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常见疾病   
[0] 评论[0] 编辑

中风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目录

常见证型编辑本段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病因编辑本段


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六种类型及说明编辑本段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是一类病。这一类病又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类型,即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脑出血是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是中风六兄弟中最凶狠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它多发生在四十岁以上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身上,以起病急、来势凶猛为特点。先是剧烈头痛、频频呕吐,而后迅速转为言语不清,意识模糊,昏睡乃至昏迷不省人事。同时,会出现一侧肢体运动失灵,继而半身不遂。重者鼾声如雷,呼吸深大,大小便失禁,这是预后不良之征兆。治疗脑出血,过去内科疗法领先,近年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在CT的配合下,进行立体定位(准确查出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手术清除血肿的方法,既简便又较安全,而且疗效也较满意,挽救了许多脑出血病人的生命。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脑动脉血管破裂,以青壮年多见,其表现为起病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此病预后比脑出血好,大多可治愈。若反复发生可进行手术治疗。脑血栓形成在中风六兄弟中发病率最高,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本病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身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进展缓慢,逐渐出现一侧肢体失灵,但神志清楚,部分病人可有语言障碍。脑血栓形成预后比脑出血为好,死亡率较低,但一部分病人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好复发是本病的一大特点。
3、脑栓塞是身体其他部位(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随血流入脑,堵塞了脑血管,引起脑组织的某部位局部组织缺血所致。患此病者多有心脏病史、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史(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人)。病人多表现为起病急,头痛,呕吐,意识不清,一部分病例可出现偏瘫。发病年龄较轻,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
4、腔隙性脑梗塞是中风家族的新成员。这是因为在CT问世前,很难对它确诊。它的特点是病灶多,且病变小而深,小的病灶还不到小米粒大,一般医疗器械是很难查出的。它是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病变。由于病变范围小,其临床表现多不明显或相当轻微,多数病人甚至“自我感觉正常”。一般人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因此发现此病主要是依靠脑部的CT检查。治疗方法与治疗脑血栓形成相近,但预后更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它的病理基础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一样,也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只不过病变程度轻一些。它多发生在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的中老年人身上。主要表现是:手中拿着的物品突然落地,一侧肢体不灵或瘫痪,单眼视力障碍,或有眩晕、耳鸣、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但持续时间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症状便消失,并恢复常态。正因如此,很多人对它并不太介意,当成小病对待。其实,它虽名为小中风,却不是什么小病。因为其病理基础与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一样,常常是这两种严重疾病的先兆。因此,一旦发生小中风切莫大意,应及早去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6、小中风,它是中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先兆。调查研究表明,患过小中风的人患中风的可能性,要比未患过小中风者高16倍。每百名中风患者中,竟有25人曾患过小中风。可见它与中风的关系何等密切。
小中风它的学名是短暂性缺血发作,是大脑一时性缺血引起的一种局部脑微小血管的栓塞,或脑血管发生痉挛,或因阵发性心律失常,排血量的一时性降低,进而使已狭窄的脑动脉发生短暂的一时性脑缺血。

小中风的临床表现是:
(1)、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手脚麻木或软弱无力,手中拿的物品有时忽然落地;
(2)、突然出现短暂的双目失明或复视或视物模糊;
(3)、突然失语或吐字不清或说话困难,但“心里明白”(意识清楚),而且很快恢复正常,不留任何痕迹;
(4)、时常头痛,有时甚至突然晕倒,但迅速清醒;
(5)、近期内出现记忆障碍,尤其是近期记忆;
(6)、原因不明的智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常无缘无故地“出差错”;
(7)、上述表现都是在无任何诱因情况下,不知不觉发生的,而且历时短暂,仅几秒甚至几分钟。
调查统计资料表明,下列6种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小中风,应特别注意:
(1)、有动脉硬化病史者;
(2)、血脂、血压和血液粘稠度明显增高者;
(3)、体胖、缺乏运动者;
(4)、滥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人;
(5)、有中风、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者;
(6)、长期大量吸烟或酗酒者。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最近的研究成果还发现,小中风不仅是中风的先兆,与其它疾病的关系也密切,其中主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美国有关资料报道:1982年小中风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是一般人的13倍。有人曾对225例小中风随访了6年,结果有23%的小中风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同时,又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小中风患者竟有19.3%并发了糖尿病,是一般人的7-9倍。为什么小中风患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糖尿病?主要是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和小中风是一致的,均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液流体动力学或凝血机制的改变。许多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凝血机制的改变,血液流体动力学弄常,导致微血管血流变慢,因而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而发生小中风或中风。有人统计过,糖尿病人发生中风的是一般人的3-21倍。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风、冠心病和糖尿病是姊妹病,属于同类。
当人们认清上述道理之后,就应该特别重视小中风的发作。中老年人更应警惕小中风。一旦发现小中风,既不能粗心大意,也不能惊慌失措。正确的态度是:立即到较大的医院去做进一步检查,着重检查血脂、血粘稠度、心脑血管状况、血糖、尿糖等指标,以便及早地发现疾病,针对原发病进行认真的治疗,并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做到生活规律,饮食合理,切忌过劳,讲究心理卫生,保持愉快、稳定的心情。如能坚持做到上述各点,一定会防止或减少中风、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生。

中风前信号编辑本段

哈欠连绵: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缺加重,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哈欠反射。多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至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

口吃:流涎症状是说话不利索、流口水,有中风迹象,可能会突然发病。

一过黑蒙: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还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最近,挪威医生科蒂在18例一过性黑蒙的病人中,发现11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视物模糊:即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科蒂对出现短暂视力障碍的10例病人进行了眼底检查和脑血流量测定,

发现其中有3例视网膜中心动脉闭塞,7例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

剃刀落地:是指自己持刀刮胡子时,头转向一侧,突然感觉手臂无力,剃刀落地,1至2分钟后完全恢复。这是由于转头扭颈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导致了颅脑供血不足所致。

偏侧麻瘫: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格说来,这已是最轻型中风。据追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至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中风。

凡出现以上征兆之一者,都应及早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系统治疗,才有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

中风易患者编辑本段

容易发生中风的人,医学上称为“中风易患者”。有下列情况的人,都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中风。

1)高血压
:是引起中风危险因素,8O%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史。舒张压急剧升高或血压波动较大时,更容易发生中风。
2)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常同时伴有脑动脉硬化;风湿性心脏病易引起脑血栓
3)糖尿病:约有10O%~30%的中风病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高,多有动脉硬化。
4)脑动脉硬化:是中风发生基础。目前认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与血胆固醇增高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关。
5)其他:颈椎病、妊娠分娩、年龄、性别、肥胖、吸烟与饮酒、性情急躁、气候与季节等都是危险因素。

检查编辑本段


中风以后医生除了为病人检查身体外,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检查。但具体作哪些项目,应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经 济状况进行选择。以下是临床常用的一些检查项目:
(l)脑CT扫描: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 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 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 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 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 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血液太粘稠了,脑循环就受到影响,不利于中风病的恢复。因此中风 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观察,白细胞总数在10×109/ L以下 者预后较好,而在20×109/ L以上者死亡率高。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 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5)嗜酸细胞计数:随着病情的不同,嗜酸细胞数目也不同。病情越重,嗜酸细胞越少;病情好转,嗜酸细胞 数目则逐渐恢复。如果嗜酸细胞逐渐减少且经过1~2周仍不恢复,往往预后不良。
(6)磁共振MRI:与CT相比,MRI无 X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 其缺点,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 粮难接受长达4O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
(7)腰穿脑脊液检查:腰穿检查脑脊液对于明确中风的性质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更先进的检查手段如CT 、MRI等的应用,脑脊液检查就不再成为中风的必要诊断手段了。
(8)血脂: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虽然还不能断定血脂与中风的发病有直 接的关系,但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之一,故应常规进行检查。
(9)脑超声波: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 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 ,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10)脑血流图:脑血流图简称REG。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脑电图: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预后不 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虽然是 一种有创性检查,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DSA会更加普及。
(13)其他辅助检查: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 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

患者预防须知编辑本段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发病因素编辑本段

一、高血压、肥胖、吸烟、抑郁等是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而其他的一些因素也能引起中风。

1、气候 
有关人员在研究中发现,晚秋和早春易患中风病都与0℃以下的气温有关,且多在气温骤降的72小时内。因此,注意0℃天气,及时防寒、服药,是防止中风病的有力措施。
2、时间 
对中风病的调查中还发现,清晨至正午12时中风的发病率高达79%。所以,降血压、抗血栓形成药物在起床后服用,效果较好。
3、遗传 
有家族病史的人,患中风病的危险比没有家族病史者高10倍。因此,人们在预防中风病时,不能不考虑到自己是否属患中风病的高危人群。
4、低蛋白 
国际中风学会的最新资料表明,血浆中白蛋白过低,预示中风病的准确性高达75%,比高纤维蛋白、高血糖的预示价值都高。单就预防中风病来说,多吃鱼、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比低脂饮食更为重要。
5、缺镁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中风易发生于缺者。注意摄入海产品、深色蔬菜和硬壳类坚果等含镁食物,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二、降压过度也中风  

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破裂,称出血性中风,如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另一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称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高血压病人,若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则会影响大脑血液供应,脑部血流过缓,血粘度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而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风。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降压必须平缓,不宜过速,以防矫枉过正。

三、“情绪中暑”导致中风  

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易动“肝火”,出现急躁、心烦、暴怒等情绪,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是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情绪中暑”对夏季养生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因此发生中风和猝死。
从生理到心理角度防止“情绪中暑”是夏季高温养生的重要一环,关键是要心理调节,要时刻提醒自己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越是天热,越要“心静”,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根据夏季天气炎热和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与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要注意夏季的起居养生,居室要通风,以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
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故夏季尤应给自己安排一个严格的起睡时间,中午亦要“小睡”,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患高血压的人要注意降压,一般夏天的血压高压控制在120~140,低压控制在80~90最为适当。

四、身体脱水导致中风  

中风是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夏天炎热,气温在32℃以上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蒸发,每天大约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液。虽然出汗能带走热量,对防暑有益。可是,排汗容易脱水,而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血压低、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他们对缺水的反应已不那么灵敏,身体脱水血液就会更加粘稠,大脑就会发生严重缺血。年轻人可以进行心血管功能自我调节,但老年人调节功能很差,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硬化程度也会增加,很容易出现中风。
对策: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
既然中风主要是由脱水引起的,那么多喝水就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夏天要多喝水,老年人尤其要做到主动喝水。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约少1/3,加上天热出汗多,体内更加缺水。所以,即使老年人没有感到口渴,不渴并不等于不缺水,也要每天喝1000毫升以上的水,多喝白开水,少量多次,也可以适当喝点淡茶水。而每天的尿量也不要少于1000毫升,这样才能保证血液得以稀释,维持人体充足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排泄毒物、减轻心脏肾脏负担。尤其在出汗多或发热、腹泻的时候,更要多饮水,以利血液稀释,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防止栓塞。一般中风都发生在晨起的时候,因为醒着的时候人们都知道主动补水,而睡眠时身体相对静止,处于低代谢状态,不能及时喝水,所以血液粘稠、流动缓慢,特别容易出现中风。所以,老人睡前最好先喝一杯水,夜里醒1~2次,给身体定时补水。

五、警惕:不刮胡子易中风

一项新研究显示,不是每天刮胡子的男士性生活较缺乏,而且中风的机率比每天刮胡子的男士高出70%。布里斯托尔大学(bristol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对2438名威尔士中年男子进行观察,分析刮胡子和心脏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的关联。研究人员指出,不是每天刮胡子的男士更容易有心脏病或中风。研究人员在美国传染病学期刊(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发表报告称,在这项为期20年研究中,已经有835人死亡。而总体来看,不是每日刮胡子的人有45%故去,而至少每日刮一次胡子的人则有31%辞世。不是每日刮胡子者死亡人数多,与他们吸烟者较多以及生活习惯较差有关,但研究者表示,这还不能解释为何他们中风机率较高。
研究结果显示,不是每日刮胡子者大多未婚,而且多为蓝领阶级劳工;他们享受性高潮的次数较少,身材较矮小,而且易患心绞痛。社会医学系的亚伯拉罕(shahebrahim)教授在声明中说:“不常刮胡子者死亡率较高,可能是抽烟和一些社会因素所造成,但是也有小部分是受荷尔蒙影响。”他表示,不是每日刮胡子男士的较少享受性高潮,可能是因为其男性荷尔蒙较低,亦或单纯因为未婚,所以性行为的机会较少。至于中风机率高,有一个可能解释是,他们体内性激素的循环水准,可能影响了脂肪在动脉中沉积的程度。

六、长期不吃早餐易中风

据《悉尼晨报》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如果人长期不吃早餐,到老时中风的概率就要比其他人要高。
现在很多年轻人由于工作忙,往往忽略了早餐。“早晨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使得血压偏高,这些因素均增加了中风的危险。而对于已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人,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长期不吃早餐更易促发中风。”研究人员说。
另外,人如果不吃早餐,会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形成微小血栓,容易在本已狭窄的动脉里形成小血凝块阻塞血管。
研究人员还提示,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进而引起慢性脏器功能失调。虽然人体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但这种代偿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长期不吃早餐会消耗掉这些“潜能”,这对年轻人的身体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侵蚀。

七、饮酒吸烟会引起中风

在中风病人中,长期大量饮酒者,是一般人的2-3倍。主要是因为,一些人有长期酗酒、饮酒无节制,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导致人体各种组织细胞损伤,尤其是在空腹时饮酒时,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一旦脑血管破裂就会发生出血性中风。对一个健康人来说,适量、间断喝优质葡萄酒药酒,有活血通络、提神等作用,对身体是有益的。但应适量饮用。
资料表明,烟瘾大、吸烟时间长、吸烟量大者,其中风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多3倍以上。主要是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以使心跳加快、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促进血小板凝集,而且还会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使血液粘稠度增高,以致血液流动缓慢,这些都很容易导致中风的发生。可见吸烟饮酒都是造成中风的直接原因。

并发症编辑本段

脑出血或大面积的脑梗塞后,常会并发身体其他脏器的疾病,常见的有急性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肺水肿褥疮、中枢性呼吸困难、中枢性呃逆、脑卒中后抑郁等,分述如下:
 (1)肺部感染:脑部病损可能导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淤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以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肺炎发生。应加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动病人的体位并轻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防止肺炎发生。
(2)褥疮: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骶尾部、股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为避免褥疮发生,可帮助病人每2小时更换1次体位;在易发褥疮的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等,以保持皮肤干燥;还可进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发生于发病后1周以内,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4)脑心综合征:发病后1周内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脏有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
(5)中枢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是由于脑干呼吸中枢受到影响,说明病情严重。
 (6)中枢性呃逆:见于中风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顽固性发作,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应做的检查编辑本段

中风以后医生除了为病人检查身体外,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检查。但具体作哪些项目,应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以下是临床常用的一些检查项目:
(1)脑CT扫描
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
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血液太粘稠了,脑循环就受到影响,不利于中风病的恢复。因此中风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观察,白细胞总数在10×109/  L以下者预后较好,而在20×109/  L以上者死亡率高。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5)嗜酸细胞计数
随着病情的不同,嗜酸细胞数目也不同。病情越重,嗜酸细胞越少;病情好转,嗜酸细胞数目则逐渐恢复。如果嗜酸细胞逐渐减少且经过1~2周仍不恢复,往往预后不良。
(6)磁共振MRI
与CT相比,MRI无X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其缺点,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粮难接受长达4O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
(7)腰穿脑脊液检查
腰穿检查脑脊液对于明确中风的性质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更先进的检查手段如CT、MRI等的应用,脑脊液检查就不再成为中风的必要诊断手段了。
(8)血脂
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虽然还不能断定血脂与中风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但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之一,故应常规进行检查。
(9)脑超声波
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10)脑血流图
脑血流图简称REG。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脑电图
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预后不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对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虽然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DSA会更加普及。
(13)其他辅助检查
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

治疗编辑本段

中风康复治疗的内容

       

中风康复治疗的大量工作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或家庭中进行的。实践证明,许多中风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生活自理,甚至恢复工作能力。中风患者康复内容有:
(1)各种理疗:包括电疗、光疗、水疗、蜡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电针疗法、超声疗法、穴位磁疗、中西药直流电导人疗法等。
(2)作业疗法:包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基础动作、职业劳动动作及工艺劳动动作训练等。目的是让患者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种种需要。
(3)医疗体育:是康复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有现代医疗体操及中医传统体疗,如气功按摩等。
(4)语言训练:对失语患者施行语言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说话能力。
(5)心理康复:研究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智力状况,运用心理疗法促使患者的心理康复。
(6)娱乐康复工程:娱乐不但有助于身体功能的改善,还可振奋患者的精神和情绪,避然产生孤独寂寞感。方式有听音乐、练习乐器缝纫绘画等。

怎样对中风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组织精神功能活动的表现,是脑的神经功能之一。中风之后由于脑神经功能受损,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平时身体尚健而突患中风的人,常难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出现不安、恐惧、焦虑、忧郁、失望等不良情绪。而这些心理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风的治疗与康复,因此心理治疗就显得十分必要。
心理治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医护人员和家属陪护都要适当注意。
医护人员应重视心理疗法。医护人员队中风患者要热情关怀,热心服务,待患者要像亲人一样。要多深入病房问候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发现患者的痛苦应及时治疗处置,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说明病情,讲明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合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应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中风患者要学会心理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的稳定。为此应正确对待疾病,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主动配合医生治疗,专心治病,排除杂念;应根据病情坚持主动锻炼或被动锻炼,暴力而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属应密切配合心理治疗。中风患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不能自理,心理上非常压抑和苦恼。此时家属的态度、表情都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家属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多开导、安慰和鼓励,不要说伤害患者自尊和感情的话。特别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在喂药、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翻身时,不要流露出不耐烦阶情绪。这些都有助于患者形成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风的物理治疗

  

当病人入院后,物理治疗师会进行一个仔细的检查,其中包括病历及家庭工作背景。根据这些资料,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问题如感觉、肌张力、动作的模式、平衡力、协调功能、步态、痛症、关节幅度等等会被评定、记录下来,然后确定治疗目标、治疗计划,尽量去达到所预定的短期及长期目标,就是使病人达到最高独立能力。藉着教授正确的动作模式及防止不正确的动作模式,病人渐渐地学会如何做到理想的肌肉控制及平衡活动。一些特别的治疗技巧,例如松弛被动式运动可用于减轻肌肉张力和保持关节幅度。另一面,拍打法及抹法可用于促进肌肉收缩能力。对于掌握合适的自主运动,主动式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需要治疗师人手指引和病人自己的参与。此外,物理治疗师也利用温热疗法去减少疼痛和发炎,而这些经常在肩关节产生(偏瘫后的肩手综合征)。步态姿势会重新被教育,到最后期,若病人仍出现足下垂或踝关节内翻的现象,矫形师会为病人做一个脚托,去保持踝关节在步行时的正常角度。若有需要,不同种类的步行辅助器具如拐杖、四脚叉、步行架会由治疗师指定签发给病人使用。为此达致较高的独立能力,治疗师会教导病人如何使用楼梯及斜坡。

中风的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对中风病人最终的治疗目的是令他们在家居、工作及馀间生活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当一个中风病人入院后,作业治疗师会立即作出功能上的评估,包括自我照顾能力如饮食、梳洗、穿衣等。若病人是不能用双手完成这些活动时,作业治疗师会提供训练,使病人能以单手及辅助仪器如长柄刷穿衣棍浴缸板等, 去完成这些活动。
很多情况下,病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活动感到困难,不单是因为身体的障碍,也由于认知方面出现问题,例如一个中风病人在推轮椅时,经常在撞倒在坏手一边的物件,又或者穿衣时,经常忽略了把衫袖穿在坏手上,这是因为负责坏手一边的认知脑细胞受损,在这病人的脑中,已经没有坏手那边的存在。另外又些病人更失去短暂记忆能力,不能分辨时间、地点或人物,更不懂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作业治疗师会评估病人在这方面的功能及提供适当的训练,令病人可恢复功能,另外亦会提议并训练病人利用记事薄、时间表、日历、报时闹钟及日常生活程序表等,来协助记忆活动事项,以便过独立生活。
除日常生活技能外,作业治疗师亦会按病人的需要进行家访,并建议更改家居环境,如安装扶手、除去门榄、加宽厕所门等,令病人可在家中也独立自我照顾。此外,作业治疗师会考虑病人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及需要,鼓励他重过以往的生活。如病人本人是一位家庭主妇,治疗师会提供一些病人能力范围可做到的家务训练如清洁、煮饭等工序。对适逢就业年龄的病人,治疗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返回原来工作。为此,治疗师会分析病人的工作程序,评估病人的工作能力,亦会提供模拟工作训练,例如文员工作、打字、桌面排版、木工、机器操作等。若病人无能力返回原来工作岗位,治疗师亦会帮助他探索其他工作出路,并转介其他有关机构,如展能就业科、职业训练中心等以作跟踪服务。再者,治疗师亦会照顾病人业余活动的需要,并提供辅助仪器令他们能重拾兴趣,例如利用单手编织器编织,或利用扑克牌固定器单手玩扑克牌等。复康之路是漫长及缓慢的,虽然中风病人未必能彻底康复,但作业治疗师会尽力帮助他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重建新生,再次融入社会。 

中风病人不宜静养

中风(脑梗寒或脑溢血)好发于老年人,发病后,家人出于对老人的孝心而给予周到的照料,不让病人参与一些生活自理活动。其实,中风病人这样静养,不但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而且还易造成废用综合征:瘫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赖于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促通,这种通道的建立只有对肢体进行不断有效的刺激才能完成。因此,中风病人应早期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只要病情稳定(一般在发病后3~5天),就应开始康复煅炼活动。起初可由旁人帮助病人对偏瘫肢体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并按摩及提担肌群,让病人练习翻身及起坐等动作,然后逐步过渡到练习站立、扶物步行、用手抓握物品等活动,让病人慢慢学会洗脸、刷牙、穿衣、进食、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
康复运动锻炼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对病人运动功能的微小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进一步调病人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中风病人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合理的康复运动训练,可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中风的按摩治疗处方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痉挛;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风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当中。在发病前患者常有头晕、身体乏力、手脚麻痹等症状,或者有多年的颈椎病、高血压病等。
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时常有突然昏倒或口吐泡沫、口眼歪斜、肢体抽搐或软瘫,当日或数日后出现一侧手脚瘫痪——即偏瘫症状。
按摩治疗中风具有双向调节(包括溶栓、止血)作用,可解除颈脑血管痉挛和降低颅内压等。许多人在为中风患者按摩时重点只是放在手脚上,故收效较差。以下介绍中风的按摩方法——

按摩步骤:先按摩患者肩颈部和头脸部,再按背腰部,最后按上下肢和胸腹部。按摩力度先轻后重,循序渐进。 按摩次数:每天可按摩1次,每次按1小时。
按摩方法:发病1个星期内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按摩,头部和上身比下肢稍高;以后可取仰卧、侧卧、坐位。
按摩头颈部时,⑴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颈部的斜方肌和相关的督脉、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等;⑵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颈部的肌肉和天柱、哑门、风池、肩井、廉泉等穴;⑶用手指按揉患者头脸部的肌肉和百会、囟会、印堂、太阳、人中等穴。
按摩背腰部时,用手指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竖脊肌、腰方肌、脊柱和相关的督脉、膀胱经等。
按摩上肢时,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上肢的肌肉和天府、曲泽、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
按摩下肢时,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里、委中、涌泉等穴。
按摩胸部时,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华盖、玉堂、膻中、中脘、天枢、气海等穴。

中风的治疗误区


一:中风是一种病。其实,中风不是一种病,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或俗称。实际上中风是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其中前2种属于出血性中风,后3种属于缺血性中风。   
二:只有中老年人才得中风。虽然90%以上的中风患者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年轻人也会得中风,而且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几率较高。儿童偶尔也会得中风。   
三: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得中风。血压高者确实患中风的几率较高,但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以及其它因素,也会发生中风。尤其是血压偏低者还可导致脑血流变缓,更易发生缺血性中风。   
四:瘦人很少得中风。瘦人也能得中风,只不过是比胖人略少些。   
五:得了中风不死必残。过去是这样,但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中风后,病人5年的生存率已达到62%左右,且后遗症大为减少,平均寿命已达66岁。
六:中风只能进行内科保守治疗。过去如此,但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了外科手术疗法,而且效果较好。治疗缺血性中风可采用颅外动脉搭桥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椎动脉减压术等方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可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和立体定位手术清除血肿等方法。   
七:中风治愈后很少复发。中风很容易复发,且复发率高达25%,而且还有多次复发的倾向。这是因为所谓的"中风治愈"仅仅是指病人的临床症状消失,而中风的病理基础--动脉硬化、高血压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均未治愈,故中风病人在治愈后应谨防病情复发。   
八:父母亲患中风,子女必得。中风不是遗传病,仅有一部分中风具有遗传倾向。因此,中风患者的子女不必忧心忡忡。只是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为此,他们应加强自我保健,认真、积极地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等病症。

针灸治疗中风


把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吁腧穴,它们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联系。临床上既可应用单一穴位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又可相互配合使用,治疗范围颇广,我们把八脉交会穴理论运用于中风病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八脉交会穴包括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外关、足临泣、后溪和申脉穴。其中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之穴,其功能为镇静安神,和胃止痛,亦为本经络穴。公孙为脾经络穴,有健脾和胃利湿的功能。  
在中风病治疗中两穴既可单独应用,又可合用,起到调理脾胃,化痰祛湿及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于风痰淤血闭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等证。对同时合并心系病症的患者还有补养心气、宽胸理气之功。列缺为肺经络穴,通过经络,可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照海为肾经腧穴,通于阴分,功可滋阴安神开窍。对于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内风煽动,而易招至外风者,照海可滋肾水,补肾阴,潜阳而治其本,列缺则可驱风疏风治其标。且肾经循喉咙,夹舌本,故可治舌强不语之等症。列缺还可兼治口眼歪斜及头痛。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可疏经止痛。申脉为膀胱经穴,可止痛疏筋,中风合并癫痫或有精神症状时,可用二穴止痉安神。对后期病人肢体挛缩抽搐疼痛者,两穴可用以缓急止痛。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功可疏肝利胆,疏风(内风)止痛。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疏穴,有疏利肝胆,清头目而止痛的功效。中风病多以阴血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与肝胆密切相关,故可用二穴疏理肝胆,且两经分别巡行至颠顶及头部两侧,故中风合并头痛时可用其疏经止痛。   
八脉交会穴多为络穴,为联络表里两经之穴,它既可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又扩大了治疗范围。运用其治疗中风病,有取穴少、疗程短、疗效好、减少病人痛苦等特点。

饮食治疗编辑本段

饮食原则:低盐低脂高蛋白

中风

低盐饮食。体内的钠盐过多,增加血液粘稠度,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脑卒中的复发机会。一般认为,最好将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

低脂饮食。脑卒中患者多数有肥胖及高血脂症,应限制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多食蔬菜、瓜果、海带类。

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可改善血管弹性,延缓血管硬化,并能促进钠盐的代谢。

饮食适量。饮食量要根据病人体质差异、活动量大小、性别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一日三餐均以微饱即可,切勿暴饮暴食,特别夜晚人体代谢较慢,耗能较少,故晚餐更应“忍三分饥,吃七分饱.

中风病人宜用三餐“三三”制

有关医学专家经多年临床观察,制定出中风患者的饮食新方案,即饮食“三三”制,证明对中风病人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且能降低复发率。
1、早餐“三三”制:1小碗粥(或1杯奶),1片面包(或1只馒头或小肉包),1块蛋糕(或l小碟水煮花生米)。粥最好是赤小豆粥、枸杞粥、红枣粥、淮山粥、莲子粥中的一种,脱脂奶或鲜豆奶约200毫升。
2、中餐“三三”制:1蔬1荤1碗米饭;蔬菜可任选一种,约200克;荤可选鱼、瘦肉、鸡、鸭、兔、蛋中任何一种,约50克,最好做肉丸吃,以利消化,米饭约200克。
3、晚餐“三三”制:1蔬1素1碗面(或米饭);蔬菜应与中餐有别,素专指各种豆类及制品,如大豆豆腐、豆芽、豆干、豆丝等,约100克,面条约100克。
每天上午与下午应适量吃些鲜水果。该饮食法也适宜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老年病患者选用。

中风病人药膳三则 

 

中医认为,中风病病因病机非常复杂,属“本虚标实”,急性期由于发热抽搐或卧床,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减低出现便秘,胃口不好,舌苔厚腻,脉弦,多表现“标实”为主。此期的病人饮食宜清淡,应给予营养丰富但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米粥、软面条、鸡蛋、鱼类、瘦肉,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平时喜欢喝汤的病人,家属可将鱼肉或瘦肉掺在蔬菜中一起剁碎滚汤饮用。适当多饮水,以防止便秘和泌尿系感染发生。不宜煲一些过于“滋补”的汤类,以免“留邪”,影响病人的康复。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人,主要表现是“本虚”为主,兼有标实。饮食则要注意扶正气,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常可选用黄芪党参当归田七丹参、鸡肉、瘦肉(猪、牛)、蛇类、龟类等,但“补”的法则要根据病人证候特点制定。值得提醒的是,不论哪一期,病人都应忌浓茶、酒及煎炸肥腻的食物。
现介绍几款食疗方:
1、芪蛇汤黄芪50克,(活)200克,当归9克,红枣6枚。取蛇去头、肠杂,加生姜3片过油,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两小时,调味即可,随饭饮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患肢肿胀,麻木,语言不利,头晕,心悸,口淡,排便难,舌淡红有瘀斑,脉细弦者。
2、田参鸡肉汤鸡肉90克,田七10克,红参10克,黄芪30克。田七打碎,加鸡肉、生姜3片过油,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两小时,调味即可,随饭饮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患肢肿胀,疼痛,语言不利,记忆力减退,头晕,心悸,舌淡暗或有瘀斑,脉细弦者。
3、地黄龟肉汤龟1只(约200克),干地黄30克,枸杞子20克,秦艽15克。将龟去肠杂、斩块,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两小时,调味即可,随饭饮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患肢挛缩、僵硬,头晕,面红,口干,腰酸,舌红少苔,脉细者。

中风病人的饮食调配

中风

中风病人病情如已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时,应采用鼻饲饮食,将易消化的流汁状饮食,如浓米汤、豆浆、牛奶、新鲜蔬菜汁、果汁等分次灌入,或5-6次灌入混合奶1000-2000毫升,灌入食物不宜过热过冷,以37 ℃-39 ℃为宜。混合奶配制所需原料为鲜牛奶600毫升,浓米汤 350毫升,鸡蛋2个,白糖50克,香油10克,以及盐3克。配制方法分三步:
(1)把洗干净的鸡蛋磕开,放入干净盛器内,加入白糖、盐、油,用筷子搅匀;
(2)将鲜牛奶600毫升和米汤350毫升混合煮沸;
(3)将制成的鸡蛋混合液倒入煮沸的牛奶米汤中,边倒边用筷子搅拌,即成1000毫升混合奶。此1000毫升混合奶中含蛋 白蛋质40克,脂肪40克,糖类120克,热量4184千焦耳(1000千卡) 。病人若并发糖尿病,免加白糖。

若中风病人神智清醒,但进食时有时发生呛咳,则应给予糊状饮食,其饮食内容为蒸蛋羹、肉末菜末稠粥、肉末菜末烂面条、牛奶冲粉、水果泥或将饭菜用捣碎机捣烂后给病人食用。  
中风病人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
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其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

中风的中医食疗方

  

1、预防中风食疗方?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它能扩张血管,具有降压和促 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中风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6)香蕉花饮:香蕉花5克,水煎代茶饮。可预防中风及脑血管意外。?
(7)芹菜汁:芹菜适量。将芹菜洗净去根,捣烂取汁。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7天为一疗程  。清理内热,降压安眠。主治中风、高血压,对血管硬化亦有较好疗效。?

中风橘子

(8)小米麻子粥:冬麻子薄荷叶、荆芥穗各50克,小米150克。将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细;砂 锅内放水先煮薄荷叶、荆芥穗,而后去渣取汁,再将麻子仁、小米同放汁内,加水煮成粥即 可。每日1次,空腹食。滋养肾气,润肠,清虚热。可辅治中风以及大肠滞涩。

常吃橘子可预防老年中风

橘子营养十分丰富,在100克可食的部分中,它的蛋白质含量是梨的9倍,钙的含量是梨的5倍,磷的含量是梨的5.5倍,维生素b1的含量是梨的8倍,维生素b2的含量是的3倍,尼克酸的含量是梨的1.5倍,维生素c的含量是梨的10倍。橘子果肉和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拘椽酸、柠檬酸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橘子中的多种有机酸和维生素对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有好处,尤其对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更为相宜。
橘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能维持毛细血管的韧性,可防止血管破裂出血和渗血。它与维生素c配合,可增加维生素c对坏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患有血管硬化和维生素c缺乏的人,非常适宜用橘子皮泡水作为正常饮料。
橘子还含有较高的抗氧化剂成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的生长。医学科学家从中发现了一种名为“橘霉”的抗生素,对多种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橘子可以预防老年中风,这和橘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有关。吃这种天然的维生素c和吃药片中维生素c不一样,因为天然的维生素c在体内生物利用度高,而且和其他成分有协同作用。科学家们认为,维生素c在体内的抗氧化作用,对减少吸收胆固醇及其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肪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橘子还有抗电脑辐射的作用,橘子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能保护经常使用电脑者的皮肤。 实属电脑一族的保健佳品。
温馨提示:
1、橘子虽好,但也不可多吃,每天吃1—3个即可。吃多就会“上火”,从而促发口腔炎、牙周炎等症。也会引起“橘子病”,出现皮肤变黄等症状。
2、饭前或空腹时不宜食用。
3、吃橘子前后1小时不要喝牛奶,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遇到果酸会凝固,影响消化吸收。
4、吃完应及时刷牙涑口,以免对口腔牙齿有害。
5、肠胃功能欠佳者,更要少吃。

护理编辑本段

护理对于中风病人非常重要,其中在生理、心理及社交上均需兼顾,基于个别病人的需要而给予不同程度的护理。
当病人新入院时,护士会替病人作初步检查,如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作为日后复康护理的评估基础。医生给予中风病人常用的药物处方有多种,如降血压药,肌肉松弛剂,止痛及轻泻剂等等,当病人服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护士的协助及观察其作用。
部分中风病人,会因病情影响其咀嚼及吞咽动作,引致进食困难,使病人容易噎喉甚至窒息,所以护士会选择一些易进食的食物如免治餐及软饭食给这些病人。此外亦有提供一些特别辅助工具如长柄匙、吸管及防滑胶垫等给一些手部不灵活的病人,使其能自助进食。
对于有大小便失禁的中风病人,护士会提供有关大便及膀胱的训练。如病人须要喝足够的水份及进食含高纤维的食物,以增加肠蠕动;必要时,会使用一些轻泻剂或栓剂。对采用留置导尿管的病人,须定时替其作会阴部清洁,以减少感染机会。定时提供便盆给病人排尿或协助病人往厕所如厕,均能减少病人失禁的机会,及避免因尿液而损伤皮肤,甚至造成褥疮的危险。而指导病人使用外用尿套或尿片,亦可减少病人失禁而引起的不便。
病人的个人卫生及皮肤护理亦非常重要,病人应定时洗澡及更换衣服,皮肤要经常保持干爽,床单亦须清洁及整齐。此外。定时替病人转换卧姿,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羊毛垫、坐垫及气垫床等,均能减低病人身体所受的压力。 病人所用的床头柜应放在患侧,以提醒及鼓励病人多训练及应用患侧的肢体,以加速其康复。还有其他特别的设施如便利病人上下的矮床 、大型日历、指示标贴、治疗简介图等,均能帮助病人的康复。

中风患者的急救护理


中风的发生,疾如风雨,迅如闪电。发病者不分场合,或起于居室之中,或发在工作场所,甚至在街头、郊外、市集、途中,皆可突然起病。   
如果遇到突然中风的病人,首先,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处理措施。如发现病人病情严重,或迅速进入昏迷,病情来势凶险时,脑出血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可先将病人平抬至床上,头部垫一低枕,并将头侧向一边;取下假牙,及时清除口鼻中的呕吐物及痰液,防止窒息;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有抽搐,可将小毛巾垫于口中,防止舌被咬伤;千万不要企图唤醒病人而摇动其身体和头部。同时,要及时联系救护车辆将病人尽快送医院专科病房进行救治。   
在护送前要请急救站或当地医生检查一下病人,测量血压、观察瞳孔、呼吸或脉搏。如果病人危重应做临时处理,血压升高者应给降压药物,瞳孔散大或呼吸困难常提示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应该立刻给以脱水剂治疗。   
在运送病人到医院的途中,要保护好病人。应把病人平托起来使其在车上躺平;如无急救车,可用平板三轮车护送病人;沿途要有专门人员保护病人的头部,避免头部发生剧烈摇晃和震动;头的位置要偏向一侧,便于呕吐物从口腔中流出,以免误入气管内发生窒息;发生呼吸困难者可给氧气吸入;如病人神志尚清楚,要多给以劝说和安慰,以免其精神过分紧张而使病情加重。   
送病人入院应避免长途运送,尽量就近就地治疗。由于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医院都有救治的条件。送就近医院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也能减少路途中的摇晃和颠簸。长途运送有时是非常危险的,可导致病情的骤然恶化,使病人失去抢救的机会。

中风急性期的护理

中风急性期是患者生死攸关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多途径阻断病情的恶化,还必须通过积极护理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便安全渡过此期并转入康复阶段。下列是基本的护理要求:
1、体位:急性期患者在一般情况下保持平卧或侧卧位,头部平放,将枕头撤下,以保证脑部血液供应。但如果有颅内高压或脑水肿存在,则应将头部抬高20—30℃减轻颅人压力。
2、活动:急性期患者应限制活动,卧床休息至少3天。除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外,不能轻易移动患者,特别是出血性中风更应减少搬动以防脑出血增加。
3、饮食:急性期的最初24—48小时宜禁食,这一时间内可通过静脉营养来满足机体需要。当病情已控制稳定后,可撤去静脉营养而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
4、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过分干燥,可用清洁湿棉球沾湿口唇及颊粘膜。有呕吐的患者要及时清除口腔异物,然后用水清洗使口腔清洁。
5、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的中风急性期患者,务必注意使其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之危险。如果通气不良,有气管切开指征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加强护理。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脉博、心跳及血压是反映生命体征的主要指标,要加强观察,每2—4小时测定一次,有条件者实施重症监护。同时,要观察和记录患者尿量,作为治疗参考的重要依据。

饮食注意编辑本段

中风患者宜多吃粗制米面,每餐绿色蔬菜也不能少。
预防中风的饮食原则是:低淀粉、低脂肪、低盐、高纤维、高矿物质。主食以五谷杂粮蔬菜为主,多吃粗制米面,因为其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每餐还务必吃绿色蔬菜,最好能选择芹菜和韭菜,品种应当多一些,能生吃最好生吃或者用食物搅拌器打成浆状,这样才不会破坏维生素,像蔬菜沙拉就是既有营养又美味的一道菜。水果和蔬菜的性质差不多,不过一定不要多吃,因为水果含糖很高。动物性食品肉、蛋应限制食用。选择脂肪特别是胆固醇含量不高的奶类制品,是较理想的蛋白质来源,鱼类也是良好的蛋白质食品,其中的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有降胆固醇及抗凝血作用。

适当食用豆类和菌藻类食物。豆类及其制品含蛋白质较多,并且也有降胆固醇作用。菌类食品包括磨菇、香菇、木耳等,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藻类包括海带、紫菜等,内含的一些物质有抵制红细胞凝集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还需要控制食盐的摄取量。高血压的产生与过量食盐有关,而高血压又是中风的主要诱因之一。成人每天只需1克左右的盐既可满足生理需要,而人们为了可口,一般每天要吃掉3至8克,所以应该慢慢将口味调轻。
预防中风还要忌饮食过饱。腹部饱胀影响心肺功能,还可造成大量血液集中到肠胃,使心、脑等器官诱发中风。

中风恢复期的饮食调理

中风患者经过救治度过急性期,病情控制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的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时除了要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及心理护理外,还须重视饮食调理,以保证患者饮食合理,营养得当,提高人体代谢水平,增强防御能力,促进早日康复。
首先要少食多餐,吃易消化的食物。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仍需较多时间卧床休息,活动相对减少,致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若一次吃得过饱就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因此,要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每餐进食不要过量,七、八分饱即可,可增加每日进餐次数,以4~5餐为宜。中风恢复早期应以半流食或软饭为主,如酸牛奶、豆腐脑、小米粥、软面条、馄饨、、软米饭、包子、面包等。随着病情好转和活动量的增加及消化功能的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内容,如米饭、面条,还可适当增添一些粗粮。
其次要注意营养搭配。中风的主要诱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对此必须积极防治,饮食营养要保证低脂肪、低胆固醇,以防止血管损害加重。因此,要尽量以植物油如豆油、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为烹调用油,不过,植物油也不宜过多,以免形成肥胖。要多吃新鲜蔬菜及水产品,如青菜、萝卜、海带、紫菜等,以补充维生素和保证摄入足够的润肠食物,以防便秘发生。
第三要注意饮食禁忌。食盐量限制在每天3g以内,以防止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葱、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要禁食,以防止加重胃肠负担。对于半身不遂的患者要协助进食,注意对口眼歪斜的患者要从健侧进食,以免发生呛咳。

中风患者的食物选择


香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如果每天吃一根香蕉约100克,将大减少患中风的危险,因香蕉含丰富的钾。钾对神经脉冲的传递,细胞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废物的排出,都起重要作用。   
土豆   
土豆既可作主食,又可当蔬菜,每100克土豆中含钾308毫克、维生素C40毫克。中医认为,土豆具有和中养胃、健脾利湿、降糖降脂、宽肠通便的作用,每天吃一次土豆约50克,可使中风机会下降32%。身体缺钾的人,精神易紧张,使脑中风症的发病率增加。   
牛奶   
牛奶除含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多种营养物质外,还含有特定的名为吡咯喹苯醌的营养物质,对保护神经,特别是保护脑神经起重要作用,因此,成年人每天最少饮用200~300毫升鲜奶,对防治脑中风大有益处。   
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血液中维生素C水平高的人,患中风的概率较低。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人,患中风的危险性比正常人要高48%~67.5%。因此提倡每天要食用富含维生素C高的蔬菜、水果、50~150克,如鲜毛豆、苤蓝、小水萝卜、葱头、大白菜、韭菜、木耳菜、苦瓜、红桔、橙、鲜枣、草莓、黑枣等。

预防编辑本段

预防中风复发

一、加强日常生活锻炼,如自己洗脸、梳头、刷牙、穿衣、吃饭。
二、能活动的,最好每天坚持行走、慢跑或进行其他锻炼。
三、饮食以清淡、低脂食物为主,多吃豆类和豆制品,以及水果、蔬菜。
四、保持健康良好心态。
五、戒烟戒酒,克服不良嗜好。
此外,家属要体贴患者,关心患者生活和治疗,如发现小中风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

梳头预防中风

梳头,不仅是美容化妆的需要,而且对自我保健大有益处,尤其是对中风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用梳具梳头刺激头部经络和内脏相对应于头表的全息穴位,把操作时产生的生物信息,通过经络与全息的传感关系作用于头部,使头部毛孔张开、排泄,邪气外散。这样疏通经络,振奋阳气,祛淤充氧,调理脏器,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梳头,还有神经反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这种微妙的关系和微妙的作用,贯穿于梳头的全过程。从另一方面说,要想获取较好的理疗作用,梳头时要有耐心,梳具作用到头皮,反复进行,以头表能产生微热最好。一般地说,要梳头达到保健的作用,最好每次梳理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早晚各进行一次效果最为理想。
梳具最好选用玉质、牛角质或木质的,而不用塑料制品。玉梳和多功能牛角梳最为理想,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大有裨益。

绿茶预防中风

多喝茶,尤其是绿茶,可预防中风。日本曾针对六千位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做调查:常喝茶的妇女,比那些较少喝茶的妇女要减少一半中风机会。虽然以前在我国、日本和美国所做的动物实验,都曾经发现绿茶可以降血压。但这是首次把绿茶和中风的直接关系拿来深入探讨的研究报告。
绿茶抵抗中风的功效,可能是来自它所含有的大量抗氧化剂可以保护血管的缘故。有一项研究发现,绿茶抗氧化的效力甚至比维生素E和维生素C更强。

中风的预防

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 
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4、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5、多吃果蔬 不易得中风。

资料来源编辑本段

http://www.bj301yy.com/viwe.asp?Articleid=144
http://www.39.net
http://idle.tangshan.cc/html/2007/08/20070813080940865.htm
http://www.thefirst.cn/94/2006-08-08/10721.htm
http://www.fqlook.cn/e/DoPrint/?classid=144&id=40428
www.cnkang.com
http://www.china228.com/health/html/2007/11/15/30926.html
http://eq.xyxy.net/jbzt/neike/sjnk/zf/zdjc/20030901134849.htm
http://www.qm120.com
http://www.chinanaobing.cn/zfeng/

http://nb.037e.com/html/54/index.html

http://www.5vv9.cn/zhongfeng/zhongfeng1.asp

http://www.naobingzhenzhi.com/zhongfeng/zhongfeng28.asp

http://www.123611.cn/zhongfeng/zhongfeng28.asp

http://www.nao2.com/zhongfeng/zhongfeng26.asp

http://www.123696.com/zhongfeng/zhongfeng62.htm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耳癌    下一篇 中风偏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