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百科分类 >> 理学

该分类下有6212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理学" 分类下的词条

乙二胺
编辑:0次 | 浏览:4811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6
标签: 乙二胺

摘要: 中文名称:1,2-乙二胺 乙二胺 英文名称:1,2-ethylenediamine 中文名称2:1,2-二氨基乙烷 英文名称2:1,2-diaminoethane CASNo.:107-15-3 分子式:C2H8N2 分子量:60.10最简单的二胺。又称1,2-二氨基乙烷。分子式H2NCH2CH2NH2。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有氨的气味。熔点8.5℃,沸点116.5℃,相对密度0.8995(20/20℃)。溶于水和乙醇,微溶于乙醚。乙二胺为强碱,遇酸易成盐;溶于水时生成水合物;能吸收[阅读全文:]

乔木
编辑:0次 | 浏览:5770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6
标签: 乔木

摘要: 乔木的叶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  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  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乔木是[阅读全文:]

乌洛托品
编辑:0次 | 浏览:14953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6
标签: 乌洛托品

摘要: 乌洛托品结构式乌洛托品 英文名:MethenamineSolution,通用名:乌洛托品溶液, 为无色透明液体。本品主要成份为乌洛托品,化学名称为:六亚甲基四胺。 适应症 用于手足多汗及腋臭(狐臭)的治疗。 药理作用 狐臭发生部位本品具有杀菌、收敛、止汗作用。乌洛托品,6个甲醛分子与4个氨分子缩合成的化合物。乌洛托品溶液治手足多汗效果好的原因是甲醛在起作用。甲醛溶液具有收敛作用,可治疗多汗症。因脚底和手掌通常能耐甲醛溶液,故仅外用于治疗手足多汗,效果很好。 禁忌 患处皮[阅读全文:]

乌头酸
编辑:0次 | 浏览:2427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6
标签: 乌头酸

摘要: 简介 乌头酸。是一种不饱和三羧酸,常以顺式存在。顺乌头酸熔点130℃,反乌头酸熔点194~195℃。首先在乌头属植物Aconitumnapellus中发现。在生物体内顺乌头酸是柠檬酸在乌头酸酶(定位在线粒体内)作用下异构化生成异柠檬酸的中间产物,这一转变过程受氟乙酸抑制。氟乙酸(常用作灭鼠药)在体内转变为氟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氟柠檬酸,后者抑制乌头酸酶,阻断柠檬酸转变为异柠檬酸,中止柠檬酸循环,造成致命的后果。[阅读全文:]

乌头碱
编辑:0次 | 浏览:2730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6
标签: 乌头碱

摘要: 乌头碱 正文   一种二萜生物碱,分子式C34H47NO11。存在于乌头属欧乌头、川乌、北草乌和华乌头等多种植物之中。   乌头碱为无色透明晶体;熔点为204℃,比旋光度为(氯仿);溶于氯仿、苯等,难溶于水和石油醚。乌头碱为酯类化合物,易水解失去一分子乙酸,毒性即降低,进一步水解除去一分子苯甲酸生成乌头胺,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二千到四千分之一。中药附子(乌头的侧根)经过炮制能降低毒性,可能与乌头碱被水解后毒性降低的性质有关。   乌头碱对各种神经痛和痛风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其毒性太大,早已[阅读全文:]

主要害虫
编辑:0次 | 浏览:1756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5
标签: 主要害虫

摘要: 次要害虫(secondaryorminorpests)昆虫中约有半数种类是植食性的,它们均可以通过取食、在作物组织内产卵、引起病菌感染、以及直接传播作物病害,对各种植物造成伤害。但多数植食性昆虫由于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自然界的种群密度较低,且由于植物的抗性和自身补偿作用,一般不能对植物造成显著的影响,这些昆虫常被称为次要昆虫。  次要昆虫通常并不引起人类的注意,但在环境改变、条件适宜时,种群数量也会上升,对植物的伤害加重,形成经济意义上或生存繁衍上的危害,从而变成主要害虫(majorpest[阅读全文:]

主动脉窦
编辑:0次 | 浏览:3310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5
标签: 主动脉窦

摘要: 主动脉窦是指主动脉瓣相对的动脉壁向外膨出,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内腔,称主动脉窦或瓦耳萨耳瓦窦(Val-salvaantrum),简称瓦氏窦 主动脉窦 英文对照 主动脉窦  aorticsinus;sinusofvalsalva;aortasinus; 基本信息 1、主动脉瓣相对的动脉壁向外膨出,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内腔,称主动脉窦或瓦耳萨耳瓦窦(Val-salvaantrum),简称瓦氏窦。主动脉窦可分为左窦、右窦和后窦。冠状动脉一般开口于主动脉窦。主动脉窦的上界为弧形。左、[阅读全文:]

主动脉弓
编辑:0次 | 浏览:2451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5
标签: 主动脉弓

摘要: 位置  1.位置主动脉弓平右第2胸肋关节后方接升主动脉,呈弓形向左后行,至脊柱左侧第4胸推下缘续为胸主动脉。弓的上缘平胸骨柄中部或稍上方,下缘平胸骨 角,小儿主动脉弓位置略高。弓的上缘发出三大分支。新生儿主动脉弓在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至动脉导管相对的部位常有一明显的窄带,称主动脉峡,其位置平对第3胸椎。 毗邻  2.毗邻主动脉弓左前方有左纵隔胸膜、肺、左膈神经、心包膈血管、迷走神经及其发出的心支等。左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与纵隔胸膜间下行,二神经间尚有来自左迷 走神[阅读全文:]

丹磺酰氯
编辑:0次 | 浏览:1725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5
标签: 丹磺酰氯

摘要: 丹磺酰氯(二甲氨基萘磺酰氯)是一种强荧光剂,可用于测定肽链的氨基末端,它能专一地与链N-端α-氨基反应生成丹磺酰-肽,后者水解生成的丹磺酰-氨基酸具有很强的荧光,可直接用电泳法或层析法鉴定出N-端是何种氨基酸。[阅读全文:]

丹毒
编辑:0次 | 浏览:3457次 词条创建者:thinker     创建时间:12-24 07:45
标签: 丹毒

摘要: 丹毒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病理概述 丹毒丹毒俗称“流火”,是皮肤和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发病是因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处侵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而引起的。丹毒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并稍隆起。手指按压可使红色消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