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神经疾病   
[0] 评论[0] 编辑

脊髓炎

脊髓炎
脊髓炎脊髓炎

内容

  myelitis

  感染或毒素侵及脊髓所致的疾病。脊髓的病变常为横贯性者,故亦称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过程,可致病变脊髓节段以下平面的运动性及感觉性障碍。预后因病变部位、范畴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异。除非延髓或高颈髓罹患,罕有死于脊髓炎本身者。因脊髓炎常可并发广泛性褥疮和严重的膀胱炎,故若干患者死于继发性感染。若病变不持续进展,且病变本身又不甚严重,则可逐渐好转。   

病例

病理改变为炎症和变性,主要表现为软脊膜和脊髓水肿、变性、炎症细胞浸润、渗出、神经细胞肿胀,严重者出现脊髓软化、坏死、出血,慢性期神经细胞萎缩,神经髓鞘脱失、轴突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本病急性期脑脊液检查可有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病因

 

脊髓炎可由许多不同的病因所引起。

  ① 感染,感染所致的脊髓炎,可以是原发的,亦可为继发的。原发性者最为多见,病原体多为病毒,化脓性细菌引起者,罕见。继发性者起病于麻疹猩红热白喉流行性感冒丹毒水痘肺炎心内膜炎淋病百日咳等急性传染性疾病或泌尿系统慢性感染性疾病的病程中以及疫苗接种后。

  ② 毒素,包括外源毒素或内源毒素。较为常见的能引起脊髓炎的外源毒素如一氧化碳二硫化碳中毒,麻醉药和蛛网膜下腔注射的药物等。脊髓炎亦偶可发生于妊娠期或产后期。   

临床表现

病毒所致的急性脊髓炎多见于青壮年,散在发病、起病较急。一般多有轻度前驱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脊髓症状急骤发生,可有下肢的麻木和麻刺感、背痛、放射至下肢或围绕躯体的束带状感觉等,一般持续一或二日(罕有持续数小时者),长者可至一周,即显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脊髓横贯性损害可为完全性,亦可为不全性者。因脊髓罹患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与体征亦各异。胸节脊髓最易罹患,原因是胸髓最长,且循环功能不全。兹依脊髓罹患节段,分别论述其症状与体征如下。①胸髓脊髓炎,最初症状为下肢的力弱,力弱可迅速进展而成完全性截瘫。病的早期,瘫痪为弛缓性者,此时肌张力低下,浅层反射和深层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不能引出,是谓脊髓休克。如果病变不严重或不完全,则深层反射迅即复现且逐渐亢进,肌张力增高与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氏征)出现,成为痉挛性截瘫。同时出现膀胱和直肠的麻痹,故初为尿与大便潴留,其后为失禁。因病变为横贯性,故所有感觉束皆受损,因此病变水平下的各种感觉皆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的程度,决定于病变的严重度。瘫痪的下肢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如水肿和少汗或无汗。阴茎异常勃起偶可见到。由于感觉消失、营养障碍和感染,故褥疮常发生于骶部、股骨粗隆、足跟等骨骼隆起处。②颈髓脊髓炎患者,弛缓性瘫痪见于上肢,而痉挛性瘫痪见于下肢。感觉障碍在相应的颈髓病变节段下。病变若在高颈髓(颈3~4)则为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并有膈肌瘫痪,可出现呼吸麻痹。并有高热,可导致死亡。③腰骶髓脊髓炎呈现下肢的完全性弛缓性瘫痪,明显的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以及下肢腱反射消失,其后肌肉萎缩。

  脊髓炎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液中白细胞数增多,尤以中性多形核者为甚。脑脊髓液压力可正常,除个别急性期脊髓水肿严重者外,一般无椎管阻塞现象。脑脊髓液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数可增高,增多者主要为淋巴细胞蛋白质含量增高,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炎的特点是起病急骤,有前驱症状,迅即发生的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与体征以及脑脊髓液的异常等。作出脊髓炎的部位及病理诊断不难,但欲确定病因则有时不易,详细的病史非常重要,例如起病前不久曾接种疫苗,则脊髓炎极可能与之有关。

 本病需与急性硬脊膜外脓肿(多有皮肤疖肿或其他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病灶,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有与病变相应节段的脊柱局部疼痛、压痛或红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病前有感染史,急性起病,四肢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有颅神经麻痹(面神经多见),常有脑脊液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脊髓肿瘤(多隐袭起病,缓慢进展,运动、感觉障碍常两侧不对称。椎管多有阻塞现象,X射线检查有异常)和视神经脊髓炎(为多发性硬化的一种亚型,除有横贯性脊髓炎的表现外,在脊髓症状出现前后或同时有视神经炎的表现,病情多有缓解与复发)相鉴别。  

症状

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脊髓炎多发生在青壮年,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起病较急。多有轻度前驱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脊髓症状急骤发生,多为双下肢的麻木和麻刺感、病变相应部位的背痛。病变节段围绕躯体的束带状感觉。在2~3天内进展至高峰,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若起病急且病变广泛而严重,则瘫痪肢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是为脊髓休克。一般休克期约为2~4周。如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或褥疮则可延长至数月,影响预后。如无重要合并症,3~4周后进入恢复期。通常自发病后3~6个月可基本恢复,少数病例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治疗

  

患者在急性期皆应绝对卧床休息。急性期可应用糖皮质激??生素,并应加用维生素B1、B12、C等。有呼吸困难者应注意呼吸道通畅,勤翻身,定时拍背,务使痰液尽量排出。若痰不能咳出或有分泌物储积,可行气管切开。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预防褥疮的发生,患者睡衣与被褥必须保持清洁、干燥、柔软、且无任何皱折。骶部应置于裹有白布的橡皮圈上,体位应定时变换,受压部分的皮肤亦应涂擦滑石粉。若褥疮已发生,可局部应用氧化锌粉或鞣酸软膏。尿潴留时应使用留置导尿管,每3~4小时放尿 1次。每日以3%硼酸或1‰呋喃西林或1‰高锰酸钾液,冲洗灌注1~2次,每次250ml,停留半小时再放出。俟有功能恢复迹象时则应取去导尿管,训练患者自动排尿。便秘时应在食物中增加蔬菜,给予缓泻药,必要时灌肠。

  急性期时应注意避免屈曲性截瘫的发生以及注意足下垂的预防。急性期后应对瘫痪肢进行按摩、全关节的被动运动与温浴,以改善局部血循环和防止挛缩。急性期后仍为弛缓性瘫痪时,可应用平流电治疗。

资料来源:

http://www.810006.com.cn/list10.asp?page=1

所属分类

脊髓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脊髓灰质炎    下一篇 脊髓空洞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