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悦
周欣悦来自重庆,1998年本科毕业于北航科技英语系,其后分别获美国亚利桑拉大学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作为第一作者即将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的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引起了学术界之外的关注。他的分论点‘损失金钱会令人们感到生理性疼痛’研究受到学术界之外的热情关注,与当下的金融危机大背景有紧密联系。
周欣悦在损失金钱会令人们感到生理性疼痛前已经了解到:使用功能核磁共振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受到他人排斥时,以及损失金钱时,人的大脑反应与肢体伤痛时大脑的反应是相似的。钱、爱(社会关系)和痛的关系如何?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是吸引周欣悦研究的最初动力。
金融海啸令不少品尝了金钱丧失的痛苦,这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更显的重要。除了因为钱、爱(社会关系)和痛原本就是人类永恒关注的热点之外,当下的全球经济形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金钱能够减缓疼痛,但是社会支持抵御痛苦的能力比金钱更有效且更持久,即便是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有重要的“止痛”功能。
周欣悦的研究内容包括:金钱对社会排斥所致压力的缓解和金钱对生理疼痛的缓解。研究目的是了解人们在感受到社会排斥或生理疼痛时,是否会增加对金钱的追求。人们在数钱或触摸钱时,是否会减轻社会排斥或生理伤害带来的疼痛。在失去金钱时,这两种疼痛是否会加剧。他的实验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实验将心理上的压力与生理上的疼痛一起研究。此前的研究已发现,社会排斥和生理疼痛在大脑中的反应都是“疼痛”。也就是说,骂你一句或打你一下,在你大脑中的反应一样,都来自大脑的同一个区域。
周欣悦通过6个实验证明了金钱对于生理性疼痛与社会性疼痛(即社会排斥)的抵御作用。这6项实验全部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的实验室里完成,实验参加者均为大学生,共有548名学生参加了实验。
重点实验分为“金钱概念启动”和“疼痛感测试”两部分,金钱概念的启动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其中的两种:“数钱法”和“造句法”。
“数钱法”。启动活动是在测试前假意告诉被测试者,接下来要进行一项手指灵活度的测试。之后随机分配其中一半的被测试者数80张百元人民币,另一半则数80张纸。在数钱(纸)结束之后,紧接着进行下面的疼痛感测试。
“造句法”。实验者在测试前假意告诉被测试者,接下来要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行考察,请他们将打乱顺序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其中一组被测者的句子中包含了“金钱”类词语,另外一组的句子中则无。在排序完成之后,接下来进行疼痛感测试。
疼痛感的测试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引发生理疼痛,另一种是引发社会性疼痛。生理痛感的测试可以通过把手伸到温水和热水中的方式,结果显示,数过钱的一组被测试者的感觉到的疼痛程度更低。
社会排斥试验可以通过玩一种电脑游戏来进行:被测试者和电脑中的两个虚拟角色进行三“人”间的抛接球游戏,持球的“人”可以传给另外的任意一方,被测试者在把球抛给虚拟角色之后,球开始在两个虚拟角色之间传递,再也不会抛给被测者,被测者需要汇报他们的感受。结果显示,数钱的一组被测试者,或者是造句中带“钱”字的一组,相对于另一组被测试者来说更加不会因为遭受排斥而感觉受伤。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金钱的效用并不持久。周欣悦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有两类社会资源可以帮助人们抵御痛苦,一是金钱,二是社会支持,但社会支持是更首要的疼痛缓解机制,疼痛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关爱是与生俱来的反应。这样的反应是具有进化优势的。希望社会上片面逐利的人更少一些,相互关爱的人更多一些。
实验证明,金钱概念的启动能够减缓人们感受到的疼痛,包括社会痛苦(社会排斥)和生理性疼痛(高温痛感)。人对金钱的适应性很强,金钱对人体的效果也不会持久。就如同刚进入一个有香气的屋子时,人们都会觉得很香;但时间稍微一长,嗅觉就适应了这种味道,再也闻不出香味来了。
经济学上也有一个“边际递减定律”,当你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金钱,就会需要更多的钱。因为没有钱的时候,1块钱就能让人很快乐,而如果已经有了很多钱,可能1000块也没有这种作用。
实验推论
根据这种理论,实验推论出同样数量的钱对穷人的缓解效果可能更大。周欣悦在研究中也发现,信用卡或一些代币就没有这种效果,这很有意思。
针对周欣悦的“这项研究是否鼓励人们拜金”的质疑,她并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相反,金钱的效应虽然被证明可以减缓疼痛感,但是金钱的效应十分短暂,而且有各种副作用。她的建议是,寻求社会关爱比起寻求金钱来说,减缓疼痛的效用更加持久。相比作用力短暂的金钱,社会关爱才是“痛苦的首要缓冲器”。金钱抵御疼痛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它是作为社会关爱的替代品存在的。
这个理论说明,能帮我们抵御疼痛的方式有两种:社会关系和金钱。但金钱是更次要的抵御手段,是人们寻求社会关系失败后转而寻求的手段。我们发现社会关系不好的人更易追求金钱。我们希望大家寻求社会支持,建立有意义的社会关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朱智贤 下一篇 Freud Sigm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