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意识”的字面意思是能“注意”和“认识”事物的东西。
●再深入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自然万物”都有引导它们存在的东西,先是“本质”和“规律”,我们称之为“一次导存”(第一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自然界还存在一个“本质”那就是“可存”质,换句话说就是:自然万物都是“可以存在”的;而如果自然万物需要在更多环境中“可以存在”,就必然产生了“进化”,最后出现了“意识”这种可以引导我们在更多环境中无损伤存在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二次导存”(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
●所以,一切“心理”的产生原因都与“引导存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也将以此作为“心理研究”的“方向”,从而探讨这个神秘而古老的话题“心理”。
●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情感”就是“二次导存”特有的一种“方向指示工具”;比如“好的情感”是引导你继续做那件事情;“坏的情感”是引导你不要再做那件事情或换一个路径去做那件事情等。但是它们都是“引导我们更好存在”的。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参考资料:全集然文明X档案http://blog.sina.com.cn/run7378
基本概述

生物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生物具有的主体意识是生物一切行为的本质、统帅和指挥。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进化、活动是生物的日常具体行为,是在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的指挥下自然发生和进行的。生物生来具有终生不离的主体生存发展意识是生物具有的生命,是意识元本体在生物领域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不可被人见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自主、自新、自律、自创的主体规定、性能和本质。
人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在人脑的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准确的说是在人脑产生的意识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人的意识是人的组成部分,是人体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定和本质,是人脑产生和发出的指挥人体行为的意向、意念、欲望、理想、方案和命令。人的行为意识是人体行为发生前从大脑中产生的,是人脑感受到内外部环境或具体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根据人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本能,把大脑中记忆的旧知识同感知组织刚获得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所产生的指挥人体行为的意向、命令、计划、方法和方案,是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条件相互对立的现实经过人脑的分析处理所产生的结果。

社会意识同社会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根本的区别。社会知识是社会意识形成和建立的基础,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正确的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建筑物,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错误的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建筑物。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具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真理是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和必然规律,是社会的大脑(有知识爱思维的团体或个人)在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对全部知识材料的认真分析处理,获知社会发展要求、趋势和规律后,所提出的社会发展、变化和进步的具体方针、路线、思想、主义和理想。社会意识是真理的本质,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特征,凡是符合这一标准和特征的社会意识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这一真理标准和特征的社会意识就不是真理。
非生物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非生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有意识、有灵魂指挥的变化和发展。非生物的灵魂是意识元本体在非生物领域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存在于非生物类具体事物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是非生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觉、自发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是非生物的存在、运动、变化、发展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意识,是具有一定自然性能的非生物受到外部事物作用影响后产生的运动和变化的要求、趋势和必然性。意识是具体事物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的一般规定、本质和原因,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其它版本概述

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结论,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巴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辨的形式阐发了意识的能动性问题;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作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
人类的意识活动具的社会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这一生物进化过程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三、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中先天遗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结构丘觉,丘觉是自身蕴含意思并能发放意思,当丘觉发放意思时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可以自由合成发放或被样本点亮,样本点亮丘觉,丘觉发放意思产生意识。样本是事物在脑中的符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分布在大脑、下丘脑、纹状体、小脑及其他神经结构中。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无限广泛,样本的数量也非常庞大,样本与丘觉通过学习建立的意义对应关系就是联结,样本经由联结纤维点亮丘觉产生意识。丘觉、样本、联结是产生意识必需的三个条件,丘觉是意识的内核,样本是意识的外壳,联结是点亮的路径,点亮是产生意识的方式。丘觉不是随意发放的,必须由样本点亮。

⑴遗传性。丘觉只能通过遗传得到,能够意识的范围是丘觉决定的,凡是能够感知的客观事物,都能找到与之相符的丘觉。不能通过后天学习扩大感知范围,如果丘脑中没有遗传某一客观事物的丘觉,就不能意识这个客观事物。如人们不能看到紫外线、听到超声波。人们遗传有发放“冷、热”意思的丘觉,所以人们能够感觉到热能,没有遗传电磁能、暗物质这类丘觉,不能感觉到电磁能、暗物质等。
⑵联结性。客观事物有什么意义是人们先天不知道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知道。样本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符号,丘觉是发放意思的结构,联结就是通过后天学习建立丘觉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当接触客观事物时,经过数次尝试,样本数次点亮丘觉,总会有一个样本点亮一个意义相符的丘觉,这个联系被固定下来也就产生了联结。丘觉虽然通过先天遗传得到,但并不先天就与外界事物相联系,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建立与样本的联结,才能产生对事物的意识。客观事物非常庞杂,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非常广泛,都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建立对应联结。当脑中出现一个事物时,丘觉发放一个对应的意思,产生对这个事物的意识。如,表示“好”这个意思的丘觉是先天就有的,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的意思,初生婴儿并不知道外界社会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好”的意思,需要通过学习建立丘觉与语言的对应关系。处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就会相应建立丘觉与语言的联结,形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联结是建立丘觉与环境事物的对应关系,决定了人的环境适应性,即人的社会性。丘觉的宽度、广度、精度决定了人们后天可以意识到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如果某一个丘觉与某一事物的意义相符,表示事物的样本就会与丘觉建立联结,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丘觉与样本常常会发生错误联结,导致错误理解客观事物,只有认识到错误,才能进行矫正建立正确联结。如果在丘脑中没有与客观事物相符的丘觉,也就不能建立联结,也就无法意识到这个客观事物,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是人们不能意识的。有许多的丘觉在客观世界没有相符的客观事物,还有许多丘觉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些丘觉仍然能够形成意识,不过这些意识只能“想”,而无法表达。丘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可以无数次的分解合成,在丘觉的遗传范围内,丘脑有足够能力合成一个丘觉与客观事物的意义相对应。能够意识到的内容也就是极其广泛的,在感知范围内可以发放的丘觉数量是庞大的。脑干向丘脑供应能量,丘觉被样本点亮即在能量的支持下通过联结路径扩散,形成意义发放。如果将丘脑简单比作彩灯,彩灯的颜色如同丘觉的意义,电力如同能量,彩灯通电发出彩色光线,丘觉在能量支持下发放意义,样本不但是意识的符号,而且还起到开关丘觉的作用。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
意识的结构和功能:意识本身是一个有结构的系统。意识并不等于认识。意识包含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
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
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从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上看,从意识的活动主体看,可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从意识活动的现实过程来看,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参考文献

容易的问题:所谓容易的问题,其实就是好用科学实验来验证的问题,目前在意识问题里,容易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集中注意力方面
2、清醒与睡眠区分的方面
3、心理状态的可报告的方面
4、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方面
5、认知系统对信息整合的方面
6、理解自身内在状态的方面
7、对行为控制的方面
困难的问题:困难的问题其实就是不易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目前在意识问题里,虽然已经可以肯定意识是脑的产物,但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在经验方面,即自我经验是如何产生的(“自我”是如何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说这种“自我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说这个问题困难,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目前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科学家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属性太主观了,而导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但多数科学家都相信,迟早有一天,会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的。目前学术界正试图从神经科学、心理认知科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研究意识问题的历史:由于最初的心理学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那时意识问题完全是哲学讨论的问题,直到被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后,心理学也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其实最初的心理学只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初冯特使用的是内省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但后来很多心理学家纷纷提出了对这种方法的质疑甚至是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准确的反映出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也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方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于是人们很快就放弃了这种研究方法。但由于也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因此导致了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完全放弃了对意识问题的研究。直至20世纪的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研究这个问题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终于使这个问题又回到了科学的正轨上来,尤其是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使这个问题在神经科学研究的范围内,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现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大多数科学家对研究这个问题的前景均持乐观的观点。
形成缘由

丘脑是发放丘觉的器官,是“我”的本体器官,大脑联络区是丘觉的活动场所,意识在大脑联络区得以实现。丘脑的唯一功能就是合成发放丘觉。丘脑由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中都遗传有信息,丘脑的功能就是将数个神经元的信息合成为丘觉,并发放到大脑联络区,使大脑产生觉知,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是想法、是念头,是意识的核心。脑包括的结构众多,不是所有的脑都能合成丘觉,丘觉只是丘脑的功能,只能是丘脑合成发放出来才能产生意识。丘脑虽然能够合成发放丘觉产生意识,但丘脑不是意识活动的场所,意识也不在丘脑中存在。大脑联络区是丘觉的活动场所,丘觉能够使大脑产生对事物的觉知,产生对事物的“知道”、“明白”。丘脑通过联络纤维将丘觉发放到大脑联络区,在大脑联络区产生意识。在临床病例中,丘脑、大脑联络区、联络纤维发生了损伤或病变,产生的症状都是一样的,都将导致意识的缺损或丧失。


大脑分析产出样本的目的就是激活丘觉进入意识,如果杂乱无章的信息激活丘觉,只能引起意识的昏乱,样本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条理化信息,大脑经过舍弃无用信息、填补有用信息、放大主要信息、简化次要信息等多种形式的分析,获得一个有意义的完整信息,这个信息与传入信息相匹配,激活丘觉产生清晰意识。大脑联络区是意识活动的场所,有两个,一个是大脑额叶联络区,一个是大脑后部联络区,这两个联络区都能产生意识。正常状态下,两个联络区的意识活动可以同时存在,并以大脑额叶联络区的意识为主导。大脑额叶联络区是各种意识汇集的场合,在清醒状态下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大脑额叶联络区不活动,人也一定处于睡眠状态。人们通过自己逐步抑制大脑额叶联络区的活动,逐步进入梦乡,如果大脑额叶联络区突然活动,人也就突然清醒。在大脑额叶联络区休眠时,如果大脑后部联络区单独活动,这时就表现为做梦,也是一种正常的意识活动。
大脑分析产出的样本是表示事物的信息,但样本只是表示事物的信息,相当于一些符号,进入意识还必须有丘觉的支持。丘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的神经元,通过遗传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能够分析产出的样本以及合成发放的丘觉都是有限的,因此人们的意识范围也是有限的,如人们不能看到暗物质、红外线、紫外线,不能听到超声波、次声波。有少数的人遗传有常人没有的遗传信息,分析产出的样本以及合成发放的丘觉超出了常人,能够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事物,听到常人无法听到的声音,人们将这种能力称为特异功能。由于能够进行样本分析产出的脑众多,大脑额叶、大脑后部、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都是分析产出样本的结构,而且都是各自独立分析产出样本,常常会导致样本活动、丘觉活动失衡,严重者者会导致各种精神病症,如痴迷、偏执狂、精神分裂症、强迫症以及网瘾、毒瘾、赌瘾、烟瘾、酒瘾等,这些精神病症有的看似生理性病症,实质上都是心理活动失衡造成的,是可以通过心理手段治愈的,如果采用手术方法去治疗,不但是一种无知和犯罪,而且不会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个体人的意识

“原意识”是人体由动物(特指猿群)进化而来的适合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感知。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显层意识”即“思想”,则是个体人生活在人类群体(社会)所受到教育的结果。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等范畴就是人的显层意识。显层意识是直接决定人的行为的意识。显层意识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的质的特征。原意识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种: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繁殖欲是指性欲以及与性欲相关的种种求偶意识特征总和;群体欲则是个体人为了强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并支配群体的原动力(类似于尼采提出的“权力意志”);移植欲则是支配人意识感知审美、怜悯、悲伤、舒适、愉悦等情感的深层欲望,之所以称其为“移植欲”是因为这些感知结果是个体人出于自身意识替代(意识移植)的目的。
原意识是动物性生存进化意识的总和,正常的个体人均拥有原意识,它是人与动物意识的共性。而思想(显层意识)则是人意识的个性。只有受过群体环境教育的个体人,才拥有思想。拥有思想的人,可以称之为社会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只有思想才能主导人的行为,原意识必须要经过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思想通常分为经验、思想方法和行为意志。这三个内容构成了个体人的个性。
只有思想和原意识的协调与统一,才能产生完美而愉快的人生。
意识的分类:显意识和潜意识。
相关词条
思维 | 心理 | 记忆 | 催眠 |
感觉 | 梦游 | 触觉 | 听觉 |
参考资料
1、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28776
2、http://www.zbedu.net/jeast/003274.html
3、http://www.bingheworks.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0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