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
桑代克(Edward.Thorndike 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Colors fade, temples crumble, empires fall, but wise words endure.
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1874年8月31日出生于美国麻省,父亲本来是律师,后来当了牧师。作为一个孩子,他其貌不扬,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高中的成绩一直处在前一二名。1891年,踏上了康涅狄格州米德尔顿的卫斯理大学,主修英文。1895年毕业时,获得了50年来最高的平均成绩。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在上大学三年级以前他不记得“听说过或见过心理学这个词”,当时他必须选一门必修课。在读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之后,他才对心理学感兴趣。他去哈佛继续研究生工作,计划学习英语、哲学和心理学,可是,听了詹姆斯的两次课之后,他就完全迷住最后一门课程了。
1896年,他在哈佛获得另一个文学士学位,1897年获硕士学位。尽管对詹姆斯非常尊敬,他却选择了一个非常没有詹姆斯特色的课题“鸡的直觉及智力行为”。在后来的生活中,他说,当初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获取学分和毕业文凭的需要……当时明显没有对动物的特别的兴趣”。当时詹姆斯不再搞实验心理学,但他同意了这个选题,并把他家地下室里的一块地方提供给没有足够大实验室的桑代克作动物试验。
1898年,桑代克追求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未果(后来桑代克与这位女士终成眷属),时值哥伦比亚大学聘请他为大学评议员,提供给他奖学金,他带着两只受过最好训练的小鸡到了纽约,在这个研究起来更方便的地方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詹姆斯·麦克金·卡特尔,当时这位教授正在进行通过人体测验来测量智力的研究。桑代克尽管后来也进行过精神测验,但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他只得继续进行自己的动物学习研究。他完成了他著名的迷笼研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
桑代克在1899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一位心理学讲师,根据卡特尔的建议,桑代克把他的动物研究技术应用于儿童及年轻人,之后他越来越多的用人做被试,并把大量时间花在人类学习、教育心理测验等领域。除了用一年的时间去俄亥俄州克里夫兰西部保留地大学做教员之外,他成果颇丰的一生中的其余时间都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度过的。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共出五百零七种书、专论和学术论文,这创纪录的成就,后来的心理学家,可能除了皮亚杰之外,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这一富有成果的生命于1949年8月9日只差几个星期就到他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刻结束了。
《动物智慧》(1911)
《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1914)
《智力测验》(1927)
《人类的学习》(1931)
《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
《人类与社会秩序》(1940)
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笼实验”。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将饿猫关入此笼中,笼中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刚放放笼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笼,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1.试误说。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感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桑代克把从动物的实验研究中所揭示的种种规律应用于人类的学习,认为人的学习可塑性要比动物大得多,行为也更复杂,但也是基于本能,以刺激反应的联结为准则的。因此,桑代克把人类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类:(1)普通动物式的形成联结,例如10个月的婴儿学习打鼓;(2)形成含有观念的联结,例如2岁儿童学习听到母亲一词就想到母亲,或者想到糖时就说出糖这个词;(3)分析或抽象,例如一个学音乐的人学习对一个声音的倍音发生反应;(4)选择性的思维或推理,例如儿童应用有关造句法的各种规律和词根的意义来学习一句拉丁文的含义。
2.学习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这个定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千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②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③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准备律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一切反应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需要,体现为兴趣和欲望。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应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应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准备。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这个定律分为两个次律: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②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久不应用,就会变弱。
练习律的实质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的感应结。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牢固。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条定律,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以奖赏取得的效果更大些。
(3)效果律(Law of Effect)。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总之,桑代克强调刺激与反应形成的一切联结都以应用和满足而增强,以失用和烦恼而减弱。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两条主要的学习定律。教师应当了解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喜悦上。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先将作业中的乐趣讲给学生听,或以自己的热情激起儿童的准备;要仔细地规定和严格地控制反应的顺序,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所需的习惯;要注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是否疲劳和厌倦;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可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因而导致气馁。
3.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发展,却忽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桑代克反对这种普遍的形式迁移,主张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去。只有当两种机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时,这一机能的变化才使另一机能也有变化。第二机能的变化在分量上等于与它的第一种机能所共有的元素的变化。比如掌握了加法可以增进乘法的演算,因为加法和乘法的部分元素是相同的。从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出发,桑代克反对形式学科,主张接近生活实际的实用学科。
1.动物和人类具有某些先天的或遗传的本性,即所谓不学而会的本能,如好斗、乌合、残忍、好奇、建设和游戏等。桑代克特别强调动物和人类的先天本性,认为这些遗传的本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倾向。他在第一卷中写道: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命发轫之初一也就是产生他的那一卵子和精子相互结合的瞬间一就具有无数关于未来行为的确定倾向,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和他将要发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预已形成的绾结。这两个生殖细胞的结构早巳确定他在一定的情况之下将要按一定的方式来看、来听、来感受和来动作。他的理智和道德也正和他的身体器官和运动一样,一部分乃是胚胎在它的生命发轫之初所具有的性质的后果。
2.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人的发展。桑代克在第一卷中写道:一个人终身的情况和作为乃是他在起初所具有的结构和在生前生后感受的一切影响的共同效果。前者称为“本性”,后者则称为环境。他又在第二卷中写道:一个人的所有智慧、品格、才能都是先天本性及所受训练的产物。他批评遗传决定论者,因强调先天本性具有决定的作用,却忽视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环境决定论者,因偏重环境的影响,却忘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根据人的先天本性的不同而变化的。他主张:人是境遇所造化,但其最后的模型一半为本性、种族、血统以及受生时的情景所规定。境遇改变人性,只是受改变的本性有所不同,改变就不能一致。由此可推出两条原则:
(1)同样的环境刺激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法拉弟(Faraday)在药店当学徒的经历为其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使他成为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达尔文在海上考察一星期,使他成为发明进化论的科学家。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果把所有的青年人都送到药店做学徒,然后都派遣到海上去作科学考察,其结果不会把他们都培养成法拉弟和达尔文;也不会使他们都成为普通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
(2)个体对环境具有选择性。例如,拥有书籍,但不去阅读,或读了书也可以视而不见,心不在焉。又如,某种环境可以使某一个人感到满意,如鱼得水,而却使另一个人感到厌恶,竭力拒绝。就像自然界的动物适者生存,人也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从环境中选择某种状态,从而规定了自身的智慧与品格。
3.教育的作用就是改变人性,造福人类。桑代克强调人的天赋本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他反对性善说和性恶说,认为这是两种极端的意见,前者以为本性都是对的,而后者则以为本性全是错的、不可靠的。而事实上,本性中有好的趋向,也有不好的趋向。如母性的慈爱、好奇心和残忍性等。教育的作用就是对本性中好的趋向加以利导,而对那些不好的趋向加以消除。从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概念出发来解释,人的本性也就是先天所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或绾结。这些先天的联结或绾结,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其中的某些联结加以永久保持,把某些联结加以消除,并且把另一些联结加以改变或利导。
与此同时,桑代克还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因此他指出,有组织的教育事业要特别重视以下3点:
(1)在人性中,那些较为原始和基本的特性,如精力、能力、耐力、领导才能、同情心和崇高的情操等,无不受到大干世界的刺激。如果人的本性不反映这些特性的需要,并随时准备对其所获得的刺激作出反应,仅仅依靠课堂里获得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2)如何释放能量,如何利用各种能力去从事专门的智力和道德活动,都不是由先天的特性所决定的。自然提供了资本,学校应从事这项有益的事业。我们虽不能创造智力,但我们可以防止由于经院制度所造成的对智力的可悲的浪费。我们虽不能使人类的同情心加倍,但我们可以保持人类的同情心,杜绝那种感情用事的施舍行为。
(3)道德比智力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教育应在传授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习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在桑代克看来,人性由天赋本性和环境所造就,有善有恶,教育的真正任务就是以天赋本能为出发点,控制环境,扬善除恶,从而改变人性,因此教育可以对人类的幸福作出巨大的贡献。
(1)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3)发展了古典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因此将完全客观的参照系与他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提法上也与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者有所不同。
主要缺点表现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具有机械性。他只注意人的外部行为,为了研究这种行为把它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即刺激—反应单元。但是他忽视了对心理元素和意识的研究。
毫无疑问,桑代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尽管他的很多见解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反驳,但是他的学习理论在心理学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题,至今仍有人为验证效果律和强化的作用,而埋头进行细致的实验研究工作。虽然在桑代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马斯洛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正在威斯康星大学做博士论文,关于灵长目类的研究已经有了开创性的进展,但由于他犹太人的背景,生活前途并不光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四处游说,为他争取职位,为此差点丢掉了自己的教席。马斯洛终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科学助理,作为桑代克的助手,他要协助桑代克完成“人性和社会秩序”这个长达五年的庞大研究计划。马斯洛深知他所得到的来之不易,桑代克是他生命中的福星,而桑代克对他的计划充满了信心,对他的助手也充满了希望。
马斯洛是一个个性非常突出的人,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继续深入的方式或内容,会坚决地弃之,他的性情决定他不能坚持做任何不喜欢的工作。在实验中,他认为桑代克的“人性和社会秩序”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马斯洛认为所有人类活动中都是基因和文化因素的混合体。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马斯洛以学术的方式,给导师呈上一份备忘录,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整个观念进行了尖锐的辩驳。
桑代克很快对这份备忘录作出了反应,他把马斯洛叫到办公室。此时的马斯洛也非常担心自己被解雇。他自己非常清楚,如果丢掉了这个职位,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况且,再也不会有这样优越的科研条件了。然而,桑代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首先告诉马斯洛智商测试结果是195分,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桑代克向惊呆的马斯洛表示,如果他找不到一个永久性的职位,桑代克愿意资助他一辈子。但是桑代克坦率地告诉马斯洛:“我不喜欢你对支配力和性行为的研究,我希望你别继续下去了。但是如果连我都不相信智力测试的结果,那么谁还会相信呢?所以我想,还是应该让你自己独立思考。这样,对你、对我、甚至对世界都将是最合适的”。最后,桑代克把自己的办公室和书桌都交给马斯洛使用,并让他以后放手去干,每个月到桑代克这儿领薪水。桑代克和马斯洛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历史证明了。“这样,对你,对我,甚至对世界都将是最合适的。”马斯洛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动机与人格理论是对世界心理学的伟大贡献,他所开创的人本心理学对整个社会科学、实业界及广泛的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桑代克,确如马斯洛所感,是他生命中的福星,以宽厚和深邃的理解之光照亮了马斯洛的研究之路,从而也凸显了自身伟大的人格力量。——对你,对我,甚至对世界都将是最合适的。
这是一个和谐的人格生态,科学环境生态。马斯洛的天才与个性,桑代克的人格与远见,世界对于伟大思想家的需求,它代表着社会生态的一个完整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个人的因素,都将成为整个系统中的环节和链条,维持着整个系统的完整稳定与美丽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桑代克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理学家的福星,更是象征与代表了社会生态系统中完整稳定而美丽和谐的一环。
1874年——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斯堡
1891年—— 进入卫斯理大学
1895年—— 在卫斯理大学获得第一个学士学位 进入哈佛大学
1896年—— 获得另一个学士学位
1897年—— 获得硕士学位
1898年—— 转入哥伦比亚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
《动物的智慧——动物联结过程的实验研究》(博士论文)
1899年—— 成为心理学讲师(哥大师范学院)
1903年——《教育心理学》升为教授
1904年——《心理和社会测量说引论》
1905年——《心理学纲要》
1911年——《动物的智慧》、《个体》
1912年——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3年——《教育行政》
1913—1914年——《教育心理学》(三卷本)
1916年——《心理的成分》
1917年——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22年——《算数心理学》
1925年——《基于心理学的教学规律》荣获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金质奖章
1927年——《智力测验》
1928年——《成人的学习》
1931年——《人类的学习》
1932年——《学习的基础》
1933年——《有关奖励的实验研究》
1934年——《比较心理学》
1935年——《心理需要、兴趣和态度》、《成人的兴趣》
1939年—— 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退休
1940年——《人性与社会秩序》
1943年——《人及其工作》
1949年——《联结主义心里文献选》逝世
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
"The mind is man's connection."
Edward L. Thorndike was born in Williamsburg, MA in 1874. He studied at Wesleyan University and Harvard, and became professor at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1904-40), where he worked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psychology of animal learning. He did pioneer work not only in learning theory but also in education practices, verbal behavior, comparative psychology, intelligence test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measures to sociopsychological problem. His works includ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1914)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1926).
Edward L. Thorndike's Theory:
The learning theory of Thorndike represents the original S-R framework of behavioral psychology: Learning is the result of associations forming between stimuli and responses. Such associations or "habits" become strengthened or weakened by the nature and frequency of the S-R pairings. The paradigm for S-R theory was trial and error learning in which certain responses come to dominate others due to rewards. The classic example of Thorndike's S-R theory was a cat learning to escape from a "puzzle box" by pressing a lever inside the box. After much trial and error behavior, the cat learns to associate pressing the lever (S) with opening the door (R). This S-R connection is established because it results in a satisfying state of affairs (escape from the box). The law of exercise specifies that the connection was established because the S-R pairing occurred many times (the law of effect) and was rewarded (law of effect) as well as forming a single sequence (law of readiness). As a result of studying animal intelligence, he formulated his famous "laws of learning".
Law of effect
This law states that the strength of a connec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consequences of a response. Before 1930, Thorndike believed that pleasurable consequences strengthened a connection and annoying consequences weakened a connection. After 1930, however, he believed the only pleasurable consequences had an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a connection.
Law of exercise
This law states that the strength of a connection is determined by how often the connection is used. It contains two portions: law of use-the strength of a connection increases when the connection is used; law of disuse-the strength of a connection diminishes when the connection is not used.
Law of readiness
This stated that when an organism is ready to act it's reinforcing for it to do so and annoying for it to do so. Also, when an organism is not ready to act, forcing it to act will be annoying to it.
Spread of effect
Rewards affect not only the connection that produced them but temporally adjacent connections as well.
http://www.huangshoujuan.com/page_xl.php?xuh=185
http://www.blog.edu.cn/user2/32216/archives/2005/246270.shtml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