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社会人格 正文 社会病态人格的一种。社会病态人格包括反社会人格、非社会人格、病态人格。如异常的性行为、酒癖和毒癖。共同的症状是不能遵守社会一般行为规范。 反社会人格表现为个体向往欢乐(享乐主义的),对他人漠不关心,为利己的目的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妨碍公众的行为,不负责任而从不感到内疚或焦虑。这种个体的行为具有冲动性、缺乏羞耻感和罪恶感。犯错误后毫无悔恨之心,也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常把一切责任归咎于他人,对自己总是千方百计找出理由加以开脱。在20世纪初,有[阅读全文:]
摘要: 反映 正文 物质固有的特性,即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时,以自身的变化再现他物某些特点。通常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和特性模写、复制和再现。这是物质一般反映特性的最高级、最复杂的表现形式。“反映”这一概念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认识客体的关系的范畴。 反映在不同的物质系统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具有低级和高级、简单和复杂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并在同一反映类型中,往往又区分为不同的具体反映形式。 无机界的反映是最初级的反映类型。它是无[阅读全文:]
摘要: 反应时 正文 从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亦即S-R的时间间隔。反应时包括如下时相:刺激使感受器发生兴奋,神经冲动从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所需的时间,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有机体作出回答反应的时间。因此,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 反应时依赖于许多因素,如刺激的种类、强度及个体的因素(练习程度、适应水平、定势、动机和情绪)等。实验证明,一般成人经过反复练习,对光刺激的反应时为180毫秒,对声刺激为140毫秒,对触觉刺激为140毫秒;选择性的反应时要比简单的反应[阅读全文:]
摘要: 反应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Reactivepsychosis)是在强烈应激事件作用下急剧出现的精神障碍,症状多反映应激事件容,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预后较好的一驵精神病中国12地区抽样调查的时点病率为0.1%。,终身预患者率为0.49%。,农村高于城市,女性较为多见,青壮年患者居多。战时发病率较平时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日军中反应性精神病患者约占战时精神疾病患者的10%-25%,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本病患者占同期精神疾病患者总数的26.7%。 概述 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引起的精神异常。[阅读全文:]
摘要: 反应学(Reactionology),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发展初期的一个流派。奠基人是K.N.科尔尼格夫。1922 反应学相关书籍年,科尔尼洛夫发表了《论人的反应学说》一文,后来正式命名为“反应学”。他主张新的心理学应该实现主观心理学和客观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反射学等)的综合。 简介 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由κ.Н.科尔尼洛夫所创立。反应学试图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确认心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并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三大法则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前提。它既反对[阅读全文:]
摘要: 反应正文 源自生理学的概念,指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组织、器官的原有状态的改变或活动。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反应”作为自己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行为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把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反应”公式,把心理学的任务归结为由刺激探讨反应或由反应探讨刺激,目的是确定刺激条件以达到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行为论者认为心理学与生理学一样研究简单或较复杂的反应,但行为主义心理学偏重研究较复杂的反应,或称之为动作或行为,但仍属于反应的性质。按行为论的观点,反应是相对地直接跟随刺激而发生的。 人的心理可[阅读全文:]
摘要: 术语定义 反射光振波与入射光振幅的比值,其数值多以百分数表示。反射系数的平方称为反射率。 相关条目 物理[阅读全文:]
摘要: 反射学(fanshexue)20世纪开始至30年代流行于苏联心理学中的一种带机械唯物论倾向的理论。它由Β.Μ.别赫 架构捷列夫所创立。别赫捷列夫从实验心理学开始,又提出客观心理学,直至1912年提出反射学。主要应用联合反射(И.Π.巴甫洛夫的术语,即条件反射)方法。巴甫洛夫主要以唾液分泌,别赫捷列夫则以条件运动缩回反应(狗的爪、人的手)及吸气反射(在皮肤上骤施冷刺激)著称。 简介 别赫捷列夫认为联合反射是一切行为的基础,而把语言作为复杂反射。反射学追随[阅读全文:]
摘要: 1.反射中枢都是神经中枢 2.反射中枢是突触和胞体密集而成,也就是灰质~传入神经电位刺激中枢,通过生化反应~中枢产生兴奋,这就是分析信息的过程~ 3.最长的长轴突的大神经元,称GolgiⅠ型神经元,达1m以上~二元反射弧的神经元顶多也就1m,但相比于一些植物性神经多元反射弧的短轴突的小神经元仅数微米~那也够长了~[阅读全文:]
摘要: 反响回路 正文 脑和脊髓中存在的封闭通路。又称再入回路。20世纪40年代初由加拿大心理学家D.O.赫布提出,用以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保持刺激所产生的兴奋的机制。近代生理心理学常用其说明短时记忆的机制。 从理论上说,反响回路中的兴奋如不受干扰,可以连续不断地循环下去;如果有其他兴奋传入并与之联合,则可导致某种运动反应。例如,小学生听老师说做“加法”,“加法”的听觉兴奋可以凭借反响回路一直在脑中保持着,等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8和2时,传入脑中的这一视觉兴奋便与正在反响回路中循环着的“加[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