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心理学   
[63] 评论[0] 编辑

西方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西方心理学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心理学有两个基本方面的思想起源,一个是在哲学内的起源,一个是在科学内的起源。到了19世纪后期,这两个方面起源的结合便产生了实验心理学,即心理科学的独立。

起源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希腊,甚至比那更早的所谓古希腊前哲学时期。那时人们通过神话对宇宙进行描述和解释。对自然事件的传说是未来的物理学,对人性的传说则是未来的心理学。由诗人荷马写成的著名神话《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便包含了古希腊前哲学时期的常识心理学,例如武士经常不能控制他们心灵的不同部分,他们的理性也经常受到神的蒙蔽。我们从希腊文字里也可以窥探到人类早期对心理学问题的探索。例如“灵魂”(Psyche)这个词,指生命的气息,它在一个人死亡时离去。“心理学”(Psychology)就是从这个词演变来的。古代希腊前哲学时期的常识心理学包括的内容是广泛的。然而,常识却是很少自我表现批判和改进的,心理学不能从常识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大约到了公元前6世纪,心理学才真正开始了具有活力的起源时期,因为这时产生了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说过,哲学开始于惊异。科学也开始于惊异,而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一切科学,在其起源上都是哲学的一部分。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依其复杂的程度缓慢而逐渐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有些科学如天文学和力学研究不那么复杂的自然现象,就比较早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其他研究比较复杂的生物现象的科学如生物学,则比较晚地才分离出来。心理现象比生物现象更复杂,所以心理学分化出来更晚。在心理学独立以前,已经有了不少关于心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它们大都散见于哲学家的著作中。因此古代希腊思想就不仅是西方哲学史的开始,同时也成了西方心理学史的源头。

发展历史

1、古希腊罗马的心理学
朴素唯物主义的出现,使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因果起源存在于自然界本身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超感觉世界中的、经不起逻辑分析和试验研究(观察)的、随心所欲的力量的作用之中。代表人物:德漠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封建社会的灵魂学说
在欧洲,基督教取得胜利,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后,严重摧残已经衰落的古代文化。它让人们仇视一切以经验和理智为基础的知识,而强调教会教条的千真万确。古迹被毁坏,图书馆被封被烧,书本被用以各种诸如取暖的莫名用途。
3、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也是从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学说的争论开始的。思想家们对亚里士多德学说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亚里士多德学说已被改造成符合教会和烦琐哲学的教条。他们自己对世界不能作出解答时,便把希望寄托在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各种学说上。
4、十七世纪的心理学说
机械决定论。认为,活的躯体是一种机械系统,不需要任何隐秘的质和灵魂对它加以解释。意识是个人所固有的,通过内心观察获得关于本人心理状态和动作的尽可能确切的知识的能力。激情是在人体内由于人的本性而形成的指使人趋利避害的行为调节器。
5、十八世纪的心理学说
牛顿物理学和哈勒生理学,决定了这一世纪自然科学的面貌。
6、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心理学说
反射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出现了以冯特、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学派,以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学派,以华生托尔曼,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以维台默、考夫卡、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以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等等。这些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不同,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不同,却都想以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统帅整个心理学,于是形成长期的争论和对峙。这在一个新学科的开创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它表明这个学科的不成熟,也表明它正在发展壮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有些学派萎缩了,有些学派发展了,新行为主义和新精神分析学派成为两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到了6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反对用机械论和还原论的观点研究人,主张心理学应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价值、尊严和自由。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强调心理学主要应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过程。还应该指出,二战以后心理学的研究中心是在美国,其他国家多是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心理学。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从本国实际出发研究心理学的倾向,这种倾向先是出现在欧洲、接着出现在亚洲。

冯特冯特

7、心理学的真正历史,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才开始的。
1875年,冯特被德国莱比锡大学聘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开创了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业,创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就使得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其他学科一样被作为一门正式科学而进行研究。在这所心理实验室里,他领导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研究者有效地完成了100多项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心理学专门人才。这些人后来各自回到他们的祖国,在他们的国家里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如美国的荷尔、卡特尔、安吉尔;英国的铁钦纳;欧洲的克勒佩林、阅斯特伯格、马尔比、基苏、朗格、马修斯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专业队伍,为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至此,心理科学的独立,无论在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上,还是在严密的心理理论体系上,以及在专业队伍的组织上,都完全具备了条件。为了给事实上已经完全成熟独立的心理科学树立一个区别于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界碑,人们一致公认,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应作为心理学开始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真正科学的标志。因此,1879年,也就成了心理科学真正历史的开始。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虽然只有短暂的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百余年的短短历史中,它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在100多年的历程中,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它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热烈的学术探讨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心理理论体系以后,又接二连三地相继出现或继承了冯特的理论,或反对冯特的理论,或独树一帜、另辟他径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多达几十个。而且,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国。真可谓学派林立、学说各异、百家争鸣、万帆争先。

在100多年的历程中,人类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众多学派,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去研究的;有从静态去研究的、有从动态去研究的;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种种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承继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可以说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

心理科学的这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地集中体现在一些在世界范围内,都曾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都曾对心理学本身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都曾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进程的心理"大学派"的形成发展上;心理科学10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地反映在一些心理学大派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上。

心理学观念的发展
古代前期
古希腊人信奉万物有灵论。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
1、秘教相信人死后可以得到快乐的永生。阿尔阜斯秘教的影响最大。
2、泰勒士(米利都学派):认为水是万物的根源,万物由水生成,消灭后复归为水。
3、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自然现象的基础不是物质的始源,而是数及其关系。数构成了宇宙的“秩序”――社会“秩序”的原型。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分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欲。理性在脑,智慧也在脑,情欲在心脏。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没有理性。只有人三者齐备,三者中只有理性是不死的。 毕达哥拉斯由实验发现了乐器的弦长与音高的关系是整数。
4、爱弗斯学派与埃利亚学派是对立的。前者是古代西方辩证法思想的代表;后者是古代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代表。
5、赫拉克利特(爱弗斯学派)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变化是世界万物的本质:以火代表万物的根源;万物由火生成。并认为人的身体是土,而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
6、巴门尼德(埃利亚学派)认为只有思维、逻辑才能达到真理。
7、恩培多克勒(四根说):四根是土、水、火、空气。他认为土、水、火、空气是不能自动的,必须另有物使之运动。他称这种物为爱、憎。爱使四根结合,憎使四根分离。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身体由四根构成、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构造;演说家是舌头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
8、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挥留基伯的原子论,认为世界只是原子和虚空。灵魂是物质的,是细小圆滑如火那样的原子构成的。灵魂原子遍布全身,但特别集中于感官、脑、心脏和肝脏。脑是思想的器官,心脏是意气的器官,肝脏是欲望的器官。
9、阿尔克美恩是西方第一个从事动物解剖的人。认为脑是感觉和思维的器官。
10、希波克拉底长于外科手术,善于诊断和治疗,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他认为,一切病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与神无关。著作《论圣病》是一本专论羊痫疯的书,认为此病是由自然的原因造成的。他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他将四液说系统化。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出于心脏。并认为羊痫疯是由于脑失去了粘液。他在《论水、空气和地域》一书中,论述了地理环境,气候等决定人的体质和民族的心理特性。
普罗泰哥拉第一个“智者”,错误的相对主义的结论:人是万物的尺度。。
11、苏格拉底是普罗泰哥拉的后辈。他的论辩方法是先给对方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然后层层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这样讨论下去,可能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这个最后定义,苏格拉底自己称这个方法为“产婆术”。是将人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亚里士多德称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为“归纳的论证”。
12、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等并与他的“理想国”的等级相应。灵魂分为理性,意气和欲望,理性位于头部,意气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横膜与脐之间。柏拉图认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的,并且先于这些事物存在。他将这些普遍性称为伊迭耶。只有对伊迭耶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所以真正的知识都是回忆,这就是他的知识即回忆说。
13、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他著《畀思黑》,有人译为《灵魂论》。他把灵魂分为三等: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人则有理性的灵魂。他认为,人不仅有特殊感官如眼、耳、鼻、舌等,还有执行特殊感官的感觉以上,抽象思维以下的中间功能的“共同感官”。 亚里士多德区分心理功能为认识和动求两大类功能。

古代后期中世纪
1、皮浪是怀疑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达到心神恬静。
2、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伊壁鸠鲁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在虚空中运动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他的长诗《物性论》以宣传伊壁鸠鲁主义。
3、格林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并有目的论的思想。世界除了开始与神有关外,其后与神没有什么关系。世界的一切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格林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格林对医学有很大的功绩,从他开始,脑作为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才逐渐被巩固下来。
4、最有影响的教父:奥古斯丁。奥古斯丁信奉二元论的心理学。认为,“心”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质的。他认为灵魂的活动和心理的活动是统一的,灵魂有三种功能:⑴自觉的记忆;⑵理智;⑶意志。

近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
从十四世纪下半叶起,便产生了资产阶级反宗教、反神学的所谓“人文主义”运动,即是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当时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决不是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们的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文化运动。其目的在于利用古代的文化以与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相对抗。
1、波兰杰出的天文科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恢复了古代希腊人的太阳中心说,是冲破中世纪宗教封锁的开始。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证了行星系是以太阳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这就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也称“地动说”)。
2、塞尔维特发现肺循环。
3、哈维以动物的实验证明了血液循环。
4、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西方最先进的国家。达·芬奇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并是个多方面的天才。
5、斐微斯《论灵魂与生命》《论科学》。他是人文主义者,他曾极力提倡改革教育,反对经院式教育。

(二)17世纪的法国和荷兰

笛卡尔笛卡尔

1、笛卡儿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数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他创立了解析几何,第一个将代数方法应用到几何学中去。笛卡儿的认知论是唯理论,他相信人有固有观念亦称天赋观念。他看重追求知识的方法,不重视实验方法,而偏重数学的演绎推理。他认为只有象数学那样由明白无误的公理推导出来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一切直接或间接由感觉经验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主观上的明白清晰才是真理的标准,笛卡儿的真理标准使他得出灵魂存在的结论。“我思,故我在”。他认为主观上明白的观念,并非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是人的“固有观念”,也称天赋观念。

笛卡儿的唯理论,其实质是唯心的。因为真理不能凭主观感觉作为标准。运用他的唯理论,进一步获得了心物二元论的结论:认为世界上有上帝,有灵魂(心),有物质,三者都是不依赖他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绝对独立存在的只有上帝,灵魂与物质只是相对的独立,它们须依靠上帝才能存在。
认为心与身是两种互相独立的实体。心身交感论:笛卡儿认为,心能影响身,但是他又说身对心有着更大的影响。心身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他对心身间的关系的看法是心身交感论。并选择脑中的松果腺作为灵魂的驻所。

在心理学史上笛卡儿被称为反射动作学说的创始人。“反射”术语起用于笛卡儿,但其具体意思却与后来的“反射”概念有着一定的距离。
笛卡儿著《论情绪》认为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其他情绪,虽然很多,但都是这六种情绪之中的某些种的组合。
逢会论:格林克斯提出了逢会论(亦译偶因论)。认为感觉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物与人体;而是上帝。当物与人体正发生作用时,是上帝使其灵魂产生感觉,外物与人体的作用只是适逢其会,是偶然的原因。

2、马勒伯朗士《对真理的追求》。他受笛卡儿灵魂与肉体互相独立的思想的影响,认为不仅肉体不能作用于灵魂,使灵魂产生感觉或思想,灵魂也不能作用于肉体,使肉体产生动作。马勒伯朗士认为人的经验的单位,不是独立的感觉而是复合感觉,是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感觉的结合。马勒伯朗士称为“复合感觉”,又叫做“自然判断”意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判断。自然判断是人明知其不正确也无法不那样知觉的一种判断。

3、斯宾诺莎生于荷兰。笛卡儿认为世界有三个实体:上帝、灵魂和物质。斯宾诺莎则认为只有一个,他称为上帝的实体。他所谓的上帝实则指无限永恒的自然界。自因说是由斯宾诺莎提出的,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处于错综复杂、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中,它们存在和变化的原因,都在自然界本身之中,故也称自因说。斯宾诺莎认为唯一的实体是无限的自然界,它的属性的数目是无限的,人只能认识这无数属性中的两个,即心与物。斯宾诺莎《伦理学》1675年,认为知识分三种:第一种是感性的知识,第二种是理性的知识,第三种是直观的知识。
心身平行论:在斯宾诺莎看来,思维和广延并不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实体。可是他将二者看成互相平行,却不能互相决定。斯宾诺莎认为人有相似联想或同时联想;情绪有两类,一类是心的主动状态,另一类是心的被动状态。 斯宾诺莎是一元的世界观,却又有泛心论的错误观念。

17世纪的英国和德国

霍布斯霍布斯

1、1620年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山祖弗兰西斯·培根出版《新工具》,提倡求知识的新方法。培根提出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及控制自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名言。
 
2、机械唯物论:霍布斯认为,世界由具有广泛和各种形状的物体所构成。物体的运动遵从着数学的规律,都是机械的运动。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都要压迫他人,提高自己。霍布斯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知识都由感觉开始。他认为每一感觉过程发生以后,都留有残余的运动,这残余的运动就是想象。平时想象的这种残余运动比较微弱,被当前感觉过程更强烈的运动所淹没,因此平时显现不出来。只有人在睡眠时,感觉运动不存在了,残余运动才突显出来而形成梦境。联想主义的萌芽是由霍布斯开始的。认为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发生时间上的接近。

洛克洛克

3、洛克《人类悟性论》1690年出版。反驳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宣传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洛克反驳当时传统的“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他认为人不存在未有经验之先就意识到所谓固有观念或固有原理。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是指个人出生以后的阅历。他认为人心在出生时象张白纸,最初没有字:一切字都是由经验印上去的。洛克把人所能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统称为观念,又将一切观念分简单与复杂的两类。洛克以为反省是观念的另一来源,称它为内感官,以别于耳、目等外感官。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洛克把外物的性质区分为原始性与次起性。 广延、形状、体积、动静、不可入性、数目等是原始性;外物由于它的原始性的种类与程度的不同而产生色、声、香、味等感觉的能力是次起性。
洛克最先使用“联想”这一词语,在《人类悟性论》中,题作“联想”。他认为,观念要靠经验而来,也要靠经验而发展。简单观念,通过联想就会合成复杂观念,而使心理经验得到了发展。洛克的联想主义思想,后来为英国的联想心理学派所继承,尤其后来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冯德所继承。冯德的实验心理学及其构造心理学就是建立在洛克联想主义基础之上的。

4、莱布尼茨《人类悟性新论》,他在认识论上,同笛卡儿一样,是唯理论者。他相信人有固有观念,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但他与笛卡儿并不完全相同,他认为天赋观念并不是生来就是明白与清楚的。它需要经过一段发展的过程,即需将人们心中潜在的普遍的知识,逐渐地展开,才能成为一种非常清晰的观念。他认为人心既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座成形的雕像,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经过加工、琢磨才能渐次成为一座雕像。布尼茨认为存在两种真理,一种是理性真理,一种是事实真理。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实体,是“物的元素”。他认为,单子有无数等级,从最低到最高。预定和谐说:莱布尼茨认为神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就已经保证了它们的一致和谐。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他用“预定和谐说”来说明心与身的关系,使他去为当时的宗教政治宗教制度辩护。莱布尼茨将最不明白的观念,称为微觉。最明白的叫做统觉。

18世纪的英国
1、巴克莱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蓍《视觉新论》。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在他写的《视觉新论》中提出空间知觉的问题,人的视网膜如何感知对象的距离,他也是运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的。总的来说,巴克莱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间知觉,没有太大的错误。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提出不可知论。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是指休谟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处理心理现象,他的联想主义来自洛克,但表现出唯心主义的特点。
2、休谟认为联想的条件包括:⑴相似;⑵时地接近;⑶因果关系。
3、哈德烈强调心理对生理的依存性,被称为生理心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其结构,其义务及其期望的观察》简称《对人的观察》。哈德烈提出振动说。他认为振动是神经的一种活动,神经不是空管而是实体组织,神经能传导是因为它能振动。哈德烈认为微振是指神经的振动是由外物引起的,引起之后在脑中要保持一段时间,这时的振动就叫微振。微振与振动基本一样,二者没有性质的区别而只有量上和程度上的不同。哈德烈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他还是一个平行论的二元身心论者。受洛克影响,哈德烈对联想心理学加以系统化,是系统化的联想主义。用联想来解释一切复杂心理现象,他认为联想的条件只是时间接近,联想包括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认为三大联想规律可以归结为一个规律即接近规律。
哈德烈用神经振动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
哈德烈提出联想的三条次级律:
⑴复杂观念的性质不是简单观念性质的算术总和;而是具有新的性质;
⑵原来有意识的活动,由于多次重复,最后可能变成无意识的活动,他称之为“次起的自动化活动”。
⑶有些观念的强度和生动性会由于联想传染到与它相联的其他观念。他认为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就是这样由联想发展起来的。

4、十八世纪中到十九世纪初,苏格兰大学的教授为维护宗教信条就出来反对休谟的不可知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苏格兰学派,又因为他们自称根据常识立论,又叫做常识学派。苏格兰学派强调许多问题的认识可以凭常识。他们反对联想心理学,认为联想心理学已经排斥掉了心的作用。他强调心的主动性,认为习惯、经验都是外加的原因,是被动的。 黎德是苏格兰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他的《论人的理智材能》《论人的活动材能》这二部书列举许多活动材能和理智材能,所以他的心理学是材能心理学。司徒亚特的理论大致与黎德相同。苏格兰学派的基本观念为反对联想主义,强调心有主动性,相信材能心理学。

学派

 在现代心理学的几大学派中,几乎每一学派都无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在前一学派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批判、继承、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正是这些在心理学史中曾发挥较大影响的几大心理学派,上下关联,前后衔接,绵延百年,才构成了一部现代心理学的完整的百年史。

内容心理学派

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统觉才把在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为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冯特一生治学严谨,论述丰硕。1865年,他出版的《人体生理学教本)一书,曾得到与他同时代的恩格斯的肯定,此后,他接连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关于人类灵魂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和《生理心理学原理》等著作。这些成果,初步奠定了他他理论体系。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体系是庞大的,据他的女儿后来收集的书目看,冯特一生写了近500种著作,一个人每天若以60页的速度来阅读他的著作,要用整整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超过了后来几乎所有学派。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的主体思想一致,故后人一般都倾向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该学派的理论兴盛了二三十年。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

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入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这是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这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橡"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S----R"(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而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通过反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另一个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派--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高峰,成为从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

格式塔学派

它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魏特曼、考夫卡和苛勒。这是在冯特的本国因反对冯特的理论观点而产生的一大学派。"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对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译音。
格式塔心理学最初是从感知觉运动的似动现象研究起的,但它以后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还停留在感知觉的范围。格式塔心理学既反对冯特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各个元素,也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S-R"公式。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具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整体并不简单地等于各部分的和。他们有一句名言:"整体总比部分相加还要多。"比如,把许多单个的音符放在一起,从它们的组合中会出现新东西(一支曲调),而这种新东西并不存在于任何个别的音符中;把四根线段组成一个正方形,它就已是具有一种新的性质的新的形式,它的含义比四根线段本身的含义多得多。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这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个较大的贡献。但其不足是,它们研究只局限于感知觉的领域;另外,它的一些原则究竟是否能适用于心理学的全面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这一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

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不感兴趣,它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记忆的。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还存在并伺机改头换面表现出来。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当为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先声;另外,精神分析理论还在艺术创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他的泛性论基本上是非科学服 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因把精神提高到了物质之上,故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后来,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学生又发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的本能作用,而开始重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百余年史中唯-一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派,它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皮亚杰学派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瑞士,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该学派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人类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主要是因为有机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两种机能的协调,从而才使得有机体与环境取得了平衡的结果。皮亚杰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主要就是从纵向来研究人的各种认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层次的发展形式的规律。在皮亚杰学派以前的各个学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识或病态的意识以及行为的横断面的研究上,而从未由儿童到老年纵向地全面地发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类的智慧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皮亚杰学说对心理的研究,不能不说是心理史上的一个空前创举,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同时,对其他一些学科如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活动重视不够,对环境,特别是对教育的作用估计偏低,对人类智慧的结构化有些牵强武断。

神经生理学派
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它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潘菲尔德、瑞典的海登等一大批学者。该学派主要强调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它主要从解剖结构、生物化学组成、电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脑及神经系统结构与探能进行研究。例如,对脑的蛋白质、核糖核酸化学物质的研究;对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研究;对大脑的记忆过程的研究等等。目前国际上有相当一批学者,包括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他们有的甚至都不惜放弃原来已研究多年的课题而转向投入到对神经生理的研究中。
恩格斯把人的心理现象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产生心理现象这朵瑰丽精神之花的大地,就是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人的脑。人的脑,经历了10亿年的极为漫长岁月的进化发展,成为大自然所创造的一个绝妙无比的杰作与奇迹,人的心理现象事实上只是脑这种物质运动的结果与产物。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连对产生心理的这种有形的物质运动形式都不甚了解,那么,就不可能达到对由这种物质运动产生的更复杂的无形的精神现象的彻底了解。心理学应当而且必须了解这一物质的结构与运动规律。
目前,在这方面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德国解剖学家加尔提出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观点;法国生理学家弗洛仑斯用精确的切除法研究了人脑,发现了脑机能的整体性;法国医生布洛卡通过对患"失语症"的病人的尸体解剖,发现了左侧大脑皮层专管"语言"的机能区域的存在。德国医生弗立奇以及法国生理学家形齐格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而发现了大脑皮层上的专管人体肢体动作的"运动"机能区的存在;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用微电极探查大脑皮层得到了更精确的机能定位,并首次发现了"记忆"机能区的存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柯贝通过对记忆的研究发现,记忆是通过大量的神经元的触突变化储存在中枢神经的大片网络上的,这种储存是扩布性的,很像全息照相;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通过长期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人的左右两脑半球有分工,左半球主管语言、数理和逻辑等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空间形式、音乐和艺术等形象思维;瑞典生物学家海登在生物学上的DNA和RNA的发现之后,通过对动物的实验发现RPJA是记忆物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教授休贝尔和威塞尔通过脑电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细胞还有分工,有的管看线条,有的管看角,有的管看运动等,这项研究并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当前,国际上的神经生理学研究非常活跃。队伍不断扩大,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神经生理学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揭开人脑这个"黑匣子"中的秘密。从而最终彻底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在奥秘。该学派正方兴未艾,具有广阔的前景。

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初,目前,正处于高潮。一般认为,奠基者是美国耐塞西蒙。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失败,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条件下产生的。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观东西--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为此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基本上博采了几大学派的长处,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认知心理学已表现出来的缺陷是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而集中于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两种主义

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主义即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在对西方心理学脉胳的疏理、危机的剖析、未来的前瞻中,可窥见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动力、危机的根源、繁荣的契机均与两种主义息息相关。纵观整个西方心理学走过的道路,无非是众多学派争论不休,轮番粉墨登场的历史,这实质上就是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互对抗斗争的过程,而心理学也正是在这种对抗斗争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的。

心理学的“两个主义”,或被称为心理学的“两种文化”(吉姆布尔),“两种背驰的趋向”(罗杰斯),均是指心理学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学科学主义的研究取向是指将心理现象的自然物质的一面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采用自然科学实证的方法,依赖实验与数据,强调学科知识的客观性与精密性;而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由突出了心理现象的社会物质一面,采用人文学科的描述、解释方法,依赖经验与现象,追求感性、丰富、生动的学科知识。

两种主义下的西方心理学发展

在1879年冯特创建心理学实验室,心理科学正式诞生之时,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就与心理相生相伴了。冯特在构建整个心理学基架之时,就采用以科学主义取向研究个体心理过程(感知觉等)与以人文主义取向研究高级心理过程(思维、想象等)并重的方法。然而初生心理学为了能彻底摆脱哲学母体,实现真正的“脱胎换骨”,便不遗余力地追随并模仿自然科学。故而,作为了“心理学之父”的冯特自然更偏向于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经验要素及其复合,并用精确实验控制内省的条件。

与此同进,心理学的人文主义并没有因为“心理学之父”的偏袒而被废弃,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旗帜鲜明地以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了向的内容心理学相抗衡,即以观察的方法研究意识活动来反对以实验的方法研究意识的内容,因此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可视为心理螳两个主义对立的滥觞。由于两个主义的对立,关于意识的研究陷入对峙的僵局中,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行为主义依据客观性原则干脆将意识从心事学研究中剔除出击,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胆观点立即受到人们重视。行为主义之所以能搏得一致响应,获取巨大的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将意识研究转向行为研究,使得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均获得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如此,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随之也带来了心理学飞跃性发展,所以这些傲人的成绩遂确立了科学主义取向的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统治地位。之后,作为反行为主义而兴起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它所提出的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认知模式完全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经典公式“刺激(S)→中间变量(O)→反应(R)”的基础之上,因而尽管在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又复回到意识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则是对行为主义客观性原则的深化。随着认知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绝对主导地位的确立,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也最终获得了霸主的地位。

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并不甘于沉默,它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对直接经验进行现象学的研究,以整体经验取代单个的刺激――反应,使心理的整体性从此得以关注;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学派在临床应用领域发挥着影响,它不仅根本没有精确的关证,且不关注人的理性层面,而是深入到潜意识,将非理性发挥到极致,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开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心理领域;而作为人文主义研究典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更是大张旗鼓地宣扬心理学研究中人的尊严、价值,主张人自我实现。它们纠正了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只将人视为自然物(动物、机器),只关注其自然属性(客观性、精确性),而从人文主义角度提出人作为社会存在所改期具有的社会属性――整体的意义、价值,以其生动、亲切、鲜活的面目引得众人瞩目。
从心理学内部发展来看,正是通过科学主义(均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与人文主义(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之间的对立斗争,相互否定、扬弃,推动心理不断发展;从科学史角度来看,真正的科学应具备一种科学精神――不断批判-、否定,它恰恰体现了作为科学所应具备的精神特征。

两种主义下的西方心理学危机

 所谓物极必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斗争推动了心理不的发展壮大,但也正是由于两具主义的各执一端,互不容纳最终导致了西方心理学面临的危机,这一危机具体表现为:
1.理论琐碎:理论琐碎直接导源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长期分裂排斥,它使得历史本不久远、理论相对贫管的心理不未形成合力,找不到统一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交早已被哲学界淘汰出局的实证主义奉为至宝,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要求经验实证、客观主义,于是心理学家沉顷于各种实验研究,一面是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研究数据的不断精确化,另一面却是研究中问题意义的丧失,以及研究对象(人)主体性的丧失,这种南辕北辙式的研究最终导致了一大堆零碎的数据、结论无从组建,根本形成不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学的人文主义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它否定理性,强调非理性,以致于人与动物无异,完全受本能摆布;还定分析、强调整体,以致于心理不的理论完全成为个人的体验、感司,降低了心理学科不地位,使之陷入了神秘主义。尤其是目前方兴未艾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提出消解一切中心,摧毁一切理性,否定以前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所有成果,似乎就走得更远了,况且他们缺乏严谨的体系,只是相似相近观点的汇集,故而其理论的支离破碎可想而知。
 
2.视野狭窄: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楷模,就必然要按照自然科学的原则要求自己,将视野限定在自然科学划定的界域之内,故而纳入视野内的事物必须是能够经得起实验验证的、可操作性,而不必从价值立场对其进行描述、说明。这一点首先十分突出地表现在其研究对象的确定上,比如认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贮存、提取、加工的过程,它从不关心哲学中如何认识心理问题,也不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理解人之心性迪样,情感、人格等所有不可操作的心理现象被丢弃了,只剩下可控制的认知过程。另外,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均认为认知心理学是依照实证方式建立起来的所谓的科学的心理理论,因而也就必然是普遍的、规律性的入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理所当然地视之为中心,而无视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的心理现象的特异性。科学主义存在着“近视”问题,导致了它与人们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人文主义同样有顾此失彼的毛袖珍。它虽将研究视野扩展到被忽视的人的主体性、价值尊严等,但却对人的自然物质属性视而不见,由于它对公认逻辑及标准的否定,使之处于无法考证的被动境地,甚至难与科学为缘,故而科学主义虽是弊端种种,然人文主义却始终未能取而代之,只能在有即范围发挥一定作用。

3.方法单一:科学主义以实证方法为唯一方法,认为只有实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翻开众多心理学杂志,充斥其中的尽是统计公式、实验数据,似乎不如此心理学就成不了科学。但过分强调高保真技术设备与实验数据,却将真正的目的抛在了脑后,甚至让实验者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研究问题所要求的实验结论与实验数据相吻合,达到实验中的“自我实现”。这最终导致技术手段越先进,结果却越有悖于事实规律。人文主义中也存在此类方法上的问题,如罗洛?梅就认为只有现象学方法是科学的。
由于理论琐碎,各个理论之间不能沟通,难成体系;由于视野警察,也就无法将各种心理现象相互联系,揭示真象;由于方法单一,使得各类方法不能相互补充,只能各行其是。结果只能是“心理学有如此多毫无关联的知识元素,彼此的不信任、不一致、累贅与争议,以致于帛取一般的意义也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这就是心理学的危机,而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相互指责、互不信任所引起的内讧、分解,耗散了心理学原本就不丰实的理论基础与体系。

两种主义下的西方心理学出路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分裂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的危机,那么如何从两个主义入手,解心理学于危机之中呢?
可以说是科学主义促使了心理学的独立,使之朝着精确化、客观化方面发展,提高了心理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主义关注人生存的价值、意义,使心理学要贴近人们真实的心理。两者应是各有所长,相互弥补,不可代替,那么是否只要将两者合而为一就可以解决分裂问题而实现统一呢?我们不妨对科学发展史稍作俯瞰:哲学电初脱胎于神话,这就决定了最初的哲学是个混沌、笼统的混合体,随着哲学的发展,科学与人文从中分流出来,而作为独立体的它们必然要与母体有本质区别,因而科学、人文又分别朝着各自的“个性化”道路发展,并最终演变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一方面“个性化”程度越高,则越趋于成熟,但如果超出一定范围也必然会阻碍它的进一步发展。故而,要达到真正的成熟必须重新趋合,但这时的趋合是在双方各自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更高层次的统合。回过头来反观心理学,其实心理学史上也曾出现过两个主义的统合,但结果均告失败,这就是国为统合的基础不够,为时尚早。屈尔佩、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欲调和内容和意动心理学,但由于当时心理学尚处于发展前期,双方的研究亦未深入,因而这仅是一种简单的拼凑,并未达到真正统一,故波林对这种趋合的评价是“极端的折中主义的懒汉方法。”就是当前方兴未艾的认知心理学的也可视为两个主义的趋合的再度浓度尝试。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它又接受实证主义的对象客观性和方法实证性,表面看似全面,可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尤其是脑科学发展的局限,认知心理学对心理的认识仍处于灰箱阶段,并未能真正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么两个主义在最高层次上的统合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科学观-科学人文主义,即在辩证唯物法基础上实现两者的统合。辩证唯物法告诉人们客观世界处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宇宙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事物本身既呈离散性、相对静止状态又呈连续性、流变状态,且两种状态是相互联系、依存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人的心理状态亦如此。因此尽管两个主义乍看起来迥然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深层底蕴是相通互补的。因此心理学的科学人文主义既继承了科学主义的求真,它在要求心理的客观化、定量化同时,更加注重吸收其他学科关于人的心理的知识,及日常概念,使研究对象血肉丰满,使疏远的科学世界重归人生活的世界。此外,由于它将科学主义的实证方法与人文主义的理解、描述相结合,拓展了实证方法的内涵与应用领域,因此也同时成为人文主义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时,心理学科学人文主义也将人的价值、意义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客观认识基础之上,将质与量、整体理分析结合并用。在这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真正溶为一体,正如马克思曾预言的自然科学通过工业进入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拓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二者将变为“同一门学科”。

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心理学研究正朝着多元、交叉、综合化趋势发展,然而仅有百余年历史的心理学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在科学人文主义尚未充分深入之时,切不可盲目拼加已有成果,我们应切实做好各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当前心理学发展的二大主题是科学化与本土化,这“两化”亦可视为心理学中的两个主义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科学主义指导下的科学化与人文主义指导下的本土化。科学化秉承了科学主义将心理学不断客观化、定量化、规范化并最终达到普适性目标的思想;本土化则吸取了人文主义关注具体环境中特殊心理现象,采纳民间、日常生活素材、反中心、反霸权的思想。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学一直以来偏重心理学的科学化,但结果冻如人意,于是转而求取于本土化道路以求摆脱困境;而发展中国家心理学在进行本土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科学化(即规范化)的问题。在科学与本土化两个取向上的摇摆不定,再一次提醒人们,正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一样,科学化与本土化只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如果将之对立起来只会越走越远。所以,我们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一味科学化走极端不行,应结合本土化的视角补充新的材料;而在本土化的同时离不开科学化的指导下规范,否则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会消亡。

对我国的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引进”的学科,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心理学还比较落后,较之西方心理学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了解西方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预测它的未来,学习和借鉴其有价值的成果,以加速我国心理学的建设。学习西方心理学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意义。
1.吸收西方心理学的精华用于建设我国的心理学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指出:“建设我国的心理学要遵照自力更生的原则,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但同时,作为参考和补充,也要多多向外国学习。外国的心理学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是世界心理学发展的前沿……因此,我们不能对外国心理学已有的成就和将有的成就有所忽视。我们要把他们已有和将有的成果至少是其中主要的成就,都拿过来加以了解,加以鉴定。其结果应该是有的采取,有的舍弃,有的存作参考,有的则加以消化和吸收,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血肉。如果没有这样的气魄,也就难于把我国的心理学建设好。”潘老的这段话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思想。
2.对西方心理学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今日的西方心理学
建设我国的心理学的必要基础之一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了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现状。而要对西方心理学的现状有正确的了解,则必须具备有关西方心理学的历史知识,这是由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意识、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几个世纪之前心理学的先驱所提出的问题现在仍没有获得解决。历史上所研究过的一些心理学问题至今仍使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感到困惑。这样一来,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就通过这些持久存在的问题而保持着紧密联系。诚如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所指出的:“由于人的极端复杂性,若干世纪之前提出的关于人类本性的许多问题现在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提出来。因此,像心理学中那样的问题的连续性是其他各门科学中找不到的。这样,在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与过去更加直接和更明确的联系……现代心理学也只有与其过去的发展联系起来时,它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为了对现代西方心理学有正确的了解,就必须了解它的过去。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现实问题必须把这些问题放到历史的背景中,掌握它们的来龙去脉。列宁曾指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如果我们对西方心理学的过去没有清楚的了解,那么就不可能形成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正确认识。
3.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这种理论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理论思维能力。
西方心理学在发展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理论观点,在这些理论观点中,既有对人的心理本质正确的认识,也有对人的心理本质歪曲、片面的认识;既有唯物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也有唯心主义的荒谬观点;既有辩证分析的观点,也有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在对这样一种错综复杂历史的研究中,我们不可能采取客观、超然的态度,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对具体的理论作具体的分析,把正确的观点与错误的观点、唯物的成分与唯心的成分、辩证的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方法分开,并把人物的哲学基础与专业成就、政治观点与学术观点区别开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分析这些理论先行的影响和后继的效果,又要总结和概括这些理论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吸收其合理成分,排除其消极的影响。这样一种学习过程必然提高了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我们理论思维的能力。
4.学习西方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思维是当代国外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有四个典型的特点。首先,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历史事实,还要理清事实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历史并非各种事件的简单罗列,虽然历史离不开具体的事件和事实,但依照年代学的秩序排列组合的事件和事实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完整的历史需要包括事件与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关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若仅仅从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角度去理解,则往往会以偏概全,导致片面性的错误。第三,在对历史事实的解释上,历史思维要求我们善于形成各种假设,并为证实假设提供证据。第四,在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中,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事件的直接原因,还要把握事件的间接原因;不仅要分析近因,也要分析远因;不仅要认识事件的直接和明显的效应,更要认识间接和潜在的效应。最后,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各种历史事实。任何一种学说和理论、人物或学派,无论存在多少缺陷和错误,无论其影响多么微不足道,从历史上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有其值得肯定的方面;另一方面,无论一种学说或理论、人物与流派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力量是多么强大,它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换句话说,都有它历史的局限性。历史思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历史思维的培养必须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附件列表


63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对象    下一篇 小概率事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