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心理学   
[82] 评论[0] 编辑

动物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除动物心理学之外,研究动物行为的还有比较心理学和习性学,比较心理学着重于从进化的观点对不同种动物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动物心理学则着重于通过动物行为对心理过程进行分析。习性学则侧重在正常自然环境中对动物的习惯和行为及其适应生存的功能进行观察。

概述

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一方面受到过R.笛卡尔机械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过极端拟人论的影响。动物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被看作是向极端拟人论作斗争的历史。20世纪初期E.L.桑代克的动物问题箱实验对指明强化方式和学习研究有着很大影响。J.B.华生在动物行为研究的启示下发展出以刺激-反应为基础的行为主义。这些都推动着动物心理学走上实验的道路。自从20世纪初W.S.斯莫尔第一次用迷津来研究大白鼠的学习问题以来,几十年间用迷津来研究智力、学习行为和定向行为已成为极其普遍的实验,并且越来越把某些适合于在实验室中培养和实验的动物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就日益强调大鼠的学习,并建立一些理论来解释所涉及的问题。这在30年代和40年代,随着C.赫尔、E.托尔曼和B.F.斯金纳等人的学习理论的建立而达到顶峰。在此期间,迷津在美国几乎成为所有研究动物心理学的一个标准的仪器。50年代出现了斯金纳箱,它是问题箱的一种变式,但它在原则上和迷津一样,也用于大鼠的智力和学习行为的研究。在这种趋势下,只有少数科学家,如R.M.耶基斯、F.A.比奇、N.R.F.梅尔和T.C.施奈尔拉等人在动物心理学的研究中还保持着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而K.S.拉什利则从动物行为研究中发展了对行为的脑机制的研究。走上了生理心理学的道路。

研究

动物心理学动物
作为心理学最核心的部分是需要与满足。任何一个生命都面临着这样的境遇,它们在以不同的方式演译这样的轮回,每一个生命不仅是它自己,还是别的生命的敌人,同样还是别的生命的食物,在表面和谐的生物多样性中掩盖着吃与被吃的残酷,但不管怎样,每一种生命依然顽强地存在,它们想到的是生存,是发展,同时对突然而来的变故和威胁,除了抵抗之外就是接受。

生态角度来看,生物链的存在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肉食性动物吃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似乎是最强大的,但它们却被细菌给消灭了,这些动物还有植物的尸体经过细菌的分解作用连同细菌本身而又变成植物的营养,又简拼地被植物所吃,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这中间贯穿的就是联系与合作,就是需要与满足。阿德勒说过,人不能离开其它的生命而存在,作为生物来讲,一个生物同样不能离开其它的生物而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同样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既有合作,又有冲突,在冲突和合作中前行

从一个单独的生物种群来看,就有了我们的动物心理学,严格来说应该是动物行为学。动物心理学的核心是什么?依然是需要与满足。需要什么?需要食与性,这是它们永恒的驱力,在这种驱力的作用下有了动物的生存竞争,但这种竞争又具体体现在这个种群的结构上,这种结构是怎样的?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是一种靠实力角逐而形成的等级序位,也叫啄斗序列。这是要靠动物与动物之间经过生与死的角斗才形成的,如果一个动物打败了种群内所有的动物,那么它就是老一,如果一个动物打败了除老一之外的所有个体,那么它就是老二,依次类推,从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在食物与性的分配上,等级高的具有优先权,等级最低的生存非常艰难,它没有吃的,只能吃别的吃剩下的,它没有住的,只能长年休息在低洼肮脏的地方,而且还经常受到来自种群内其它个体的攻击,这样的个体常常是多种疾病的载体,在它们这里,营养不良、寄生虫胃肠炎,生殖障碍等经常发生,所以它们是优先淘汰的个体,不被其它动物吃掉也会被自然所淘汰。

然而在一个种群里的等级序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伴随着气候异常、个体的疾病或短暂地离开群体或生殖等而在不断的变化,当一个个体生病、分娩时,它在群体内的等到级序位就会降低,它就会受到来自低序位的个体的攻击,攻击部位常常在它们的生殖部位如阴道乳房等,事实上动物表现屈服的姿势也是充分暴露出自己的生殖器。这个时候它们就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表现在体征上就是心跳、呼吸加快,有时候体温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还有一个表现就是食欲降低,用心理学的观点也许就是焦虑吧,但胃肠检查几乎没有什么异常,我们曾经在一个牛场里对那些产后食欲不振的奶牛利用行为学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就是增加攻击性,抗应激,没有使用增加消化、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对它们的食欲不振却收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一个种群里序位的竞争是赤裸裸的,没有关系只有实力的展现,完全遵守马斯洛所说的丛林规则。可是当这个种群整体的发展受到抑制时,动物的这种攻击性就指向自己的同类,甚至自己。例如,在对小鸡的饲养过程中,要防止密度过大,要注意通风等,否则小鸡与小鸡之间就会自相残杀,具体表现为啄肛、啄羽等,严重的,有的小鸡最后只剩下头部和脊椎,其它部位全部被其它的小鸡吃完了;还有那些成年鸡,如果鸡只的密度过大,除啄肛啄羽外、它们还吃自己下的蛋,如果照看不好,就会有不少的鸡只死于同伴的相啄,就会损失不少的鸡蛋。对一个牛群,密度过大,也会引起类似的结果,表现为不少高产性能的牛只乳房和外阴受到来自其它牛的攻击及至损伤,这就提醒那些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

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种群里,动物们在它们的采食需要得到满足时,会做什么呢?它们更多的是休息,当然它们也有焦虑的时候,这些焦虑可表现为个别动物对其它的动物的搔扰,把其它的动物从休息中赶起来,这一般是那些等级序位比较高的动物;也可表现为自身的一些行为,如奶牛的卷舌行为,那些无聊的牛只,它们会站在空地上把头高高仰起,把舌头长长地伸出来在空中打各样的结和旋儿,还有的奶牛会自个卧在一个角落里,津津有味地吃自己的咪咪……当然,动物也会玩,如宠物之间的玩耍和嬉戏;动物之间也有合作,如在牛群中,不同的个体之间会相互舔对方身上的皮毛,相互做体表护理,使彼此的身体都干干净净……在性方面,圈养动物是极端焦虑的,由于现代的畜牧业各种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常常是同性的动物在一起,有的一生都没有见过异性的同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是如何释放自己的性张力呢?雄性动物会把其生殖器伸出来在肚皮上擦,直到射精为止,有时也会自己和自己口交,当然在种公畜场里,由于人工的大量采精,它们常常处于一种透支状态,这种的行为较少;雌性动物种群中,当某个个体发情时,这时就会有种群中等级序位较高的个体舔其阴唇或趴跨在其身上做类似于性交的动作……看来,在动物中也有同性恋行为。长期缺乏异性的感官刺激,动物的性能力都在逐渐下降,如奶牛场牛的发情迹象在逐渐退化,常常是隐性发情,同时它们的生殖能力也在退化,最典型的就是不孕症的牛只在增多,每年都会有不少因不孕症遭淘汰的奶牛,由此给畜牧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关于动物的心理学还有很多,总体来说,就是生存、发展、死亡以及贯穿始终的攻击和防御,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方式,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鼻祖

动物心理学心理学家
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桑代克作为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是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著述颇多。他于1895年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以《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该校教育学院工作40年,先后任教员(1899)、副教授(1901)、教授(1903),于1940年退休。1942年又回哈佛大学任詹姆斯讲座,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直到1949年去世。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正因为如此,一些史学家将他划归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更象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却认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鉴于桑代克的研究成果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我们暂且将他纳入行为主义学派。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研究的结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即走迷宫),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他在实验中发现,最初,小鸡小猫小狗都是在死路里转来转去,偶尔会找到出口,逃出迷宫,而这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但重复多次以后,小鸡小猫小狗在死路中转的次数都会减少,花费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训练到一定次数以后,一把它们放入迷宫,它们甚至会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逃脱了。桑代克认为,小鸡小猫小狗都不是通过推理和观察而学会逃出迷宫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的尝试,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用桑代克的话说,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桑代克进一步提出了他的“联系法”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大学习定律:

1.效果律。

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

2.练习律。

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练习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清楚要采取什么行动,逃脱的速度越快;练习越少,练习就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口。

虽然桑代克的“联系法”理论后来被行为主义者吸收并成为他们的主要理论原则,但桑代克本人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热情却并不高。也许是因为他的研究兴趣太过广泛,而其中有很多是关于精神和意识方面的,这是行为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而桑代克本人也并不欣赏行为主义者那种将精神和意识一棍子打死的作法,因而对行为主义的观点异议颇多,所以就只能算是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了。

通过大量的人和动物的实验,桑代克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2.练习律:强调联结的应用

3.效果律: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淘汰

“效果律”后来被持这种学习观的理论家发展成为“强化”学说,其中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对桑代克的“试误说”进一步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动物的智慧

动物心理学
一方面是高等动物的智慧(mentality)表现,尤其是高度发展的家畜的智慧表现,另一方面是我们在前一讲中描述过的某些无脊椎动物的简单的或复杂的联想(associations),例如具有十分明显的本能的蜘蛛、蚂蚁和其他昆虫,也就是说,在高等动物的智慧表现和某些无脊椎动物的联想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看来,家畜与人类的不断接触使得家畜在心理方面贴近人类,人类对家畜的观念内容(contentofideas)、联想方向和它们的整个感情生活(affectivelife)起着决定性影响。狗往往和主人同悲同喜;狗能理解主人脸上显现的愤怒、喜悦或沮丧。受过训练的长卷毛狗能够在主人显得高兴时也流露出愉悦的神情,能够在得到主人信任的情况下接受某些任务,例如携带一只篮子或一根手杖等,并表现出自豪感。所有这些指向情感(feeling)的巨大差异和对他人情感的巨大适应性是十分真实的。不过,长卷毛狗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属于理智感——逻辑的、美学的等等——的范围。因此,从动物与人类如此相似的行为中得出的唯一推论是,动物被赋予一种十分积极的联想机制(associationalmechanism)。毫无疑问,我们的更加高度发展的家畜行为证明了这种联想活动。一俟你拿起帽子和手杖,你的狗便知道你准备外出了,从而表现出一种喜悦的迹象和其他一些明确的姿态,以表示它愿意跟你一起出去。

一所房子里的仆人已经习惯于在严寒的日子里将早餐桌上的剩余面包屑用来喂鸟。一只猫钻了这个空子,由于客人(即鸟)聚集而来,它得以不时地美餐一顿,把飞来的鸟吃掉一二只。于是,喂鸟的活动难以继续下去。然而,那只猫却自己动起手来,它在草坪上撒上面包屑,其明显的意图是去引诱鸟儿来上钩。罗马尼斯还用另一则故事作了补充,在该故事中,面包屑撒在花园的小径上,而则埋伏在一边等待雀儿的到来,以便把它抓住。在这个例子中,猫往往离开花园小径,躲藏在附近的灌木丛里,等待着鸟儿的到来。可是,雀儿们表现得比猫还要警觉:它们在墙头上等待着,直到它们的敌人感到厌倦并离去以后才飞到地上来觅食。罗马尼斯认为,两只猫具有同样的推理方式。在第二个例子中,那只猫的推论是:“面包屑能引诱鸟儿,因此在撒好面包屑以后,我将等待鸟的到来”;在第一个例子中,那只猫则进了一个阶段:“我将撒下面包屑以吸引鸟儿。”毫无疑问,这两种情况是相似的,而且更为简单的是,它始终是引导动物行为的普通联想问题。但是,两只猫中的任何一只并没有作出作者的推断,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一俟撒面包屑和吸引鸟儿之间的联想得以形成,那么期望感(thefeelingofexpectation)就足以使猫躺下来等待猎物的到来,正像它在其他情形里经常做的那样。这种联想就像雀儿形成的联想那样,甚至在它对意志的作用中。除非猫被引导去从事一种特殊的活动,而雀儿却忍住不去从事这种活动。我们必须承认,当猫自己动手撒面包屑时,情况便有所不同。根据我们了解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点,这则故事如此靠不住,以至于我们从观察者角度讲可以将它归诸于自欺行为(self-deception),或者是对作出错误解释的某种偶发事件的猜测。由于高等动物的模仿冲动(indtativeimpulse)得到高度发展,因此关于猴子的同样故事听起来更具可能性。

动物心理学心理测试
在猫的例子中,除了捕捉猎物的食肉天性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这种本能。但是,即使假定这种观察正确的话,其活动也可用联想过程来解释。撒面包屑和吸引鸟儿的稳定联结(与逮住鸟儿的冲动结合在一起),已经使得猫为它自己提供了一个联想系列。可是,如果我们排除这种自发活动与特定的食肉天性联系起来的要素,那么我们便可看到,在这些引用的例子中间,联想范围并不如上述我的狗的回忆和再认的范围大。动物的行为可由记忆观念(memorialideas)来决定,同样也可由相应的感官印象(sense-impressions)来决定,这是可以十分容易地加以说明的。指令词激发了记忆观念,足以唤起像实际呈现手杖那样引起的行为;而观念和物体之间的对照感(thefeeingofcontras),以及行为的失去目标感(thefeelingofpurposelessness),引起了与的习惯服从相冲突的不愉快情绪。

方法论的规则

动物心理学心理学图
当前的动物心理学不会为了提供任何一种小心翼翼的答案而使自身烦恼,事实上,它也根本没有提供一般的答案。然而,正如我们见到的那样,在任何一种特定的情形里,动物心理学从整个心理过程中选择出智力机能(intellectualfunctions),并根据这些智力机能来解释动物的心理生活。它蕴涵的原则与自然科学公认的准则相反(自然科学公认的准则在于:我们应当始终求助于最简单的可能解释)。它试从人类主观经验的最复杂的心理过程中获得客观观察的一切事实。只要存在二择一的地方——依据逻辑反映进行解释和依据简单联想进行解释——它就一律选择前者。

事实是,逻辑反映到处存在,一种可能的解释便可用做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是正确的解释。但是,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由果溯因这种特殊的推论是不能容许的。首先,心理活动如此复杂和多样,以至于每种客观的活动都可能有几种解释。而且,它需要对所有次级的环境予以十分仔细的考虑,以确定一个特定结果的实际的心理条件。其次,正因为每样东西均可以主观地归属于逻辑反映,因此逻辑反映本身可以转化成任何事物的客观条件。所以,把一种意识的事实解释为逻辑的心理学家,当这种逻辑反映如此被提供时的心理学家,他的行为原则上像一名自然科学的学者,将某些自然物体的特性归于有用的,这些有用的特性恰巧为我们自己所拥有,或者为其他有机体所拥有。但是,由于逻辑反映本身是心理过程,从而可能与其他过程一起作为某种心理结果的可能原因而取得自身的地位,一旦发生错误,其危险性便更大,而且关于它的证明也更困难。当我们试图对现象(从它们的客观结果中推论出来的现象)作出心理学解释时,就有理由去强调这样一种必要性,即经常询问那些在一种解释和另一种解释进行比较时具有决定性价值特征

相关词条

少年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条件反射学说
青年心理学 遗传与行为 功能系统理论

参考资料

[1] 冀鲁信息网 http://www.n318.com/zonghe/lunwen/zhexuelunwen/xllj/200605/281446.html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http://www.pep.com.cn/xgjy/xlyj/xskj/jcxl/200406/t20040611_87200.htm

[3] 39健康网 http://www.39.net/mentalworld/xldt/xlsj/88538.html

附件列表


82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动物交往    下一篇 动物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