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神经科学   
[0] 评论[0] 编辑

图·像思维与文学

《图·像思维与文学》后记
  初读《图·像思维》的原著,是由宗教哲学博士季斌先生的引领,听了张学栋先生的一番释论,随后我撰文发表在《暸望》周刊上,并概括《图·像思维》将是启迪并拓宽人思维的一本书。的确,我们认识世界是从蒙动的感性认识,提纯到理性认识,而《图·像思维》则是把人的理性思维,回转到最初的感性认识……
  基于此,我做了《图·像思维》的文学解读。
  对于传统与现代,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释解。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有其更深厚更独到的见解。
  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从读《易经》开始,又屡次去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每次都以“朝圣”的心理去拜谒汉语言的发源之地。在传统的斑剥之中,寻找现代的灵光,在象形的“图像”之中,寻找先民的性情,在传承之中,寻找创新的机缘,在“感性与悟性”、“天人合一”之中,寻找回归人类本源的理性。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先哲与后人知识融通的时代;那么在今天,信息、充分地集聚,智慧充分地整合,“天人”浑然一体的形象展现,把我们带到一个与宇宙对话的美妙之境界,也给人类带来了启蒙时代的原始想象。映对出来的是每一个“图像”,则有每一个人不同的解读,就像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也就是这个‘个性’时代的核心理念:图像赋予你的是不尽的创造性。
  我们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面对着别无选择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不能重复“古墓”式的“图像”,将历史重新搬出来“补课”,在传承中以现代的眼光去关照历史;再从传统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与神韵;从“图·像”的思维中,寻找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融之本。不仅要去“修炼”人生的道之道,而且又从社会中体味“中庸”的大智慧,从存在的现实中体味“合理”的缘由;又从“无”境中寻找“出世”的禅理,感受生活中信仰回归的期待。
  一个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传承民族,一个正在融与“市场经济”,走向崛起而面对世界的民族,一个包融并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民族,其母语——汉语,正在与这个经历着“入世”与崛起。传统文化正在摒弃陈腐同时,吐故纳新,嫁接“新的文化因子,以现代文化”为目标,走出一条文化复兴之途。这,无疑是一种新文化的诞生与开始。
  “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可以从“盛唐”繁荣时代找到出处,也可以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寻找“标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最佳“创新”的“切入点”,在老树上嫁接新枝,使其“文化之树”更加繁茂参天,结出丰硕的成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从对“图·像思维”的文学解释中,我们可得到一些启迪,作为从“感性走向理性,又从理性回归真性”的一种思考,也许正是构成所有“图·像思维与文学”故事的主线。
  愿与读者共勉。


  阿冬
  2005年12月《图·像思维与文学》
序  纵情于山水,感天地之灵动;畅意于田林,会日月之精华;舒心于草花,通星辰之微妙;贮心于鱼虫,达土木之神化。东昌兄博学而思敏,见图生象,见象生文,见文生像,见像生情。仲秋畅述于京西仙鹤楼,净怡相证、理事自润。一百又八故事,生生活现,可触可受,余甚喜。
  赞曰:借巴山之雾霭兮笼崂山,领壶口之巨浪兮泽九华,换昆仑之伟躯兮挡狂飙,取西域之美玉兮雕宇宙,经北国之广漠兮济天涯。所欲随心逝,欲所离灵在。
  怡情感物,乃真本性也。
  是为序。
  易罡乙酉初冬撰于京华聚势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图·像思维与哲学    下一篇 图·像思维与人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