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性
抗原性(Antigenicity)
抗原性是指物质(抗原)能够被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的能力,即与抗体或T细胞受体(TCR)结合的特性。抗原性不必然伴随免疫原性(即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其强弱取决于抗原表位的结构特征、宿主遗传背景及免疫状态。这一概念是疫苗设计、疾病诊断与免疫治疗的核心基础。
抗原性的核心要素
1. 结构基础
抗原表位(Epitope):
B细胞表位:抗体结合位点,依赖构象(如蛋白质表面环状结构)或线性序列(如变性抗原的暴露区域)。
T细胞表位:需经加工为肽段,并与MHC分子结合后递呈至T细胞。
化学组成:
蛋白质:通常抗原性最强(含复杂氨基酸序列与构象)。
多糖:抗原性较弱(如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需结合载体蛋白增强免疫原性)。
脂类/核酸:通常为半抗原,需结合载体蛋白才能被识别。
2. 影响抗原性强弱的因素
因素 | 作用机制 | 示例 |
---|---|---|
分子量 | 大分子(>10 kDa)更易形成稳定表位 | 白蛋白(66 kDa)抗原性强于胰岛素(5.8 kDa) |
化学复杂性 | 异源性基团(如芳香族氨基酸、糖基化修饰)增强识别 | 糖蛋白(如新冠病毒S蛋白)强于单纯蛋白 |
宿主遗传背景 | MHC分子多态性决定T细胞表位呈递效率 | HLA-B27个体对强直性脊柱炎易感 |
免疫状态 | 既往暴露导致免疫记忆或耐受 | 二次免疫应答中抗体亲和力显著提升 |
抗原性的生物学意义
免疫识别与防御:
病原体表面抗原(如细菌鞭毛蛋白、病毒衣壳)被抗体中和或标记清除。
肿瘤新抗原(Neoantigen)激活T细胞,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
免疫逃逸机制: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HA蛋白表位突变(抗原漂移)逃逸中和抗体。
表位遮蔽:HIV包膜糖蛋白(Env)构象变化隐藏关键表位。
交叉反应性:
相似表位引发交叉免疫(如链球菌M蛋白与心肌肌球蛋白共有表位致风湿性心脏病)。
抗原性的检测与评估
1. 实验方法
血清学检测:
ELISA:定量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OD值反映抗原性)。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鉴定抗原特异性抗体识别条带。
细胞免疫检测:
ELISPOT:评估T细胞对特定抗原肽的IFN-γ分泌能力。
MHC多聚体染色: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频率。
2. 生物信息学预测
B细胞表位:
工具:BepiPred、DiscoTope(基于序列或结构预测抗体结合位点)。
T细胞表位:
工具:NetMHC、IEDB(预测肽段与MHC分子的结合亲和力)。
抗原性的应用领域
疫苗开发:
优势抗原筛选:聚焦高抗原性且保守的表位(如新冠疫苗靶向S蛋白RBD区)。
载体优化:融合抗原与免疫增强蛋白(如乙肝表面抗原与PreS1结构域)。
诊断试剂设计:
选择高特异性抗原(如HIV检测使用gp41/gp120重组蛋白)。
避免交叉反应(如莱姆病检测排除与人体同源的鞭毛蛋白表位)。
抗体药物研发:
表位导向设计:开发靶向特定抗原表位的中和抗体(如PD-1/PD-L1阻断抗体)。
抗原性与免疫原性的区别
特性 | 抗原性 | 免疫原性 |
---|---|---|
定义 | 被抗体或T细胞识别的能力 | 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 |
依赖性 | 无需引发免疫反应(如体外结合实验) | 依赖宿主的免疫系统激活 |
示例 | 半抗原(青霉素)可与抗体结合 | 完全抗原(破伤风类毒素)可诱导抗体产生 |
挑战与前沿
动态抗原性监测:
实时追踪病原体变异(如新冠病毒Omicron亚型的抗原性变化)。
人工抗原设计:
纳米颗粒展示多表位(如mosaic疫苗)或模拟天然构象(如病毒样颗粒)。
个体化免疫治疗:
基于患者HLA型别预测肿瘤新抗原,定制治疗性疫苗。
抗原性是免疫系统识别“自我”与“非我”的分子基础,其精准解析为疾病防治提供了关键靶点。随着结构生物学与计算免疫学的进步,人类正逐步实现从抗原性预测到理性设计的跨越。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