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学   
[0] 评论[0] 编辑

乙醚

乙醚 乙醚分子结构模型

乙醚(ethylether)一种。古老的合成有机化合物之一。分子式C2H5OC2H5。无色易燃液体,极易挥发,气味特殊。凝固点-116.2℃,沸点34.5℃,相对密度0.7138(20/4℃)。能与乙醇丙 酮、氯仿等混溶,水在乙醚中的溶解度为乙醚体积的1/50,乙醚在12℃ 水中的溶解度为水体积的1/10。与10倍体积的氧混合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或电火花即可发生剧烈爆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长时间与氧接触和光照,可生成过氧化乙醚,后者为难挥发的粘稠液体,加热可爆炸,为避免生成过氧化物,常在乙醚中加入抗氧剂,如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性稳定,其蒸气在450℃以下不发生变化,550℃时开始分解。100℃以下,与酸、碱不起作用。与三氟化硼作用形成乙醚化的三氟化硼,在烃基化、酰化、聚合、失水、缩合等反应中用作催化剂。可直接氯化(冷却下)生成一氯、多氯和全氯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乙醚。

英文名称:Ethyl ether;Diethyl ether。

别名:二乙(基)醚。

CAS No.:60-29-7。

分子式:C4H10O;(CH3CH2)2O。

分子量:74.12。

危险标记:7(低闪点易燃液体)。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理化性质

乙醚乙醚与—些物质混合接触时的危险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熔点(℃):-116.2。

沸点(℃):34.5。

相对密度(水=1):0.7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56。

蒸气压(kPa):58.92(20℃)。

闪点:-45℃。

燃烧热(kJ/mol):2748.4。

辛醇-水分配系数(KOW):0.89。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氧、氯、过氯酸。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空气。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空气中久置后能生成有爆炸性的过氧化物。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实验室制法

1.将乙醇与浓硫酸化合物加热到140℃时可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产物乙醚.浓硫酸在这里作脱水剂催化剂.

2.方程式:2 CH3-CH2-OH  —--(浓H2SO4/140℃)---→ CH3-CH2-O-CH2-CH3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工业制法

工业上可在氧化铝催化下 ,于300℃由乙醇失水制得。是重要的溶剂,可溶解多种有机物,常用作天然产物的萃取剂或反应介质。有些物质能溶于含乙醇或水的乙醚中。有些无机物在乙醚中也有一定的溶解度。例如小量的硫或磷,但氯化铁氯化金在乙醚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是首次试用成功的外科麻醉剂。

用途

做蜡、脂肪、油、香料、生物碱、橡胶等的溶剂,麻醉剂

应急处置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管理信息

操作的管理: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适量,应留有5%的空容积。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的管理:通常商品加有稳定剂。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6℃。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运输的管理:采用铁路运输,每年 4~9月使用小开口钢桶包装时,限按冷藏运输。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废弃的管理: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中和稀释后,用水冲入废水系统。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1215 mg/kg(大鼠经口)。LC50:221190 mg/m3,2 h(大鼠吸入)。人吸入最小中毒浓度(刺激):200 ppm;人经口最小致死剂量:420 mg/kg。乙醚对人的麻醉浓度为109.8~196.95 g/m3(3.6%~6.5 %)。212.1~303 g/m3(7%~10%)可引起呼吸抑制;当超过303 g/m3时,对人有生命危险。连续吸入6.06 g/m3(2000 ppm)可引起一些人头晕;吸入9.09~21.21 g/m3浓度的乙醚,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代谢:乙醚经呼吸道吸入,在肺泡很快被吸收,由血液迅速进入脑和脂肪组织中。吸入的乙醚,有87%未经变化从呼气中排出,1%~2%从尿中排出。一部分乙醚在肝脏经微粒体酶转化为乙醛、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后经呼吸和尿排出。停止接触后,乙醚在血液中的含量很快下降,而在脂肪组织中仍保持相当高的浓度。

中毒机理: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全身麻醉。一般认为,乙醚引起的意识障碍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有关,而肌张力减弱则是抑制脊髓所致。乙醚还可抑制中枢突触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

乙醚经呼吸道吸收,在肺泡内很快被吸收,由血液迅速进入脑和脂肪组织中。脑组织中乙醚含量较高,是因为脑内血流量大,含脂类丰富及乙醚能透过血脑屏障之故。

刺激性:家兔经眼:40 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500 mg,轻度刺激。

应急医疗

诊断要点:

(1)长时间吸入较低浓度乙醚时,有头痛、眩晕、疲倦、嗜睡等症状。

(2)急性吸入早期出现兴奋症状,多语、易激动、头痛、意识障碍、嗜睡,脉率减少,体温下降,血压下降,呼吸与循环中枢受抑制。很快进入麻醉昏迷状况。停止吸入后很快逆转。

(3)皮肤接触后干燥或皲裂。

处理原则:

(1)在使用乙醚时,如有较好的通风条件,一般不致引起中毒。

(2)在生产现场大量接触而致中毒时,应迅速脱离接触,对症处理。

预防措施:

在使用乙醚时,如有较好的通风条件,一般不致引起中毒。若有大量乙醚蒸发逸出时,应注意防毒、防火和防爆。

医学应用
乙醚药用乙醚
【药理】

1.优点

①镇痛作用强,又可促使骨骼肌松弛;

②3—4倍于常用量时,对循环功能的抑制才达到危险的地步,故较安全;

③直接的麻醉死亡率低。

2.缺点

①易燃烧爆炸,当空气中含量为 1.83—48.0%,氧气中 2.1—82.5%,即有此可能;乙醚的蒸气密度较空气大 2—6倍,常下降在手术室地面,容易着火;

②气味不佳,刺激性强,能促使口鼻腔和气管支气管粘膜、粘液腺分泌增多,气道难以保证通畅,吸入全麻诱导中,屏气、呛咳、喉或支气管痉挛时常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多;

③化学性质不稳定,暴露于空气中,遇光或受热即变质,生成过氧化物或乙醛,刺激性更强;纯度要求高,微量的杂质即增加全麻诱导和维持的困难,事后并发症更多;

④全麻的作用起效慢,诱导期不仅太长,且可有兴奋阶段,临床上需另用全麻诱导药;

⑤苏醒期间胃肠道紊乱常见,恶心呕吐发生率可高达 50%以上;

⑥乙醚麻醉时,胆汁分泌减少,肝糖元耗竭,血糖升高,这些改变对正常人可无重要意义,但对糖尿病患者或肝脏病变者则未必然。

【适应症】

由于乙醚的优点少而缺点严重,又能引起燃烧爆炸,使用的范围逐年减少,世界上各大医院早已不用。

健康情况佳的病人理论上均适用。

【用法用量】

多种形式的吸入全麻装置如开放、半开放、半关闭或全关闭等,乙醚均适用。与碱石灰接触不变质。成人诱导期间吸气内乙醚蒸气浓度,可逐渐按需增至 10—15%,维持期间以 4一6%为最常用。小儿诱导用 4一6%不等,年龄愈小浓度应愈低,维持用 2—4%。吸入全麻过程中,应依据病人情况和手术要求,随时调整吸气内乙醚浓度,并设法避免体内有较多的乙醚蓄积于脂肪和肌肉。

【禁用慎用】

遇有急性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水电解质失调、代谢性酸血症、糖尿病、颅内压已偏高、肝肾功能欠佳、黄疸明显等患者,均禁用。

糖尿病,肝功能严重损害,呼吸道感染或梗阻及消化道梗阻病人忌用。

【给药说明】

(1)乙醚为挥发性液体,装入内壁镀铜的金属罐或有色玻璃瓶中,密封;不得有漏气。

(2)一般每瓶(或罐)为 60或 120ml,不要超过 200ml。用剩的经 12—24小时即报废。

(3)贮存超过二年的,应重新检验,符合规定才能使用。

【不良反应】

喉痉挛、暂时性血清转氨酶升高、抽搐、急性胰腺炎。用乙醚麻醉会对免疫反应有损害。1例用乙醚全麻后出现接触性皮炎和全身性过敏反应。

监测方法

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1)气体检测管法。

(2)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2.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类  别 来  源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空气 徐伯洪,闫慧芳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重铬酸钾法 空气 杭士平主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

国家标准

1.中国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最高容许浓度(MAC)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
300 mg/m3 500 mg/m3

2.环境标准

中国(TJ 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00 mg/m3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3 mg/L

参考资料
http://chem.wcoat.com/chem_group/view/id-396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乙醇酸    下一篇 乙醛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