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法国巴斯德研究院2004年8月30日签署的合作总协议建立的研究机构。[1]2005年7月开始运行。现任所长为杜文圣研究员,联合所长为孙兵研究员。
根据国家公众健康需求,通过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为公众健康服务和教育,为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贡献。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专业人员的培训结合中国科学院和巴斯德研究所国际网络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国际化的教育和培训环境,为生物医学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呼吸道疾病如SARS和禽流感、肝炎、脑炎等)的致病机理研究; 基于基础研究,发展公众健康事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建立生物医学技术平台;开发新的诊断技术、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开展传染病及其防控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建立企业孵化器,把研究成果推向实际应用。[11]
上海巴斯德所恪守使命,力争在分子病毒学和抗病毒免疫领域成为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为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作出贡献。研究的战略方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转化型研究:
1、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急性或慢性感染的机制;
2、免疫应答机制和病毒感染调节;
3、新型疫苗研发。
研究所共有人员117人(截止2008年12月)。其中科研人员101名,包括研究员11名、副研究员3名,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37名、研究生49名、博士后 2名,另有10名管理人员和6名技术支撑人员。
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结合中国科学院和巴斯德研究所国际网络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国际化的教育和培训环境,为生物医学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11]
中国科学院价值理念(科学、民主、爱国、奉献;唯实、求真、协力、创新),和"巴斯德理念"(高水平研究、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健康事业、致力于教育培训)指导上海巴斯德所的行动和伦理准则,满足公共健康的需求。
上海巴斯德所通过研究、参与公共卫生健康事业、教育培训致力于为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做出贡献。重点开展以下活动:
1、传染性疾病特别是重大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艾滋病、呼吸性疾病包括SARS和禽流感、乙肝和丙肝、脑炎等)
2、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健康事业,通过高水平研究为完善高效流行病监测体系和新生病毒鉴定做出贡献。
3、搭建生物技术平台,为发展传染病诊断、疫苗和治疗药物服务。
4、针对传染病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培训和教育
5、将来开展技术转让,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服务于科研,包括建立企业孵化器,根据需要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上海巴斯德所致力于成为传染性疾病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上海巴斯德所的研究重点首先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疾病,如艾滋病,SARS, 流感、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以及人畜共患病,如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禽流感和日本脑炎。上海巴斯德所在病毒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为其在新生病毒性疾病及其治疗和预防领域成为先进水平的研究中心奠定了基础。在急性呼吸性疾病研究领域,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协调的一个亚太地区国际合作研究联盟已见成效。2006年末,我们启动了肝炎和其他肿瘤病毒的项目,开展新的艾滋病研究项目将成为未来几年工作的重点之一。
2004年1月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法国总理拉法兰的见证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里尔斯基签署了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建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合作意向书。[1]
2004年8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在上海签署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里尔斯基出席了签字仪式。[2]
2004年10月11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举行揭牌仪式,法国总统希拉克、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上海市副市长唐登杰共同为研究所揭牌[3]
经过专家委员会严格选拔,2005年7月,第一批4名科学家被聘任为研究组长,并正式在上海巴斯德所建立实验室。[2]
上海巴斯德所的学科战略规划以创新和竞争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主要研究方向是:
1、人类重大病毒性传染病的基础生物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病毒:HIV、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节肢动物携带病毒;
2、新生病毒性传染病的病毒鉴定:病毒侵入、复制和形态发生机制;
3、RNA病毒聚合酶的分子特征及调控;
4、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病毒致病分子机制及致瘤机理。
1、病毒感染的天然和过继性免疫的应答和调节机理;
2、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的信号机制,尤其是细胞内MAP激酶通路和TLR信号通路;
3、免疫调节及新型免疫治疗方法。
1、针对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病毒,基于重组技术的惰性分子或活载体诱导的长效免疫应答开发新型疫苗;
2、建立合适的相关动物模型开展病理学和疫苗前期临床研究。
1、发展微生物高效表达系统与重组技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蛋白;
2、研究结构病毒蛋白和功能病毒蛋白之间的关系;
3、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传统中药筛选抗病毒分子。
上海巴斯德所已建成或将建立新型诊断技术、疫苗和药物研究平台:
1、“人类病毒组学”平台,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细胞培养技术、多重、实时PCR,生物芯片,对导致严重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进行快速鉴别的测序技术;
2、基于慢病毒假病毒颗粒的生物技术平台,开展病毒细胞相互作用、侵入和形态特征、病毒的稳定性,以及高通量抗病毒药物筛选或中和抗体滴定试验等基础研究;
3、建立一个高等级无菌动物实验中心,用于人源细胞重构免疫缺陷小鼠的使用及维护,为临床前期实验提供实验依据。[4]
在中国,病毒性肝炎、肺病、脑炎和艾滋病是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疾病。上海巴斯德所 致力于诊断、疫苗和抗病毒等研究工作,为公共卫生机构制定全球战略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做出贡献。[5]巴斯德曾经说过:没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只有二者互利而形成的一种研究。上海巴斯德所积极面对病毒发现的挑战,向合作者开放病毒组学研究平台,包括用于新生病毒鉴别和特征描述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图象解析、血清诊断、抗病毒分子筛选和中和抗体分析:
1、上海巴斯德所的研究人员与高校、医院和公共卫生中心建立了合作研究项目,共同努力为公共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由于流行病通常是由野生宿主所引起的,因此上海巴斯德所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对鸟类和蝙蝠中的人畜共同传染的病毒(禽流感、日本脑炎和狂犬病病毒)进行监控。我们的禽流感快速诊断技术已经可以在现场应用。将来一旦有禽流感爆发,这项技术可以投入使用。
2、为中国南方不明来源儿童脑炎研究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3、通过提供培训和技术转让,深入开展与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间的合作项目,加强医学能力建设;
4、上海巴斯德所每年举办环境因素对新生传染性疾病的影响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研讨预防和控制流行病的对策;
5、研究致病性病毒需要严格的生物安全程序,上海巴斯德所非常重视对研究人员和学生的生物安全培训包括在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操作培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
感谢法国卫生部、法国外交部和一些基金会及机构的支持,上海巴斯德所已参与到传染性疾病检测与控制的国际合作中[6]
>位于亚太地区的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了一个地区协作组织。协调 “基于研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应对机制合作项目” ( RESPARI: Research-driven response to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www.hku.hk/respari)。各研究所在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与流行病、诊断、疫苗和抗病毒研究领域中共享技术、试剂、生物制品。该项目形成了国际科学界一个独特的相互促进与合作的联盟,接受外部国际科学与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和支持。该项目得到了法国卫生部和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7]上海巴斯德所参加了“东南亚地区流行病学监测与调查项目” (Surveillance and Investigation of Epidemic Situations in Southeast Asia-SISEA), 目的是加强地区传染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该项目由法国发展署(http://www.afd.fr/jahia/Jahia/op/edit/lang/en/home)资助。上海巴斯德所与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巴斯德所都参加了该项目,上海巴斯德所致力于研究新的快速病毒诊断与检测技术,提高网络中参照实验室的技术和改善该项目所覆盖国家的流行病预警体系。2007年8月,上海巴斯德所对亚太地区巴斯德网络的成员进行了“关于多重实时PCR在呼吸道病毒诊断中的应用”培训,传授了当前应用于呼吸道病毒诊断的分子技术。[8]
上海巴斯德所和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两个课题组之间建立了横向合作,对日本脑炎和西尼罗黄病毒减毒分子标记进行鉴别。这个研究项目将为研究与开发稳定的基于重组减活病毒的疫苗开辟新的途径。[9]
2006年,上海巴斯德所参加了欧盟关于禽流感的两个研究项目,分别是FLUINNATE(Innate Immunity i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of Mammalian Airways, www.fluinnate-project.eu)(哺乳动物流感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固有免疫研究)和RIVERS(Resistance of Influenza Viruses in Environmental Reservoirs and Systems, www.rivers-project.eu)(环境宿主和系统中流感病毒抗性研究)。这两个项目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在禽流感领域的研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国际先进水平。[10]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