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蛋白
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 APPs)
急性期蛋白是机体在感染、创伤、手术或炎症等应激状态下,由肝脏快速合成并释放入血的一类蛋白质,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组织修复及代谢适应。其浓度变化是临床评估炎症程度和组织损伤的重要指标。
分类与典型蛋白
1. 正急性期蛋白(浓度升高)
蛋白名称 | 功能 | 临床意义 |
---|---|---|
C-反应蛋白(CRP) | 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 | 细菌感染、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 |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 募集免疫细胞至炎症部位,参与HDL代谢 | 类风湿关节炎、病毒感染敏感指标 |
纤维蛋白原 | 促进凝血和伤口愈合 | 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监测 |
铁调素(Hepcidin) | 抑制肠道铁吸收,限制病原体铁利用 | 慢性病贫血(如炎症性贫血) |
2. 负急性期蛋白(浓度降低)
蛋白名称 | 功能 | 临床意义 |
---|---|---|
白蛋白 | 维持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 | 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评估 |
转铁蛋白 | 运输铁离子,抑制自由基生成 | 缺铁性贫血、慢性炎症状态监测 |
调控机制
触发信号:
炎症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通过血液到达肝脏,激活肝细胞信号通路。
转录调控:
IL-6→结合肝细胞膜受体→激活JAK/STAT3通路→启动CRP、SAA基因表达。
TNF-α→激活NF-κB通路→增强纤维蛋白原合成。
合成与释放:
数小时内血浆浓度显著升高(如CRP在6-8小时上升,48小时达峰)。
临床检测与意义
1. 常用检测方法
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CRP、SAA(快速、自动化)。
ELISA:测定特定急性期蛋白(如铁调素)。
肝功能组合:评估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
2. 疾病诊断与监测
感染鉴别:
细菌 vs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时CRP显著升高(>50 mg/L),病毒感染升高较轻。
脓毒症预警:CRP >100 mg/L联合PCT(降钙素原)提示细菌性脓毒症。
自身免疫病:
SAA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持续升高,与关节破坏相关。
心血管风险:
hs-CRP(高敏C反应蛋白)>3 mg/L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
术后监测:
CRP水平反映手术创伤程度及感染并发症(正常术后3-5天达峰后下降)。
与其他炎症标志物的对比
标志物 | 来源 | 升高时间 | 特异性 | 临床应用 |
---|---|---|---|---|
CRP | 肝脏 | 6-8小时 | 细菌感染、组织损伤 | 感染筛查、心血管风险评估 |
ESR(血沉) | 红细胞聚集 | 24-48小时 |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 风湿病、结核病活动性监测 |
PCT(降钙素原) | 全身组织 | 3-6小时 | 细菌性脓毒症 | 重症感染鉴别与抗生素指导 |
IL-6 | 免疫细胞、内皮细胞 | 1-2小时 | 早期炎症反应 | 细胞因子风暴监测(如COVID-19) |
治疗与干预
抗炎治疗指导:
CRP下降提示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有效(如风湿病治疗中CRP正常化)。
营养支持:
低白蛋白血症需补充蛋白质,纠正负氮平衡。
靶向调控:
抗IL-6受体单抗(托珠单抗):抑制急性期蛋白过度产生(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研究前沿
新型标志物开发:
Pentraxin-3(PTX3)反映局部组织炎症,与心血管事件预后相关。
基因多态性影响:
CRP基因变异个体炎症反应差异,影响疾病易感性。
慢性病关联:
长期CRP轻度升高(2-10 mg/L)与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相关。
急性期蛋白是连接炎症与全身反应的核心介质,其动态监测为疾病诊断、治疗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关键窗口。随着精准医学发展,个体化解读其变化将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方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