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医学名词   
[155] 评论[0] 编辑

高原心脏病

高原心脏病高原心脏病
高原心脏病是高原病的一种临床类型,是由急慢性或慢性缺氧直接或间接累及心脏引起的一种独特类型的心脏病。通常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病,临床多呈慢性经过,个别急速进入高原者也可突然发病。高原心脏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昏、疲乏等症状,有时咳嗽,少数咳血,声音嘶哑,最终发生右心衰竭,有学者亦报告患者时有头痛、头胀、兴奋、失眠或嗜睡、昏睡等症状。

疾病概述

高原心脏病肺动脉压

高原心脏病(高心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以慢性低压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为基本特征,并有右心室肥厚或右心功能不全。它是慢性高原病的另一种类型,可分为小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1955年吴氏等报道中国首例小儿高原心脏病,1966年吴氏报道了成人高原心脏病。在国际上,有些学者把它称之为“高原肺动脉高压症高原肺高血压”,被认为是人体对高原低氧的一种病理生理学的反应,不承认它是一种独立疾病;另有些人将其归为慢性肺心病的一个变异型。因此,对本病的命名和定义国际上尚未取得一致。

本病易发生在3500m以上高原,多为慢性经过,个别初进高原者特别是儿童可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国际称亚急性高原病(subacute mountian sickness)。急性或亚急性患病者,以显著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心室扩大和充血性右心衰竭为特征,而慢性患病者以右心室后负荷过重所致的右室肥厚为主的多脏器损害。

发病机制

高原心脏病高原心脏病海拔高度与发病几率
高原心脏病主要由慢性缺氧引起的右心功能受损。左心室是否亦受累,或受累程度如何尚不清楚。低压低氧是发生高原心脏病的根本,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小动脉壁的增厚或重建(remodeling)是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或基本特征。

1、肺动脉高压

经临床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慢性高原病特别是高原心脏病的肺动脉压有异常升高。长期持久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后负荷逐渐加重,并发生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当病程继续发展,心脏储备力进一步减退;同时缺氧可损伤心肌细胞,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关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机制,虽进行了许多研究,确切的机制尚未清楚。

(1)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肺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控制和调节具有独特的作用。肺血管内皮细胞是分泌和合成血管活性物质的重要场所,可合成并释放具有舒缩血管作用的两类物质,从而对血管张力有重要调控作用。在舒张血管方面最重要的是前列腺素(prosta glandin PG)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亦称内皮舒张因子(en dothelium relaxing factor,EDRF);而在收缩血管方面有内皮素(endo thelin,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PG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各类组织和体液中,其组织中含量最高。使用PGIS转基因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其他血管性疾病得到良好的效果。

ET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人体有3种ET即ET-1、ET-2和ET-3。其中ET-1是公认的最强肺血管收缩剂,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研究表明无论急性或慢性缺氧均可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ET,从而使肺血管强烈收缩。血浆ET-1浓度的增高与组织缺氧程度有关。高原居民特别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人ANP的含量显著升高,ANP可扩张血管,减少静脉回流,阻止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在慢性缺氧下,ET-1可促使肺小动脉平滑肌增殖肥厚,从而进一步增高肺动脉压。另外高原肺水肿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含量比高原正常人高3~4倍,说明急慢性缺氧可促使肺血管内皮细胞合成ACE,并加速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及降解舒血管物质而使肺血管收缩。

(2)细胞膜离子通道作用:已知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离子跨膜电位,对肺血管舒缩起重要作用。体内血氧分压的高低可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离子的变化对肺血管各有不同的作用如细胞内K+浓度增加可舒张血管;而Ca2+浓度的增加能收缩血管细胞外K+和Ca2+在平滑肌细胞膜上有竞争性抑制作用;低氧可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的K+内流,细胞膜静息电位去极化及Ca2+流加速,致使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增加,从而促使肺血管平滑肌收缩,肺动脉压增高。抑制Ca2+内流的钙拮抗剂(异搏定)可有效地治疗肺动脉高压说明Ca2+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2、肺血管结构重建

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证实,长期严重缺氧使肺血管出现形态学的改变,其主要表现为肺小动脉中层肥厚及无平滑肌的细小动脉(直径<100μm)肌性化。低氧性血管收缩是导致肺小动脉肌化的初始机制;肌层增厚可进一步促进肺小动脉的阻力增加收缩力增强使肺动脉压力更为增高。在高原心脏病尸检中,肺小动脉壁明显增厚,尤其是中层平滑肌增加,血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之百分比增大另外,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呈圆形向管腔突出,或与管壁呈垂直排列。肺血管的重建,亦常发生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心肺疾病等,但形态学的改变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单纯缺氧所致的高原心脏病,如肺血管壁的增厚主要以内膜增殖和外膜纤维化为主,慢性肺泡性缺氧所致的肺血管重建主要表现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或游走。

(1)VEGF可由肺泡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它有两个特异性受体,即Flk-1和Flt-1存在于内皮细胞中。VEGF的活性需依赖于HlF-1,慢性缺氧使HlF-l的合成增加,进而促使VEGF的基因转录加速,VEGF的合成并释放。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肺心病病人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VEGF-Flt出现阳性,而且血管壁越厚免疫反应就越强。Tuder和Christon分别发现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中VEGF-Flk受体mRNA明显增高,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的VEGF-Flt-1呈强阳性,提示VEGF可参与缺氧性肺血管重建过程。

(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TGF有3种类型:TGF-β1、TGF-β2和TGF-β3;TGF-β1为分子量25KD的二聚体。它存在于血小板、肺脏等多种组织中;对肺血管平滑肌、血管内膜及肺间质等有较强的增殖及纤维化作用。移居高原大白鼠肺小动脉和细支气管周围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对抗TGF-β1抗体呈强阳性,而在高原鼠兔未发现此种反应。另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病人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对TGF-β1也出现阳性。TGF-β1可能由多种细胞分泌,如肥大细胞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等,它的活性需要依赖其他细胞因子的存在。

(3)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cell tryptase):早期的研究证实吸入低氧气体的大鼠肺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密度增加,并出现脱颗粒,被认为肥大细胞释放某些介质如组胺等,使肺血管收缩。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发现肥大细胞除了释放舒缩血管介质外,还合成和释放很多生长因子,其中Tryptase和chymase(胃促胰酶)是大家熟悉的肥大细胞分泌的多肽生长因子。Tryptase于1981年首次从人体肺组织肥大细胞中提纯的丙氨酸蛋白酶,分子量为110~140KD,是一种大分子复合物。哮喘病人和吸烟者的肺泡灌洗液中Tryptase的含量极高。Heath等发现在玻利维亚世居高原人肺组织中特别是管壁增厚的小动脉周围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堆积,并提出肥大细胞对血管重建的作用似乎比缩血管的作用更重要。

高原心脏病尸检病理报道极少。其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右心房、右心室扩张肥厚,右心室重量占全心67%(正常为30%),肺小动脉中层增厚,部分病人血管内膜纤维化、中小肺动脉广泛阻塞性血栓形成肝脏充血肿胀。光镜下可见心肌特别是右室乳头肌和右心室壁有严重肌纤维变性、坏死、钙盐沉积及瘢痕形成。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溶解、破坏、线粒体肿胀、空化。有的可见致密颗粒,内质网扩张和糖原颗粒减少等。肺血管的改变表现在肺小动脉中层肥厚及无平滑肌的细小动脉(直径<100μm)肌性化。血管壁增厚除了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内膜和外层纤维组织亦出现增生;有的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致使血管腔变窄甚至阻塞。

临床表现

高原心脏病压力与血液的关系
平原地区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慢性病,移居高原后逐渐或突然出现心慌气促、胸闷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

高原心脏病的症状特点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昏、疲乏等症状,有时咳嗽,少数咳血,声音嘶哑,最终发生右心衰竭,有学者亦报告患者时有头痛、头胀、兴奋、失眠或嗜睡、昏睡等症状。

急性高原心脏病多为儿童,急速进入高原后短期(多在2周内)发病,有明显的咳嗽气促、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夜啼不眠、拒奶等表现,常伴呼吸道感染。感染控制后症状无改善者更应注意本病之发生。幼儿患者往往病情重,发展快,应警惕进展为急性心力衰竭,影响预后。

疾病诊断

高原心脏病海拔高度与动脉压
1、慢性高原心脏病的诊断依据:

(1)在平原地区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慢性病,移居高原后逐渐或突然出现心慌气促、胸闷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同时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
①心界明显扩大(增大20%以上),心前区有Ⅱ级以上收缩期心杂音,且杂音有变化性大的特征者。
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显示有以右室肥厚为主的心室肥厚及(或)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等表现。
③X线及超声心动图有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征象。
④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2)除外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类型的后天性心脏病等。

(3)返回平原后未经治疗逐渐好转。

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混合型

指慢性高原心脏病同时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或)高原高血压。有三种类型:①心红型:指高原心脏病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②心高型:指高原心脏病合并高原高血压。③心红高型:指高原心脏病同时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

3.心电图检查诊断价值较大的发现有:重度电轴右偏、SⅠSⅡSⅢ征、右室肥厚或双侧心室肥厚、肺型P波、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

4.X线检查可见右室增大或双侧心室增大以右室为主、肺动脉段隆突及肺动脉高压的征像。部分病例可见肺门舞蹈。

5.超声心动图主要为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受累的改变。如右室扩张、肥厚、右室流出道增宽、右室功能损害以及室间隔增厚等。

治疗方案

高原心脏病高原心脏病
1、一般治疗
①轻者宜减轻体力活动,重者需休息或卧床。
②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必要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2、氧气疗法
一般以鼻导管或鼻塞给氧,低流量(2L/min)间断使用,心力衰竭者可持续给氧并提高吸入氧浓度。有条件对有适应证者用高压氧舱治疗。

3、降低肺动脉压
除吸氧外,常用的药物有:
氨茶碱0.25加入25%葡萄糖液40ml中缓慢静注;病情轻者可口服。
酚妥拉明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滴,1/d,2周为1疗程,适用于急性心衰。
前列腺素E 1100~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滴,1/d,15d为1疗程。
硝苯地平可用于降肺动脉压,但也降低体循环血压,10mg3/d。

4、心力衰竭的治疗
①本病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性高,易发生中毒。可选用毒毛花甙KO.125~0.25mg,或毛花甙丙(西地兰)0.2~0.4mg,用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静注,1/d,或根据病情调整。
利尿:宜选缓慢或中速法,如双氢克尿塞25mg,1~3/d,或呋塞米(速尿)20mg,1~2/d,并注意补钾。
③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可用转换酶抑制剂(ACEl)如卡托普利12.5~25mg,2~3/d;依那普利5~10mg,1/d;培垛普利4mg,1/d等。以及长效硝酸甘油制剂如硝酸异山梨醇(消心痛)5~10mg,3/d,或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20mg,2/d。

5.积极控制感染,可根据菌种及感染部位选择抗生素

6.对合并高原高血压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心衰患者,应首先降血压和降低红细胞浓度治疗。

7.能量代谢药物可根据病情选用1,6-二磷酸果糖(FDP)、三磷酸腺苷(ATP)、辅酶Q10(30~60mg/d)及细胞色素C等。

8.顽固性心衰或重症心衰合并肺水肿,可用糖皮质激素。

9.病程长、在高原地区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心力衰竭者,宜转往低处治疗。

预防措施

高原心脏病高原心脏病
1、早期轻症患者,注意适当休息,防寒保暖,避免烟酒,低盐饮食,配用一些镇静剂,血压多可下降。高原上要吃好三餐饭,有一条经验;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2、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应用高压锅做饭,使员工吃上热饭,熟饭。注意改善主、副食品种花样,善用调味品,使菜肴味美气香,刺激食欲。

3、进入高原的人,应进行防寒防冻教育,配备防寒用品,如棉衣、皮帽、棉鞋及手套等。在高原行军或旅行,应勤洗脚,勤换内衣,烤鞋垫,处理脚汗,手脚涂油脂,减少与金属及冰雪的直接接触。注意行军中的休息活动,如摩擦手脚,就地踏步,避免长时站立。

相关词条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 急性坏死性肠炎 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十二指肠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附件列表


155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    下一篇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