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学家   
[99] 评论[0] 编辑

贝时璋

简介

贝时璋自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性、性转变、生殖细胞的重建、染色体结构、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激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贝时璋院士是大陆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的一个贫苦家庭。

1921年秋,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学预科。同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动物学系学习。

1928年3月获德国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29年回国报效祖国。20年代起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性、性转变、生殖细胞的重建、染色体结构、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激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930年,贝时璋院士创建浙江大学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兼任理学院院长,在浙江大学20年,成为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

从1930年至1949年,这20年一直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建立了生物系,培养了许多生物学家,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包括细胞重建现象的发现和研究。

1949年起,参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学科各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并于1950年出任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1954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学部委员遴选工作。

1955年被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并任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学教学部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贝时璋院士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三至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生物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70年代以后,继续从事细胞重建的研究,创建细胞的重建学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并主编《细胞重建》论文集。《细胞重建》科教片获第五届优秀科教片《金鸡奖》 ,获第23届国际科技进步奖,获意大利巴马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荣誉金质奖。

1978年德国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博士学位(“金博士”),1988年又一次被授予博士学位。

2009年10月29日,贝时璋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7。

评价

贝时璋院士是一位以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为毕生追求的战略科学家。

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国家各项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高瞻远瞩,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制定了“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开拓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指导了我国核爆炸动物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和我国第一批生物火箭的动物飞行实验等重大研究项目,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贝时璋院士是中国实验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从在德国留学时起,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常数、细胞再生、细胞分裂与细胞重建等,都取得显著成就。贝时璋院士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细胞重建的研究工作,首次发现细胞的繁殖增生除了细胞分裂之外还广泛存在着细胞重建过程,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

鉴于贝时璋院士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取得卓越成就,他的母校德国图宾根大学又于1978、1988、2003和2008年4次授予他荣誉博士证书,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殊荣;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成长经历

同辈学者中早期的“海归”

贝时璋是浙江省镇海县憩桥镇人,祖辈靠打鱼为生,父亲是德商洋行的一位职员。贝时璋八岁进学堂读书,12岁时随父亲外出求学,先后在汉口的德华学校和上海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读书。1921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福莱堡慕尼黑和土滨根大学。贝时璋在土滨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指导下研究线虫的生活史、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1929年秋回国。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在浙江大学他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培养了众多学生,推进了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

贝时璋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被邀任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被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工作。1950年从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4年,贝时璋为参加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工作,将实验室迁往北京。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1983年任名誉所长。

中国生物学早期教育家

贝时璋在德国获得了坚实的生物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知识,积累了研究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贝时璋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讲授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他能记得成百上千个骨头、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称,使学生们惊叹不已。他不仅对当时前沿的实验生物学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坚实的传统生物学的基础,因此他的教学精辟、透彻、融会贯通。他给研究生开设实验形态学等课目,引起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也给他们从事科研工作以启蒙教育。 他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辛勤耕耘20年。培养出朱壬葆江希明姚鑫陈士怡王祖农陈启鎏朱润徐学峥等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

他1958年起兼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1978年至1982年兼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培养了众多的教授和研究员。

中国实验生物学的先行者

上世纪30年代初,实验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前沿。贝时璋初到浙江大学筹建生物系时,就明确建议该系以发展实验生物

学为主,为此他培养了众多实验生物学学生。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就是以物理化学的观点用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来研究和探索。从1930年开始到1945年贝时璋在浙大从激素、染色体、细胞学等多种角度开展实验生物学的研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浙江大学科学报告》、《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科学记录》、《科学》以及德国、美国和英国的有关期刊上。 他在国内倡导实验生物学,大力支持罗宗洛教授主编的外文版《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以作国际交流,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给这个刊物发表。贝时璋不愧是我国实验生物学的先行者。

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贝时璋一向关注国际科技动态,重视发展交叉学科。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率先招收2位化学专业人员和他一起搞研究工作。1963年10月,贝时璋在上海实验动物学专业学术讨论会上介绍“分子生物学”这个新领域,并且认为“实验动物学要是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道路奋勇前进,那么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对整个生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可能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可见贝时璋在科学上的预见性。

贝时璋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身又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在筹建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时,提出要物理学和数学的人员共同参与研究。1958年中国科学院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他所领导的北京实验生物所的基础上改建成生物物理研究所。在贝时璋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室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室。1959年底又成立了一个直属所的理论研究组,除他自己参加外,还组织了三名专业分别为生物物理的研究人员,着重研究生物控制论信息论量子生物学。这些室组的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

1964年贝时璋首先提出学科相互渗透的意义,说明了生物和物理两学科结合的前景,并提出生物物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研究生命的基本性质,并阐述了较重要的生命基本性质是:生物的聚集态、生物的自复制和生物的能量转化。1980年他在《对我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几点希望》的报告上,提出了6个问题:生物系统中力的作用、生物所利用的基本粒子、生物的一些物理性质、生物膜与液晶、生物水和生物的自组织,并透彻地阐明了研究的意义。1988年贝时璋在报告中再次谈到生命的本质、生命世界的自组织和生物物理与生物工程学。贝时璋期望我国生物物理学研究最终会在解开“生命的本质”之谜上结出硕果。

中国放射生物学的开拓者

1958年成立生物物理所后,第一个建立的就是放射生物学研究室,贝时璋作为所长,特别关心这个领域的工作。该研究室除了有放射性原初反应、放射形态、生理、生化效应、小剂量长期累积效应、剂量测定、生物防护和食物保鲜等一系列研究外,还成立了一个放射生态学研究组(该组以后独立成为一个研究室)。为了测量全国的放射性本底,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共设有18个测量站,监测本底的涨落情况,了解邻国试验核武器的实况。建立测定方法,获得基本数据,建立起一支放射生态学队伍,这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保基本建设。生物物理所在猴子身上进行的长期小剂量照射的生物效应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生物物理所的放射性本底调查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小剂量长期辐射效应实验研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3年,贝时璋在报告中特别提到生命的本质“有些在通常环境下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影响了许多生物规律难以探索和阐明,没有特殊环境作比较,对生命的认识,就不能很深刻。因此,为了更好地揭露生命的奥秘,彻底地了解生物的规律,放射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贝时璋对放射生物学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建立了功勋。

细胞重建学说的创始人

早在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采集到的丰年虫中发现了中间性。这是首次被报道。贝时璋不仅根据染色体和第二性征将这些中间性个体分为5种类型,并研究了它们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变化,观察到细胞的解体和细胞的重新形成。这成为建立细胞重建学说的创始性成果。 1938~1946年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地进行细胞重建现象的重建和研究。1970年他顶着各种质疑和重压又在生物物理所成立细胞重建研究组,重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研究组20余人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对细胞重建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贝时璋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即建立细胞重建学说。把细胞分裂和细胞重建结合起来研究,把模拟和诱导自组装结合起来研究,对改变细胞的结构和性质,对改造细胞的性状、选优汰劣、控制定向生产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和他的研究小组以不同种类的生物为试验材料,把细胞分裂和细胞重建结合起来研究,把模拟和诱导自组装结合起来研究,对改变细胞的结构和性质,对改造细胞的性状、选优汰劣、控制定向生产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细胞重建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贝时璋和他的研究组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验证,努力钻研细胞重建理论,受到了国内外生物学家的重视。贝时璋自豪地说“我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不久以后简单的生命将在实验室合成。那时,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了。”

身兼数职的优秀科技管理者

接待美国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L. C. Pauling教授接待美国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L. C. Pauling教授

贝时璋对科研事业执著追求,在80年的科研及教学生涯中,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学术兼职很多,曾担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长期担任《中国科学》编委、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委会主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贝时璋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尊敬。1956年他参加制订了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73年他受胡耀邦等科学院领导的委托,参加撰写“科学技术基本建设”的建议,1977年参加制定国家8年科学规划。

他曾多次以科学家或科学组织者身份出访苏联英国瑞典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尤其1972年在中美关系僵持20余年后,他率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作为友好使者访问了美国。

贝时璋热心科普工作。1983年拍摄了“细胞重建”的科普电影,获第五届中国电影最佳科教片金鸡奖,获得第23界国际科技进步奖和意大利巴马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荣誉金质奖。 贝时璋曾任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至第六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

四张珍贵的博士学位证书

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历史上,关于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有一个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贝时璋院士。
 
1928年,贝时璋获得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50年之后的1978年,图宾根大学再次授予他博士学位;60年之后的1988年以及75年之后的2003年,图宾根大学又两次授予他博士学位。这样,就有了一段关于贝时璋4张博士学位证书的故事。贝时璋是唯一获得图宾根大学如此殊荣者,图宾根大学更以有贝时璋这样的校友而倍感荣幸。这举世无双的4张珍贵博士证书彰显着贝时璋的科学人生,也饱含着德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第一张证书
 
1928年,贝时璋和他的德国同学魏尤完成了博士论文,学校通知他们二人于3月1日下午两点到位于威廉街的校本部进行论文答辩。下午4点钟,他们顺利通过了答辩。当他们走出大门口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许多同学,有动物学系的,也有经常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的外系同学,欢呼着向他和魏尤跑来,将他们抬起来,一次次向上抛起,祝贺他们获得博士学位,同学们还簇拥着一直把他们送回系里。这一天,贝时璋拿到了图宾根大学授予的第一张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证书。
 
第二张证书
 
1978年是贝时璋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鉴于像他这样在博士研究生毕业50年后还在进行学术工作且取得卓著成果的,在图宾根大学的毕业生中仅他一人。同年3月间,趁巴登-符腾堡州(Baden - Württenberg )州长斯佩特先生访华之际,图宾根大学委托其代为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金博士”学位。在德国驻中国大使馆专门举行了授予仪式和宴会。斯佩特州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读了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学院院长给贝时璋的贺信。

第三张证书
 
1988年,贝时璋的图宾根大学老同学还有多位健在,他们建议学校再次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因为贝时

璋在毕业60年后还在做研究工作,而且工作进展很快,这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先例的。是年3月,贝时璋便接到了图宾根大学校长寄来的第三张博士学位证书。
 
第四张证书
 
2003年,正值贝时璋获得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75周年。这一年的10月10日,是他100岁生日。而这一年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9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了“贝时璋先生百岁寿辰暨建所45周年庆祝大会”。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科伊内(H.Keune)先生代表德国政府到会祝贺,回顾了贝时璋早年留学德国求学的经历,授予他“唯一学术公民”称号,并代表图宾根大学授予他“钻石博士”学位。贝时璋的长女贝濂代表他接受了第四张博士学位证书。正是在那次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国家天文台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遗憾的是,现在贝时璋却只有3张博士证书了,1928年的那张在抗日战争时期逃难中丢失。1937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杭州。当时,贝时璋在浙江大学任教,为应付时局变化,贝时璋一家分成两部分:他的夫人程亦明带着四个孩子和保姆及装有比较重要的东西的几只箱子,由他送到朋友蔡堡老先生的老家余杭高桥头去避难;而他和父亲则住在杭州。随后局势越来越紧张,10月初浙江大学决定迁校。于是贝时璋又到高桥头将家人及较轻的箱子接回杭州,而较重的箱子则留在了高桥头。岂料放有他1928年的博士学位证书和夫人程亦明 金陵女子大学学士证书的箱子,在沦陷时竟全部丢失。
 
值得宽慰的是,贝时璋还珍藏着3张记录着德国人民友谊和母校厚爱的博士证书。更何况,这种友谊是牢记在他的心底、永远也丢失不了的。贝时璋在德国留学期间,与德国同学相处十分融洽,大家都亲切地叫他“Pai bub”(贝娃娃)。那期间,他曾先后与几位德国同学租住在德国人家里,为了省钱还一起住过汽车房。时间过去了80年,说起他的德国同学,他会随手写出一连串德文名字。几十年来,一些德国同学以及他们的家人与贝时璋一直有着书信往来,德国同学的子女们还曾到北京看望过他。

随着苏步青院士、陈省身院士先后作古,1903年出生的贝时璋院士成为目前大陆惟一健在的、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百岁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体健康,而且仍在继续工作。

尽管已是期颐老人,贝时璋的思路仍很清晰,也比较健谈,尤其与人谈起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间都不停顿。有时,家人害怕老人话说多了会累,想让他停下来喝口水,他都不理会。小儿子贝德常风趣地说:“爸爸话说得刹不住车。”

由于有点儿耳背,耳朵听不到小的声音,老人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他说话时总是放大嗓门———一口浓重的吴侬软语,让人听着觉得特别亲切。他现在常说,“我这样的年岁,脑功能好,记忆力和思维活动都好,只是信息输入功能(听觉和视觉)差一些,这种健康状况已经是很好了。”

贝时璋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是不去医院的,平常几乎从来不打针吃药。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老人的长寿观看似简单,可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却值得人们深思。

2004年,在贝时璋家里工作了几十年的保姆李妈已到古稀之年。8月间,贝时璋特意请来李妈的儿子接李妈回安徽老家养老。贝时璋深情地对李妈说:“你在我家几十年,我们相处很好,就和一家人一样。你对我们帮助很大,我很是感谢。你要回家了,我们应该表示一点心意,给你拿上3万块钱,作你的养老钱。再拿上2000元作为你们母子两个的路费。你儿子专程来接你回家养老,是他的孝心,是你的福气,希望你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场面,让李妈母子和在场的人流下了眼泪。

踏进贝时璋的家,觉得从房子、家具布置到他的用品等都不合他的身份,显得过于俭朴。贝时璋说:“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贝时璋拥有一个人人称羡的家,夫人程亦明更是为这个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长期以来,程亦明是贝时璋精神上的强大后盾,为他营造了一个大后方,同时,也是他亲密的伙伴和同行。1995年8月,91岁的程亦明与世长辞。从1996年起,贝时璋便不再去实验室了,在家里工作,算是开始了老年生活。

离世

2009年10月29日上午9点30分,贝时璋,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我国大陆唯一健在的1948年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107岁。

2009年10月10日,贝老刚刚度过了自己106岁生日。国务院有关领导专门委托工作人员向贝时璋先生送来了君子兰、寿桃和生日蛋糕,祝愿贝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并表示有机会一定亲自登门看望。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还看望了贝老,并祝他生日快乐。 

10月28日上午,贝时璋先生还召集了6位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如何在已有的创新课题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热情地鼓励大家要以为国争光为己任。王谷岩是六人之一,他回忆说,2009年诺贝尔奖公布后,老人的心情就一直很不平静,他对我国科学创新问题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贝老想起北京大学教授林克椿198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了螺旋状脂质体,1982年《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成果。贝老觉得这个方向值得努力下去,特别邀请林教授过来,鼓励大家更进一步做下去。”王谷岩说,那天贝老精神很好,也很激动,和大家聊了有一个来小时,告诉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我们要为国家争气!”这就是贝老留给中国科技界最后的遗言。“爸爸走得很安详,是在睡梦中离开我们的。”贝濂说,“他睡得很安详,和平时睡觉的姿势一样,被子也盖得好好的,没有因为不舒服掀被子。早上8点多的时候,两个弟弟过去看他的时候,还睡得很好。”贝德是贝老的小儿子,他的头发也几乎全白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的眼圈红了,声音哽咽,几度难以说话:“今天早上过去看的时候还好好的,谁知9点多再过去看的时候就没了。”

附件列表


99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林恩·马古利斯    下一篇 克雷格·文特尔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