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骨症
石骨症又称大理石骨、原发性脆性骨硬化、硬化性增生性骨病和粉笔样骨。是一种少见的骨发育障碍性疾病。最早由Albers-Schonberg(1904年)发现,又叫Albers-schonberg病。本病之特征为钙化的软骨持久存在,引起广泛的骨质硬化,重者事关大局髓腔封闭,造成严重贫血。本病常为家族性,绝大多数病例为隐性遗传。 石骨症最先由德国放射学家Albers-Schonberg于1904年报道1例,当时他命名为“大理石骨病”。1926年Karshnor将之定名为石骨症,它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骨结构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颅骨为好发部位之一具有骨密度增加、骨质畸形并累及颅底等特征。
石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骨吸收异常有关,致使钙盐过量沉积于骨内外观呈大理石或象牙样,脆性增加。本病有家族史,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子女中。有人认为属遗传性疾病。本病分轻重二型,轻型为显性遗传,重型为隐性遗传。
发病机制:
Caffey认为石骨症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在软骨内骨质形成时,钙化的软骨性基质吸收不良并保持下来,结果使骨髓腔缩小,甚至闭塞,形成硬化和脆性的骨质,骨皮质也增厚致密,松质的骨小梁也增多增厚使骨皮质与骨松质无明显分界。显微镜下见破骨细胞异常失去不规则边缘说明不活跃。在颅骨中主要累及颅底严重者颅盖也可被广泛累及。
1.轻型 又称良性型,多见于青少年及成年人,预后较好。患者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脑神经受压症状或无明显症状,到成年后常因X线检查才被发现可有血酸性磷酸酶升高。
2.重型 又称恶性型常见于婴幼儿病人发病早,进展快,多有血源关系,且神经系统与血液系统常受累。表现为贫血出血、肝脾增大,这是因为全身性骨髓腔缩小或闭塞引起造血障碍所致。神经系统表现为脑水肿、视力下降或失明、眼球震颤、巨头症、斜视、面神经麻痹、耳聋、脑积水颅内出血、精神迟钝、癫痫及三叉神经受损视神经萎缩等。关于视力障碍及视神经萎缩,常解释为视神经管狭窄导致视神经受压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原发性视神经脱髓鞘,继发于视网膜静脉受压发生视盘水肿及视神经萎缩或原发性颅内压增高与脑积水等原因。
由于骨质硬而脆,常有身体其他部位发生骨折,严重者可呈多发性骨折或形成骨髓炎颅底增生可使颅底诸孔变小而压迫血管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如影响静脉回流则可引起颅内高压和脑积水而出现头痛等。鼻旁窦腔变小或闭塞,常导致鼻窦炎。此外尚有出牙延迟或不全,牙根感染等。同时,由于骨髓腔变小或消失影响造血功能,而致贫血、肝脾淋巴结均肿大。
重症石骨症容易诊断轻型者有时诊断困难确诊有赖于放射学检查及家族史。对于有视神经萎缩者清晰的视神经管断层摄片或采用冠状加矢状CT扫描则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及程度石骨症的诊断依据为:
1.常在幼年发病,发育迟缓,因颅骨硬化而出现脑积水和慢性压迫性症状,如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视神经萎缩等,颅骨硬而脆,易发生骨折骨折常呈横形骨折后难以愈合,术中用刀切颅骨犹如削粉笔状。
2.病人可因造血障碍出现贫血、肝脾及淋巴结增大,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
3.身体其他部位的骨质的干骺端也存在相同的病变。
4.X线颅骨平片 显示颅骨异常致密及增厚,内外板及板障合为一体,难以分辨。颅骨高度钙化密度显著增高,颅窝变浅,垂体窝变小,额窦缩小,鞍背增生等。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须与氟骨症相鉴别,因为氟骨症累及头颅时也可表现为颅板增厚,密度增高特别是颅底可出现明显硬化。但是氟骨症为慢性氟中毒所致,病人有氟化物长期接触史或长期饮水含氟量超过允许量及用氟化物治疗骨髓瘤、骨质疏松症的病史。氟骨症不如石骨症那样均匀致密同时氟骨症病变以躯干为主而向四肢递次减弱骨纹增粗呈网眼样改变,晚期可见韧带钙化和骨间膜钙化而不具备石骨症的上述特征。氟骨症尿化验氟化物高达8mg/L以上。轻型石骨症需与骨髓纤维化相区别,因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偶尔要与硬化型前列腺癌骨转移相鉴别。
本病多有严重进行性贫血,发育障碍,营养不良,常有表情呆滞、智力低下;头颅可呈方颅、角型,前囟饱满,易出现骨折或畸形愈合,可有鸡胸、脊柱侧弯、胸廓畸形;可因颅底骨增厚而压迫脑神经,表现出面瘫、视神经麻痹、失明等。患儿常有肝脾、淋巴结增大等明显髓外造血征象,外周血三系明显下降,有时可见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骨质坚硬,骨髓穿刺不易成功,骨髓像类似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
石骨症为全身性骨骼受累的疾病,颅骨的X线表现为硬化,尤以颅底为显著,特别是蝶骨体及大、小翼均明显改变。蝶鞍大小正常或缩小,床突、鞍底皆硬化。颞骨及枕骨也可硬化,使板障封闭,失去三层的分野。顶骨额骨及颜面骨可不受侵犯或仅有轻微变化。视神经孔变窄且边缘模糊乳突小房及鼻旁窦变小或发育不全石骨症在长管状骨及脊椎有特征性的X线改变。脊椎椎体表现为上下缘特别致密,其间密度低者为正常骨质,组成三层带状影。长管状骨表现为“骨内骨”,骨质致密髓腔变窄或消失于干骺部显示多条互为平行或呈波状致密线纹,干骺部可呈杵状变形,尤其胫骨上端内侧可表现为边缘不整呈粗锯齿改变,髂骨翼典型改变为平行髂嵴的多层的同心弧状硬化带此外,肋骨和锁骨均可呈均匀硬化。有时还可见到骨折,于掌、蹠、指及趾骨常有界限分明的骨岛出现。
(1)基本X线表现:广泛均匀,骨密度增高硬化,骨小梁变粗、模糊,皮质增厚,髓腔狭窄,甚至消失。本院曾有3例石骨症病人,因发生骨折,欲行带锁髓内针固定,因髓腔消失,骨质硬化,改用钢板或动力髁钢板固定,骨密度增高有明显的均匀对称性,以四肢、肋骨和骨盆较明显。
(2)骨中骨:主要见于掌指、跖趾关节及肋骨等,骨中骨表现为边界比较明显的致密骨岛。
(3)夹心椎又名夹心蛋糕征,其形成是由于椎体上下软骨板富含血管,在钙吸收不足的情况,该部类骨质沉积过多。类骨质对破骨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椎体中部缺乏这种类骨质,故而被破骨细胞侵蚀,形成椎上下高密度而中间低密度,形如三明治样。
(4)髂骨翼年轮样改变。射线可透过带是较正常骨区域,而致密带存在大量不起作用的破骨细胞。
(5)颅骨穹窿颅底均增厚硬化,以颅底骨质增生最明显。
石骨症无特效疗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采取减少钙摄入无明显效果。Ballet等于1977年曾采用骨髓移植治疗儿童重型石骨症,疗效满意。对于有面神经麻痹者,可行面神经减压术。有视神经萎缩或视力下降者有人提出采取视神经减压术来挽救视力。但也有人对此手术治疗效果提出质疑。有人报道采用视神经减压术治疗6例石骨症患者挽救其视力。采用右侧眶上入路行双侧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位于视神经管上方的硬脑膜,用高速气钻截除增厚且变脆的骨质将视神经上方及两侧的骨质咬除。骨质的截除要广泛,充分地减压,保持视神经鞘完好无损。一切操作均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结果5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1例改善,无并发症。
对良性型,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输血、加强护理、防止外伤性骨折,给予低钙并磷酸纤维素食物,可延缓骨硬化过程。对恶性型有报道用激素、骨髓移植治疗取得一些疗效。有效的治疗途径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治疗费用高得惊人。
一岁以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患者将会出现面瘫、贫血、发育迟缓致使盲、聋,无法抬头、站立、走路或讲话,如果未获得适当治疗,基本上无法活过童年。
石骨症预后良好,出现面神经、视神经障碍者等并发症时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青年男女在婚前应该了解双方的家族病史,实行优生优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