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根治术
上颌窦根治术(radicalmaxillarysinusotomy,Caldwell-lucoperation):
上颌窦根治术最早于1893年由WeorgeGalterCaldwell和1893年HenryPaulLuc所完成,故名Caldwell-Luc手术(柯-陆手术)。近年由于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上颌窦根治术的适应范围已经较以前大大缩小,经鼻内窥镜手术已经部分取代该手术。
1.慢性上颌窦炎,长期有黄绿色臭脓或米汤样脓液,反复穿刺冲洗无效者。
2.X光片诊断上颌窦粘膜肥厚及有息肉样变者。
3.上颌窦内有粘膜下囊肿或含齿囊肿者。
4.上颌窦内疑有恶性肿瘤者需凿开上颌窦前壁,观察窦内病变,取组织活检者。
5.齿原性上颌窦炎,已形成上颌窦齿槽痿者。
6.上颌窦内异物者。
上颌窦根治术可有效地治疗上颌窦内病变,经唇龈切口凿开上颌窦前壁,去除病变粘膜,在上颌窦与鼻腔开窗,以达到治愈目的,术后可能有颌面部肿胀、瘀血一般在术后数日内消退。部分患者有牙齿及上唇麻木感,多为暂时性。3 ̄6个月可恢复,主要并发症有出血、唇龈切口形成痿孔等。
1.急性上颌窦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前庭炎、面部疖肿等,须炎症消退后始可进行手术。
2.幼儿上颌窦腔发育不全者。
3.高血压、血液疾患、心肺功能不良者。
4.妇女月经期。
除鼻内手术器械外,还应有解剖刀、尖头刀、弯解剖剪、上颌窦息肉钳、咬骨钳、乳突咬骨钳、骨止血钳、甲状腺拉钩、扁桃体剥离器、圆凿、弯头圆凿、电钻等。
1.清洁口腔、修剪鼻毛、剃胡须。
2.窦腔脓液量多且臭时,术前1天宜作一次上颌窦穿刺、冲洗。
1.常规采用粘膜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以浸有1%丁卡因加少量肾上腺素的棉片,置于术侧下鼻道及鼻顶部,置留15min左右;另以1%普鲁卡因20ml,内加1‰肾上腺素4滴左右,作以下三处注射:
⑴阻滞三叉神经上颌支:令患者咬牙,在手术侧咬肌前缘与颧弓交界处,以7号长针头向内后上方刺入,沿上颌窦外后壁,深入约4cm许,患者有同侧上牙列酸痛感表示已达神经。在推进针头时如抵住骨质,可稍退出,再向后方深入。抽吸无回血后,注入药液4~5ml.
⑵阻滞眶下神经:以短针头在距眶下缘中点0.5~1cm眶下孔处刺入,抽吸无回血,注入药液2~3ml.
⑶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在手术侧上牙列唇龈沟,并向上深入至尖牙窝、梨状孔,将余下药液作局部浸润注射。
2.必要时可用针刺麻醉,取穴合谷、列缺、颧髎.
1.病人仰卧位,手术者站于术侧,助手站于其对侧。
2.局部消毒后,将一小纱布卷放在手术侧上下磨牙间,让患者轻轻咬住,以防止血液流向咽部。
3.切口用拉钩向上翻起上唇,距唇龈沟上约0.5cm处,自尖牙嵴至第二双尖牙以圆头刀片作长约2~2.5cm横切口,刀刃应与粘膜面垂直、一刀连贯切开粘膜、骨膜,直达骨质。为防止损伤唇角,可先用棉片将刀片后部裹住,仅露出前端,这样使用较为安全。
4.暴露前壁以扁桃体剥离器沿骨壁向上、内、外方将骨膜连其上的软组织和粘膜作全层剥离,向上接近眶下孔,向内达梨状孔,内外距离约2.5cm.如骨膜未完全切开,张力较大,需用手术刀补切,而勿用剥离器强行离断。从切口置入拉钩向上牵拉(注意勿过度用力牵拉,以至损伤眶上神经、血管, 引 起出血或术后面颊部麻木、肿胀),充分暴露以尖牙窝为中心的上颌窦前壁。
5.凿开前壁用圆凿在距梨状孔外侧0.3cm处按内、下、外、上的顺序凿开上颌窦前壁。凿子要锐利,锤击时避免在骨面上跳动或滑动,或因用力过猛引起骨裂。也可以电钻或手摇钻钻开前壁。在凿去部分骨片、打开上颌窦后,即可用乳突咬骨钳将骨孔向四周扩大,向内至上颌窦内侧壁,向上勿伤眶下孔,向下勿伤尖牙根尖部。骨孔直径一般达1.5cm,但根据手术需要,其形状和大小可作适当调整。在去除骨质遇到骨层间小动脉喷射性出血时,可用骨止血钳压迫,或局部填以骨蜡止血。
6.清理窦腔在凿、咬前壁骨质时,往往连同去除粘膜,窦腔已开放。如粘膜仍完整,可予以切开,用吸引器吸去
窦 内脓血、分泌物等,观察窦内病变性质及范围,以决定下一步处理方针。如为息肉、囊肿或出血坏死组织,可用中隔剥离器将其剥离后,用环形组织钳取出;如窦腔粘膜仅为充血、肥厚,表面尚光滑,则一般都应予以保留,因在手术改善引流,消除炎症后有可能恢复正常,不要轻易决定全部彻底刮除;如窦内充满菜花样新生物,估计恶性肿瘤可能较大,则取数块活检组织后,即可关闭术腔,待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再作处置;如粘膜病变严重,无法保留,则可用剥离器及刮匙细心剥离,彻底去除之。注意在剥离顶壁,即眼眶下壁粘膜时,用力勿过大,以免引起眶底骨折;剥离底壁时,不要刮得太深,以免牙齿根尖暴露而引起术后牙痛。在窦腔清理完毕后,用消毒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再将干纱条或浸以外用肾上腺素溶液纱条填入窦腔, 置留片刻,使腔内干净,无活动出血,取出纱条后仔细检查窦内各骨壁是否完整,有否病变组织残留。如有,则去除之。
7.建立对孔在上颌窦内侧壁前下方,相当于下鼻道处骨质常有凸起,用弧形短圆凿,按上、下、前的次序,凿开骨壁,再向后轻轻撬起,折下约1.0cm直径之薄骨片,再用咬骨钳扩大此骨孔,使前缘平窦腔前壁,下缘平窦腔下壁,最后形成约1.0cm×(1.5~2)cm大小、边缘光整的椭圆形骨孔。此后,用弯头血管钳或鼻中隔剥离器插入下鼻道,将鼻腔外侧粘膜顶向窦内,用尖头刀片自窦内,沿骨孔边缘,按前、后、上的次序将粘膜切开后,形成“∩”形粘膜瓣翻入窦底。
8.堵塞窦腔如用碘仿纱条堵塞,自下鼻道送入纱条一端(可缚一道丝线作标记,去除时见丝线,则表示纱条已全部抽完)将粘膜瓣贴平后压住,再用纱条将整个窦腔填满,另一端经对孔 留于下鼻道前端。也可用乳胶制成的水囊(或气囊)堵塞。水囊也自下鼻道的对孔道入,逐步注水(或空气)使之胀大,压住粘膜瓣,且充满整个窦腔。水囊使用前应先检查一下有无漏洞,在送入鼻腔时小心擦破,否则放置后发生漏水(气),失去压迫作用。如窦内粘膜损伤小或刮除彻底,出血少,亦可不作窦腔堵塞。
9.缝合切口间断、连续或褥式均可,骨膜应连同缝合。最后,取出塞于磨牙间的纱布卷。
1.出血多与术时损伤下鼻甲,成切口及骨壁止血不完全,或对孔位置偏后有关。术时应仔细止血。如出血较多,窦腔堵塞后,鼻内可加填纱条,下鼻道对也处也要压紧。
2.面部肿胀一般程度不重,在去除堵塞后可自行消退,若肿胀明显,多与手术时损伤较 多,局部感染或皮下瘀血有关。如无出血,可尽早去除堵塞,并加强抗生素应用,局部热敷,或用中成药“如意金黄散”以温水调成糊状,涂于塑料纸上贴敷于肿胀区,能促进消散。
3.术后唇、齿、面颊部麻木感常常是由于眶下神经或前切牙神经分支受损伤引起,故手术切口应从侧切牙外侧开始,不宜太偏中线,分离前壁及剥离顶壁组织时,小心损伤眶下神经。
4.术后如切口不愈合,形成瘘孔,则要考虑以下可能:
⑴局部感染。
⑵窦内异物(骨片、纱条、棉片等遗留物)。
⑶对孔引流欠畅。
⑷缝合对合不对。
⑸全身状况欠佳。应寻找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瘘口可加以搔刮或再缝合。
1.手术结束,即于面部尖牙窝处加四头固定带的纱球压迫以防出血,纱带绕过耳廓上下,固定于枕后,24h后除去。
2.术后48h去除鼻腔及窦内堵塞物。注意取水囊(或气囊),应先把囊内的水(气)放尽后再取,如强行拉出,有可能引起水囊爆裂或断裂,留于窦内形成异物,应予避免。
3.术后3~5d,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4.术后5d拆线。
5.术后5~7d,经对孔作窦腔冲洗,如洗出液欠清或有较多血块等,必要时隔日可重复冲洗,直至洗出液清澄为止。
鼻内窥镜技术 | 如意金黄散 | 瘀血 | 抗生素 |
乳胶 | 生理盐水 | 弯头血管钳 | 分泌物 |
局部麻醉 | 粘膜 | 骨质 | 扁桃体 |
解剖刀 | 尖头刀 | 弯解剖剪 | 咬骨钳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