研体系……这,就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在二十多年间所走过的路程。

现在,软件所设有总体部软件基础研究部软件高技术研究部软件应用研究部软件发展研究部五个研究部,集中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现有正式职工52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研究员54名,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87名。流动人员(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高访)600多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全所在职职工平均年龄36岁。

软件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单位,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50人;在读硕士生323人,博士生238人,博士后13人,留学生6人。

软件所积极参与院地、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内许多省市、国际上美、欧、日、澳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还专门成立了院地及国际合作部。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UNIX分会、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信息技术分会等挂靠在研究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软件学报》《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系统应用》

建所二十年多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以来,软件所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院、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8项(全部为第一完成单位),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国家自然科学奖设立至今,计算机领域唯一的1项一等奖和5项二等奖中的2项,都出现在软件所。

现任领导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所长:李明树

党委书记:李玉成

副所长:李玉成  黄 涛  赵 琛

总工程师:赵 琛

所长助理:张 健  操云甫  徐帆江  张晓刚

副总工程师:冯登国  王 青

院士名人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唐稚松
唐稚松院士,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研究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他首先提出的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XYZ/E,以统一的形式框架表示程序动态语义与规约静态语义,并以此为基础研制了支撑软件开发过程的CASE工具集,解决了软件工程中的许多难题,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曾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专著《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2003年荣获我国图书出版的政府最高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正式奖。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董韫美
董韫美院士,我国计算机软件先驱者之一,在软件理论、技术、工具和汉字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中期,主持研制的国内最早的实用高级程序语言BCY,曾在实际中长期应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曾先于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工作,在形式文法、语法检查和程序测试等方面解决了相同的问题。八十年代初首先提出用计算机设计高质量汉字字形的方法及实现技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率先在国内开展软件复用技术研究。目前从事软件规约与软件设计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周巢尘
周巢尘院士,我国分布式程序设计理论研究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近年提出的时段演算,为实时系统的形式化设计和验证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已经带动了国际上二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这一方面的研究。1997年8月至2002年9月间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林惠民
林惠民院士,长期从事并发理论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他设计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通用的进程代数验证工具;与国际同行合作提出、并独立发展了传值并发进程的“符号互模拟”理论;解决了π-演算和时间自动机的有穷公理化问题。这些成果已为国内际同行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所广泛引用。

 

 

 

组织机构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科研体系

软件基础研究部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于1994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于2001年1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科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3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提出的基本问题为背景,面向国家发展软件产业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开展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基础研究。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在2002年全国信息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成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项。2006年,实验室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批准为首批创建“三优”科技创新团队。实验室从事软件形式化方法研究的中青年科研骨干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实验室坚持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实质性合作及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为使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前列而不懈努力,争取为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实验室拥有多位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包括四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近年来实验室大力加强队伍建设,顺利实现了学术带头人的年轻化,形成了一个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体、团结互助、充满朝气的研究群体。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9年,于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99年起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参与实验室共建。实验室于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瞄准国际信息安全学科发展前沿,密切结合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需求,进行信息安全前沿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创新性研究和自主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对前沿性和前瞻性信息安全科学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以促进和推动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安全技术和系统,以满足国家和行业部门的需求;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实验室成立以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400多篇,出版著作(译著)70多部,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密码发展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等3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申请发明专利27项(国际专利1项),已获得发明专利1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7项,主持(参与)起草国家及行业标准37项,其中已公布国家标准4项。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6人,流动人员(包括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150余人。

实验室拥有包括三个园区在内共计38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已建成一流的网络安全实验环境;拥有进口和国产各类先进的计算机、服务器群、网络处理器开发平台、网络分析测试仪等科研设备1065台(套),设备总值近1620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设备7台(套)。所有大型科研设备全部向社会开放。

软件高技术研究部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发改高技[2005]425号)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负责组建,中科方德软件有限公司是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项目法人单位。公司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联合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和勤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因泰克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滨湖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与管理优势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出资组建。

公司董事会组成:董事长李明树(中科院软件所所长),副董事长王文京(用友软件董事长、总裁),副董事长李汉生(上海和勤软件董事长、总裁),董事、中科方德总裁张庆源,董事、中科方德高级副总裁赵琛(中科院软件所总工),董事、中科方德副总裁刘兵以及董事林学杰(福建新大陆电脑公司总经理)、沈宁宁(无锡市滨湖区副区长)、操云甫(中科院软件所所长助理)。

基础软件国家工程中心肩负国家基础软件创新发展使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从事基础软件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致力于建设自主基础软件平台体系和应用解决方案,发挥其在基础软件技术上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中科方德作为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产业化服务实体,将秉承“创新求实、开放联合,创新打造精品、服务造福用户”的宗旨,打造可信基础软件服务旗舰,服务国家行业信息化建设,打造百年方德。

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示下(发改高技[2004]1551号文件)成立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法人依托单位是中科正阳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该法人依托单位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亿阳集团有限公司参股合计出资5000万元组建。

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标:搭建国家信息安全工程化与产业化平台,推广创新性工程技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信息安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建设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信息安全测评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实验室,以及信息安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服务设施等。

中科院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研究信息安全领域中关键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支撑平台,为政府部门和其它应用领域服务。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的重大信息安全项目,提供安全咨询和服务。

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于1997年(原名对象技术中心,2001年更名为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学科方向为网络分布计算和软件工程,主要从事以中间件为核心的网络分布式软件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在分布对象模型,中间件体系结构和支撑环境,以及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前沿方向上开展研究工作。

中心现有人员共11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人,中、初级研究开发人员19人,其余为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共80余人。

近五年来,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攻关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课题几十项,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研制开发了网络软件基础架构平台—网驰平台(ONCE,OpenNetworkComputingEnvironment)。

网驰平台针对网络化应用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网络应用现状和国家需求,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用的系列关键技术和软件,支持网络化应用的高效运行、快速开发、有效集成和灵活部署。网驰平台提供Web应用服务器OnceAS、消息通信中间件OnceMQ、事务处理中间件OnceTX、数据集成中间件OnceDI、XML解析器OnceXMLParser、SOAP引擎OnceSOAPExpress、统一服务调用框架OnceUSIS、流程集成中间件OncePI、信息门户系统OncePortal等9个中间件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50余项。网驰平台软件和技术已在航天、航空、核电、汽车、保险、数字电视等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中组部、商务部、08奥运等政府部门,以及一批不同规模的软件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心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欧、美著名高等学校和学术机构,以及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和联合培养博士生。

在“十一五”期间,中心将继续以网络分布式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型分布式计算范型的研究,面对复杂的Internet计算环境和业务敏捷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深入研究基于服务的分布式计算基础模型,建立能力服务组件及多层次服务协同架构和相应的运行支撑,以及与分布式软件系统模型相适应的软件开发方法,为网络分布应用提供高可信的统一基础设施环境。

人机交互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人机交互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1月11日,致力于人机交互领域高新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强调原始性创新性。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承担完成了近二十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在相关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ACMCHI,ACMIUI,IEEERTSS等)上。另一方面,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Agilor,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实验室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队伍的建设,现有职工23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8名,中级研究人员1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52名(含留学生1名);已经形成一个以中青年为主体、思想活跃、积极向上的研究群体。
拥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的国际知名实验室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互联网软件技术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互联网软件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99年的先进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以智能软件工程、实时系统为代表的互联网软件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几十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内外合作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建立和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稳定、高素质的科研队伍。2005年“软件过程服务技术及集成管理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06年底,实验室在编人员共108人,其中正/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8人、助理研究员和软件工程师21人、博士生31人(含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博士生2人)、硕士生41人。另外,2006年,出站博士后1人,毕业硕博士学生23人(含博士9人、硕士12人、西部奖学金学生2人)。

实验室积极倡导“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才尽其值”的实验室文化。

软件应用研究部

综合信息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发展历史

综合信息系统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由原来的通用软件实验室发展而来,自建立以来,实验室引进了大量的的软硬件设备并投入了运行,并启动了一大批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及专项的研究。 

二、实验室研究机构组成

目前,实验室下设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总体集成与仿真技术组网与通信技术信息安全与应用技术嵌入式与信息处理技术及专项应用技术

三、实验室领导组织体系

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制定实验室学术发展方向,审核各项研究计划,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全面监督实验室各项工作,定期考核研究进展,评审科研成果。

各个研究方向的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各项研究活动,提出科学研究计划,促进科研合作项目的形成,推动学科交叉,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形成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四、队伍建设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人才的培养,努力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以期造就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高素质的研究群体。

五、学科计划

为了有效地促进实验室运行,集中有限的人力、资金与其它资源,在有限的目标范围内,形成学科发展的优势。实验室推动和执行多项科学发展计划,旨在发展新技术、形成理论创新体系。

六、主要学术活动

实验室每年鼓励学生及员工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各项会议,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

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的拥有各类仪器设备近50台套,负责承担实验室的各种科研任务。

软件发展研究部

多媒体通信和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宽带多媒体接入网络方面,研制高性能接入交换设备、应用服务器、媒体网关设备,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管理软件和协议软件;组成一套宽带接入系统,同时支持IP电话、数字电视、VoD、视频监控和上网业务,实现电话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功能的融合;在无线和移动通信方面,开展传感器网络和智能手机数据通信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方向:

社区宽带综合业务网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

--高速包交换接入网络

--多媒体网关设备

--网络管理

--网络计费

--网络测量

多媒体通信

--流媒体服务

--视频点播

--视频监控

学科方向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软件所以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为重点学科领域,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完善学科布局,注重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进一步加强所级调控能力,将软件所主要力量凝聚到能够带动国家软件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上来,形成综合优势,发挥规模效益。学科方向如下: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理论

探索适合网络软件的形式化方法和算法理论,建立实时、并发系统的语义模型以及分析和验证方法,为国产基础软件平台技术体系和互联网信息处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础软件技术与系统

初步形成低成本、高可信、网络化与自主开放的国产基础软件平台技术体系,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关键的软件基础设施。

·信息安全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供系列创新密码算法、安全协议的形式化描述和证明技术,解决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问题,为国产基础软件平台技术体系提供安全保障。

·互联网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实现人性化的信息交互和处理界面,开发智能搜索引擎,解决互联网信息的高效、精确、友好获取和使用问题。

·综合信息系统技术

以我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需求为背景,以探索和解决大型复杂综合信息系统技术中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难题。

科研成果

软件著作权

笔式工艺图板系统

LOIS跨域认证资源访问管理中间件系统

LOIS跨域认证身份联合系统

LOIS跨域认证身份管理中间件系统

幼儿备课系统

幼儿讲课系统

ESM环境安全集中管理系统

Web服务管理系统

应用服务器安全评估系统

藏文支撑软件

LOIS命令级审计中间件系统

LOIS基于标签的数据库访问控制安全软件

基于过程Agent的软件项目计划生成系统

基于过程Agent的软件过程资产管理系统

专利

数据库恶意事务处理方法及其系统

一种多媒体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系统

自动挖掘软件过程任务仓库中的高性能任务的方法和系统

基于网络受限移动对象数据库的交通流数据采集与分析

基于交通网络和GPS的移动对象位置更新方法

一种判断点是否位于多边形内的方法

一种远程网络服务的完整性检验方法

一种动态三维光标显示方法

一种保证视频数据安全传输的方法及视频监控系统

字库字形标准性的检测方法

藏文网页及其编码的识别方法

可信引导方法及其系统

基于安全需求的远程证明方法及其系统

一种基于令牌的互联网流量控制方法

科技奖励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研究生教育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软件所研究生教育已形成硕士(包括同等学力硕士)、博士(包括硕博连读、直博、同等学力博士)及博士后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并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迄今,软件所已累计招收研究生1801人,博士后109人。现有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37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4人;在学博士生225人,硕士生289人,博士后6人。近年来,软件所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国家扩招的契机,稳步扩大了招生规模,并且从2003年起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软件所现已成为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ios.ac.cn/index.action

附件列表


9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