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理学   
[25] 评论[0] 编辑

痢疾

痢疾、泄泻:每次用大蒜两头,连皮放火内烧焦再煮一碗水空服汤,一日二次,连用3天可消炎解毒,治久泻不愈特别有效。

痢疾是指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在小儿中比较常见。多发于夏秋季节,冬春两季也可见到。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食物和手传播,苍蝇来去干粪便、饮食之间,又散播菌痢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有营养不良、患有肠道寄生虫症等身体虚弱者,容易得本病。临床可分急性和慢性菌痢两类。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次数增多量少不爽快,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粘冬,常伴畏寒、发热、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等。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
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文献记载

关于痢疾的记载,见《济生方》以前有肠澼、赤白沃、热利、痢病、下痢(或“痢”)、滞下等名称。 《医碥》卷三:“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

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有腹痛泻次频仍,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等症。后世更明确指出痢疾多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之气,使肠道产生积滞,传导失常所致,当辨其虚实分别论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冻, 《医学原理·痢门》谓:“其赤者血分受伤,属于小肠;白者气分受伤,属于大肠。” 《明医指掌》 :“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在临床上,实证宜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为法。邪盛正虚者,宜祛邪扶正,兼用行血调气,此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虚证当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痢疾又可分为多种,按不同的病因、症候(包括症情轻重和病程以及下痢之色),大致有暑痢、湿热痢、风痢、疫痢、气痢、毒痢、热痢、寒痢、噤口痢、久痢、休息痢、奇恒痢、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多种,中医所说之痢疾,既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痢疾,也包括阿米巴痢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其他一些肠道感染、中毒等引致的肠道传化、吸收功能失调的疾病。
《内经》称为肠

附件列表


25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痛觉    下一篇 白发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