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心理学家   
[60] 评论[0] 编辑

陈鹤琴

生平简介
1911年2月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1914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1923年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7 年任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院长,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建立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 1928 年至 1939 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中学。

1940 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

 1945 年回沪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6 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帅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等团体主编《幼稚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等刊物和《幼稚教育丛朽》、《幼稚教育论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江苏省一、二、三届副主席。

 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人生背景
陈鹤琴出身破落小商人家庭,6岁丧父,8岁入塾,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蕙兰中学。

1911年2月,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

一年后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4年8月毕业,考取公费留学美国,相继在霍布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应聘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并兼任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1927年,任南京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192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抗战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为上海市难民教育主要负责人。

40年代初转入江西办学,日军沿赣江南下,带领200多学生转辗各地坚持办教育。

说:“我是愿意驮着你们奔走于荒漠间的骆驼。”“只要我存在一天,我对教育事业,对你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要斗争下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还先后担任中共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解放后,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949年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53年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是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实践
陈鹤琴陈鹤琴
一生从事开创性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1920年,其第一个孩子出生,从出生第一天起进行连续观察和实验,作文字与照片记录,长达808天。

1925年,发表《儿童心理之研究》,为我国最早用追踪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专著。

1923年,办鼓楼幼稚园,自任园长,开辟了中国化、科学化幼稚园实验基地。以后又在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实验幼稚园,为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

1927年,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月刊《幼稚教育》(1928年后改名为《儿童教育》)。

1940年,在江西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3年后改称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设专修科,形成了一个从中级到高级的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又提出“活教育”主张,创办《活教育》月刊,针对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提出活读书、教活书的要求。20年代初,编成我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

1938年,与陈望道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被推为理事长。

1955年10月,当选为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随后又被推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

一生写下300多万字专著、论文、实验报告,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个人贡献
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

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

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

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陈鹤琴是边知、边行、边写、边讲,即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

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

他所讲所写大部分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所得,是他自身的体会和心得,所以阅读或听讲的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有益。这是很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一种学风。

主要著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

《家庭教育》

《 我的半生 》

《 智力测验法 》(合著)

《测验概要》(合著)

《陈鹤琴教育文集》

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由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

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陈先生指责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认为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稚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

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

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这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父母等流弊。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

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我的半生》等,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等,辑入《陈鹤琴教育文集》

相关书籍

《陈鹤琴全集》(第一、三卷)
陈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著作颇丰,且皆来自于实践。

这套全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的,共六卷。

第一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为幼儿教育,第三卷为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智力测验,第六卷为读书札记、书信、读物等。

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本土化,绝对是中国特色

不像现在市面上的儿童教育书籍,都是外国人写的,说的是外国小孩的情况。这本书里面所采用的所有例子都是中国自己的;

另一个是极其详尽,这本书用了大量的图再配以文字来说明每个时期儿童的各种情况。不论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有了!

相关内容

“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开始他的研究工作。

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

陈老师当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将一鸣每天从早到晚的活动,都作了摄影。并给一鸣尝甜的、酸的、苦的东西,以观察其表情变化。

他还把一鸣抱到课堂去给学生当活教材。一鸣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他就把一鸣作画的日期、年龄及对画的解释都记下来,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

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书籍

中国的,有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中国教育改造》、

方与严先生的《生活教育简述》;

外国的,有日本人松田道雄写的《育儿百科》(这本书是他积三十余年的儿科临床经验和育儿研究成果写成的);

还有俄国人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做人的故事》、《帕夫雷什中学》、《给儿子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

附件列表


6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左任侠    下一篇 张耀翔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