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切酶
incision enzyme
一种能催化多核苷酸的链断裂的酶,只对脱氧核糖核酸内一定碱基序列中某一定位置发生作用,把这位置的链切开。通过内切酶可以把某一个遗传基因切下来,若再连在别的细胞的遗传基因上,便可使这细胞具有新的遗传特性。内切酶的发现和采用,使基因工程成为可能。
1. 内切酶概述
内切酶(Endonuclease)是一类能够在DNA或RNA分子内部特定位点切割磷酸二酯键的酶。与外切酶(Exonuclease)不同,内切酶的切割作用不需要从核酸分子的末端开始,而是在内部特定的序列上进行。这些特定位点通常是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使得内切酶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广泛应用于DNA的修饰和分析。
2. 内切酶的分类
根据切割核酸的不同,内切酶可以分为几类:
2.1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能够识别并切割特定的短DNA序列,广泛用于基因工程和分子克隆。
2.2 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 RNase):专门作用于RNA分子,切割RNA链内部的磷酸二酯键。
2.3 去嘌呤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AP 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脱嘌呤或脱嘧啶位点的DNA,参与DNA修复过程。
3. 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
限制性内切酶在分子生物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3.1 基因克隆:通过切割载体和目的基因的DNA,形成具有互补末端的片段,便于连接和克隆。
3.2 基因组作图: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生成不同长度的片段,通过电泳分离和分析,绘制基因组图谱。
3.3 分子诊断:一些疾病相关的突变位点可以通过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和切割,从而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4. 内切酶的作用机制
内切酶通过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然后在该序列的特定位置切割DNA或RNA链。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4.1 识别和结合:内切酶首先识别并结合到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上。
4.2 切割:内切酶在识别位点处的磷酸二酯键处进行切割,生成带有磷酸末端的片段。
4.3 释放:切割完成后,内切酶从核酸分子上释放,准备执行下一个切割任务。
5. 参考文献
(1) Pingoud, A., Wilson, G. G., & Wende, W. (2014). Type II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mor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2(12), 7489-7527.
(2) Roberts, R. J., Vincze, T., Posfai, J., & Macelis, D. (2015). REBASE—a database for DNA restriction and modification: enzymes, genes and genom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3(D1), D298-D299.
(3) Goyal, A., & Bevilacqua, P. C. (2016). RNA endonucleases: multifunctional enzymes in RNA biology.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44(5), 1409-1418.
(4) Wilson, G. G. (1991). Organization of restriction-modification system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10), 2539-2566.
(5) Kim, J. S., & DeLisa, M. P. (2008).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as a new source of sequence-specific biotinylati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6(17), e11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