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传染病   
[0] 评论[0] 编辑

细菌性痢疾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发病原因
(一)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症状表现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一)急性菌痢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一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

2.急性非典型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日。

3.急性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二)慢性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

病状分类
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①普通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怕冷、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一般病程10~14天。②轻型。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粘液,无脓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③重型。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中毒型菌痢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肤呈花斑状,血压降低,少尿、无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脑水肿型(颅压增高,血压升高,嗜睡,反复呕吐、惊厥,面色苍白,继而昏迷,呼吸衰竭)及混合型(是以上两型的综合表现,最为严重)。由于中毒型的肠道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

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 2个月以上者。部分病例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弗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是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

分型如下:①慢性隐伏型。病人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菌痢的表现。②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粘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③慢性型急性发作。病人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诊断依据

(一)急性菌痢

1.近周内有不洁的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

2.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压痛。

3.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4.粪便常规: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巨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分离到痢疾杆菌;粪便免疫检测:痢疾杆菌抗原阳性。

 5.急性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6.慢性菌痢: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两个月以上。

预防方法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腹泻呈1日10多次或更多。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非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婴儿多见。多无全身中毒症状,不发热或低热。腹痛较轻,腹泻呈一日3-5次。粪便成水样或稀糊状,含少量粘液,但无脓血。左下腹可有压痛。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

急性中毒性菌痢起病急、发展快,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小儿患者早期出现烦躁、慌恐和惊厥等。少数患儿可表现抑郁,如嗜睡、精神萎靡、昏迷或半昏迷等,数小时内可发生休克或呼吸衰竭。小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而发病初期肠道症状不明显。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脓血便频繁,循环系统症状明显。

慢性细菌性痢疾可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或迁延未愈,或开始症状较轻而逐渐发展起来,且病情迁延达两个月以上者。

洪涝灾害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坏,特别是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饮食卫生条件恶化及居住条件较差,因此感染志贺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水灾后局部发生细菌性痢疾暴发的可能性很大,要提高警惕和加强防治。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防治措施有:政府行为方面,要搞好食品卫生,保证饮水卫生,作好疫情报告,出现疫情后,立即找出并控制传染源,禁止患者或带菌者从事餐饮业和保育工作,限制大型聚餐活动。

个人卫生方面,喝开水不喝生水,最好使用压水井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吃熟食不吃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最好不要参加大型聚餐活动,如婚丧娶嫁等;得病后要及时就医治疗。
治疗手段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m。
2.病原治疗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1.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
2.控制高热与惊厥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饮食注意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为了预防菌痢传播,除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外,在饮食上还有下列禁忌:

肉类浓汁及动物内脏。因其含有大量的含氮浸出物,如嘌呤碱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具有刺激胃液分泌作用,汁越浓作用越强,加重了消化道负担。而且细菌性痢疾病人肠道有病变,有恶心呕吐等症,消化吸收更差。

粗纤维、胀气食物。如芥菜芹菜韭菜等纤维粗较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炎症不易愈合。而牛奶和糖、豆制品也易引起肠道蠕动增加,导致胀气。


忌辛热刺激食物。韭菜、羊肉、辣椒、鲜辣椒粉和浓、各种咖啡饮料,都是强烈的刺激品,可致血管痉挛收缩,使粘膜充血、水肿、破损,故忌用。

另外,在恢复好转期间的患者,由于肠胃较弱,仍应禁食生冷、坚硬、寒凉、滑腻之物,如凉拌蔬菜、豆类、冷饮、酒类、瓜果等。
护理方法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病人的护理如下:


(1)病人应给予胃肠道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为止。

(2)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3)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瓜果桃梨、雪糕等生冷之物也暂勿食用,以免增加胃肠负担,加重胃肠功能紊乱。恢复期可按具体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及手触摸可疑污染物品后,一定要用肥皂流水将手洗干净。

(5)有失水现象者,可给予口服补液药。如有呕吐等而不能由口摄入时,则可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注射量视失水情况而定,以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6)有酸中毒者,酌情给予碱性液体。

(7)注意腹部保暖,禁行冷水浴,对痉挛性腹痛可给予阿托品及腹部热敷。

痢疾病人应忌用显著抑制肠蠕动的药物,这类药物虽可减轻肠痉挛和缓解腹泻,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肠壁分泌。但实际上,腹泻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且可排除一定数量的致病菌和肠毒素。因此,不宜长期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物,特别对伴高热、毒血症或粘液脓血便患者,应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婴幼儿也不宜使用此类药物。能够作用和抑制肠动力的药物有阿托品、颠茄合剂、杜冷丁、可待因、樟脑酊、复方苯乙哌啶和盐酸氯苯哌啶酰胺等。

患了急性菌痢应当注意什么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夏季发病率增高。这种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因此,夏天随着气温的升高,痢疾杆菌也容易在食物、饮料、水果、蔬菜中繁殖,导致痢疾发生。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食物性传播,吃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了污染的饮料及牛奶就可能发病。水源污染,如水源被痢疾杆菌污染会引起流行。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传染,主要通过手接触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的习性,其带菌率达8—10%,与菌痢传播有密切关系。

急性菌痢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肠道隔离治疗,以防止传染给其它人。

急性期除休息之外,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无渣饮食,忌食刺激性、多油,多渣和粗纤维食物。

急性腹泻或呕吐可引起脱水、缺钾及碱中毒、酸中毒。因此,补充水分及盐十分重要。一般轻症无呕吐者可多饮水并服用口服补液盐,若属中、重度脱水,明显失钠和钾,则需要静脉输液治疗。

抗生素最好经测试后选用敏感的,同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

现在提倡使用思密达等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它能够固定、清除消化道病原体———痢疾杆菌及其毒素,促进受损粘膜上皮的修复和再生,迅速缓解腹泻症状。而且这种保护剂不被吸收入血,不影响肠蠕动。因此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抗生素的孕妇、肝肾功能不全及造血机能障碍的菌痢患者服用。

有痉挛性腹痛者切不可自己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物,以免导致大量毒素和细菌滞留于肠道而加重中毒症状。大多数急性菌痢经过及时治疗,可以迅速康复,不至于转为慢性痢疾。

 切断传播途径

(l)隔离

l)患者的食具、用具要单独使用,要有专用便盆。

2)使用避污纸隔离:教导家用使用避污纸。避免手的传播。由于一时工作的需要,来不及洗手时,可用避污纸防止相互感染。如家属正在干活,病人需用便盆,干净的手可以垫着一张干净的纸去拿便盆,或家属正处理大便等污物,孩子要喝水,也可以垫着一张纸拿水壶。
这些干净的纸便是近污纸,采用这种办法,既省时间又省去来回洗手、消毒手的麻烦,达到避免交叉感染的目的。

避污纸的做法:将清洁的纸裁成方块(一般约 4cm XI0cm左右即可),串在一起,挂在墙上,从前边往后使用。也可将我好的纸深在一起,放在固定的地方,从上往下使用。注意这些纸要保持清洁。

要正确使用避污纸。脏手拿避污纸时,要从中间抓取。注意不要污染了下页的纸。使用时要注意纸的正、反面,即清洁面、污染面,如脏手拿的一面不要污染了取物的净面。湿手不要使用避污纸。、一张纸只能使用一次,用完的避污纸要放在固定的纸篓里或大纸口袋里,待最后一并烧掉。

3)防止水龙头污染(见病毒性肝炎访视管理中隔离部分)。

(2)消毒

1)食具、用具消毒如同甲型肝炎。

2)注意手的消毒;病人和护理病人的家属必须做到饭前用流动水肥皂洗手。病人自己或家属处理完病人的大便后,必须用消毒水(如5%的优氯净等)泡手2分钟,然后用流动水将药液冲洗干净。

3)认真做到粪便消毒:痢疾病人的大便要排在便盆内。粪便要用药物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100ml水十漂白粉20g)或用10%的优氯净或用来苏、石炭酸水消毒。药液要比粪便多1倍,用棍将粪、药搅拌混合均匀,放置2小时后再倒掉。便盆及搅拌棍要用同样的消毒药液浸泡、洗刷。

被病人粪便污染了的卫生纸要烧掉,污染了的布、内裤要用0.3%~0.5%的优氯净浸泡15分钟后再洗涤。

(3)集体单位中的患者处理

1)单位中发现痢疾患者,要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待病人离开后,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如同病毒性肝炎的消毒要求)。

2)凡从事主食、副食、水源工作及托幼保教的工作人员,发病后要离开单位隔离治疗,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次阴性,由区卫生防疫站开据“痊愈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以上人员确诊为慢性痢疾及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不接触直接入口的食品、餐具或婴幼儿工作。经治疗症状消失,由区卫生防疫站做粪便培养连续3次(每次间隔一周)均为阴性,开具“痊愈证明”方可恢复原工作。

 细菌性痢疾的家庭护理

(l)急性期患者要卧床休息,大便次数频繁的,应用便盆、布兜或垫纸,以保存体力。

(2)饮食:以流食为主,开始一二天最好只喝水,淡糖水、浓茶水、果子水、米汤、蛋花汤等,吃牛奶有腹胀者,不进牛奶。
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稀饭、面条等,切忌过早给予刺激性、多渣、多纤维的食物。不要吃生冷食品,可鼓励病人多吃点生大蒜。

(3)保护肛门:由于大便次数增多,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肛门受多次排便的刺激,皮肤容易淹坏溃破,因此每次便后,用软卫生纸轻轻按擦后用温水清洗,涂上凡士林油膏或抗生素类油膏。

(4)按时服药:要坚持按照医嘱服药 7~ l0天,不要刚停止腹泻就停止服药,这样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很容易转为慢性痢疾。

(5)慢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1)饮食上注意少吃生冷,病情较重者应采用少油、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豆浆、蛋汤、瘦肉末、菜泥等,设法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2)不要过于劳累,腹部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因降低身体抵抗力会使病情加重。要进行力所能及的各种体育锻练,以增强体质,如散步、体操、气功、打太极拳等。

3)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为提高疗效,也可采取保留灌肠的方法给药,每天治疗一次,一般在使后或以上区前进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组织胞浆菌病    下一篇 结核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