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77] 评论[0] 编辑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图)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唯一的从事矿产资源研究的专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同时承担矿产资源地质专业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现设两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基本介绍

(图)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研究所在职人员174人,其中科技人员110人,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叔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陈毓川、裴荣富等在内的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4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46人,硕士学位25人,在站博士后8人。
   
现设科研机构为:4个研究室、2个重点实验室(其中一个为研究中心、一个内含五个专业实验室)。4个研究室分别是:金属矿产资源研究室、海洋资源与非金属研究室、资源环境与利用研究室、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室。2个重点实验室是: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含: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实验室、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地球化学动力学与矿床地球化学实验、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模拟实验室、矿物学与微束分析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
   
研究所拥有电子探针、同位素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仪等大型科学分析仪器设备。
   
建所以来,主持大批国家及部委有关矿产资源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了战略普查区带矿产资源成矿条件、成矿预测和远景评价等方面的诸多科学研究任务。在南岭、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台北缘、大兴安岭、天山—阿尔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冈底斯、扬子地台西缘、桂北、柴达木盆地周边、昆仑、西秦岭等重要成矿区带,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矿床地质、基础地质等难题,为国家矿产资源勘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开拓盐湖资源、大洋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业绩;在新矿物的研究与发现,稳定同位素研究与方法的创新,地球化学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等领域,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50余年来,研究所累计向国家提交各类研究报告600余份,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千余篇,出版中文专著120余部,英文专者5部。科技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0余项(其中高等奖36项)。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矿床学、矿物学等领域的高素质研究人员。
   
研究所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埃及等几十个国家的地学机构和地质学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研究所在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课专题)重大项目43项,包括国家973项目两项,即“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和“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国家863课题两项,国家攻关课题5项, 国家公益性、基础性研究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0项,其中包括部科技专项2项,即“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及其整治示范研究”;地调项目32项;基金项目15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十五”期间在项目总经费近亿元。
   
矿产资源研究所在新的形势下,将围绕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成矿规律研究,进行成矿远景区划;承担国家矿产资源领域的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探索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解决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和复杂性的重大问题;研发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国家及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开展国内外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开拓新型矿产资源,研制新型矿物材料和复合矿物材料;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进行产业化示范工作。

研究领域

(图)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一、成矿过程与成矿规律研究
研究不同构造背景下矿床形成、演化特点,成矿物质迁移-集聚-淀积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机理;开展区域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成矿系列及成矿谱系研究,建立大陆成矿体系,揭示矿床形成、演化的自然规律。

二、盐湖综合资源调查评价与非金属、稀有金属研究 
开展盐湖矿产资源、嗜盐生物资源和热水资源的综合调查、综合利用及其环境的研究;研究钾、锂、硼、铯、铷、粘土等重要非金属、稀有金属资源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理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成矿远景区划
研究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特点,开展区域成矿远景规划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建立不同级别矿化单元评价的指标体系,完善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发展深部资源探测新技术、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矿化信息识别提取与集成分析技术以及资源定量评价技术。

四、矿物学与矿物材料研究
研究矿物物理化学性质、矿物微区成分和结构;开展矿物系统立典研究;通过实验矿物学研究,反演成岩成矿环境;实验研究矿物新性能,研发矿物新材料。

五、海洋及非传统矿产(能源)资源研究
开展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调查评价、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调查评价、成因机制及其它新类型和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

六、矿产资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开展全球及区域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典型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和环境基线,以及矿山环境评价模型研究,构筑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综合评价新体系,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科研成果
(图)部分获奖证书及出版专著部分获奖证书及出版专著

50年来,矿产资源研究所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千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28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0余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100项、四等奖69项。近十年,科研所科研人员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和“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还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大调查等各类项目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06年,在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上,矿产资源研究所获得国土资源系统“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所科研人员发表论文1500余篇, 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80余部。根据最新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矿床地质》,2004年的影响因子为3.283,列全国1608种科技期刊之首。

人才队伍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奖 项 名 称 获 奖 人 员 获 奖 时 间
第三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郑绵平 1991年
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裴荣富 1995年
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陈毓川 1997年
第九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丁悌平 2005年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

奖 项 名 称 获 奖 人 员 获 奖 时 间

 第一届金锤奖

毛景文

1989年

第一届银锤奖

聂凤军

 1989年

第三届金锤奖

 周国平

1991年

第三届银锤奖

 吴澄宇、蒋少涌

1991年

第四届金锤奖

 候增谦

1993年

第四届银锤奖

 李银河

1993年

第五届银锤奖

 银建钊

1995年

第七届银锤奖

 王登红

1999年

院士风采
(图)宋叔和院士宋叔和院士

宋叔和:男、1915年生、大学毕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名誉所长。中国著名岩石学家和矿床地质学家,是火成岩岩石学和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领域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在生物地层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等方面均做出了杰出贡献。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曾任中央地调所技士、技正;西北地质局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甘肃地质局总工程师、原地质部西北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原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领导小组组长和名誉所长;第二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地质学报》副主编。1982年创办了《矿床地质》期刊,并任主编至今。

 

陈毓川:男、1934年生、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回国后,在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组组长、研究队队长、研究室主任。1981年任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1990年任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1986年至1997年12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1992年任地矿部总工程师。1995年至1998年兼任地质调查局局长。先后当选十三、十四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献资料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远景区划室前身为原地矿部规划院,一直承担矿产资源评价的技术管理和成矿远景区划工作,参加部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从1977年开始,资料室相应产生,负责接收全国各省局汇交的相关资料以及部储量司下发的全国各省矿产储量表和全国储量通报及附表等等。1982年按地矿部精简机构的精神,部规划院整建制划归全国地质资料局管理,机构名称正式改为区划室。1990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 181号文件精神,区划室合并到地科院矿产资源所,职能随之并入。虽然区划室机构几次变动,但资料室一直正常运转,所有资料仍严格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管理并提供利用。资料室现有如下资料:

一、矿产资源总量预测资料(共计110份)
总量预测是根据部地资[1982] 601号文件精神,对已有的地质研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各种矿产资源进行全面定量估算和评价的工作。目的是为国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各项技术、经济和资源政策提供依据。

二、全国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资料(共计86份)
成矿预测工作是从1988年开始,应用地质理论和科学方法,不断地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地质等工作取得的地质找矿信息加以综合研究,总结成矿规律,划分次级成矿区带,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域矿床成矿模式,提出不同类别的预测区和找矿靶区,估算不同级别的资源量,正确地指导找矿工作部署,提高找矿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成矿远景区划资料(共计633份)
1、全国第一轮成矿远景区划,是根据地规[1979] 225号文件精神,1979年拟先开始二十种左右的重要矿产的成矿远景区划,目的是为拟定长期规划和合理部署地质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已积累的大量的各种资料,特别是基础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

2、全国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是按地发[1992] 82号文件精神于1994年底完成并提交报告。“二区”是“九五”地质找矿规划的战略性基础工作,为地质部门提供国家建设规划,制定资源决策,部署地质找矿工作的科学依据。

3、跨省区划:跨越数省的成矿带,如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等。
  
四、综合资料(共计909份)
综合资料由全国地质总局、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局提供。其中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各省矿产资源概况,1:100万中国地理地形图,1:100万中国地质图,1:100万大地构造图,1:100万矿产分布图(金属),1:100万内生金属成矿图,1:100万矿产分布图等等。
   
五、矿产储量表(共计1970份)
1976年至1990年所有矿产储量表按有关规定都已销毁。现有1991年至今的矿产储量表。这些资料是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提供。

六、其它资料(共计31份)
其中包括科研报告,国外资料等等,出版物若干份。

附件列表


77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