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癌
1.上颌骨部位膨胀,根据向上颌窦外、内、或上、下生长发展不同可出现鼻部症状、眼部症状、面颊部症状及牙的松动脱落等表现。
2.面颊部感觉迟钝或麻木。
3.牙脱落后形成不愈之溃疡或有肿物外突。
4.X线摄片示上颌窦腔密度增高、软组织肿块影及窦壁骨质破坏。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应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原则,即于术前或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如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应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手术范围较大,同时植骨或同时作较复杂修复者则一般采用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术创大,修复方式复杂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化学药物治疗可于术前或术后配合应用,因其副作用较严重,应在医师指导下对血象等严密观察下应用。
上颌窦癌初期症状无特异性,病变局限于窦腔时可无明显阳性体征,鼻塞及异常分泌物常为先驱症状。继则出现牙痛、脱落等口腔症状及眼、耳等头面部症状和向其他脏器转移。
1)鼻部症状:鼻塞、流涕、鼻出血、嗅觉减退。早期鼻塞不影响通气,随着肿瘤不断向内侧扩展,鼻塞呈进行性加重,常有少量多次的涕中带血,或擤鼻时出血。若肿瘤伴有坏死,可出现鼻血涕,甚至影响患侧嗅觉。
2)面颊部症状:肿胀、疼痛、麻木、充血。当肿瘤向前壁扩展,破坏骨质时,患侧颊部肿胀、疼痛;若病变波及眶下神经、三叉神经,则局部疼痛转剧,或有麻本感。后期皮肤常呈充血、潮红,并与肿块粘连。
3)口腔症状:牙痒、疼痛、松动、脱落、出血及牙龈肿块。当肿瘤侵及翼板、翼时,张口宽度缩小,直至完全不能张曰。故上齿龈牙痛、牙松动等症状不可忽视,极有可能为窦内肿瘤的警报。
4)眼部症状:突眼、流泪,结合膜充血,视力障碍及复视。当窦内肿瘤向上扩展至眼眶时,可出现突眼、眼向上向前移位、结合膜充血、流泪。甚则眼球运动受限,继而出现视力障碍,眼球上视时有复视。
5)耳部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耳痛,系神经反射性疼痛、一般不十分严重。
6)头部症状:头痛。一般表现为隐痛,一旦癌肿浸润颅底,侵入颅内则疼痛剧烈。
7)颈部症状:淋巴结转移。颈部常为上颔窦肿瘤转移的第一站,以同侧颔下区,上颈深部淋巴结与耳前淋巴结为多见。早期可活动,随着肿瘤的漫润发展,其粘连后则活动受限,直至固定。
8)远处转移:常有肝、肺、骨等组织的转移。可见咳嗽、痰血、肝肿大伴疼痛及受累骨局部疼痛等症状。
详细检查前后鼻腔,大多数病例有鼻腔异常,鼻腔外侧壁内移致鼻总道狭窄。当胂瘤侵入鼻腔时可通过前鼻孔或后鼻腔检查直接窥见。瘤体位于鼻腔侧壁或顶壁,呈灰红色,表面粗糙;或呈烂肉状,触之易出血;有时表面覆有污秽灰膜,伴组织坏死。鼻中道或鼻下道可见血性分泌物或血痂,或见鼻息肉样肿块,实为恶性肿瘤。因息肉样变与鼻息肉可与上颌窦肿瘤并存。因此,体格检查往往可早期发现异常表现,若鼻腔检查无特殊,也不能完全除外上颌窦恶性肿瘤,只要有临床症状,则宜作进一步检查。
口腔癌的预防在于减少外来刺激因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上颌窦癌的早期治疗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关键,但由于其较晚才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单凭临床表现有时诊断较难,所以病员一旦有上颌窦病变的症状时,应积极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上颌窦探查手术,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药物治疗
1)痰热交结型。
主证:鼻塞,流浊涕,或涕中带血,嗅觉减退,胸脘痞闷,头晕且重,口苦且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解毒抗癌。
方药: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加减。胆南星10g,法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黄芩10g,瓜蒌10g,苍耳子10g,穿心莲10g,夏枯草15g,山豆根10g,山慈姑30g,石上柏30g,薄荷6g,甘草5g。
头痛者加羌活10g,白芷10g;纳欲不振者加炙内金6g,焦谷麦芽各12g;热甚者加白花蛇舌草30g,蜀羊泉15g。
分析:方中胆南星、法半夏、陈皮、枳壳、黄芩、瓜蒌清热化痰;夏枯草、山慈姑软坚散结;山豆根、石上柏、穿心莲、甘草清热解毒;苍耳子、薄荷疏风清热散结。全方合奏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解毒抗癌之力。
2)阳明热毒型。
主证:颌面肿胀,下颔骨疼痛或伴头痛,甚则张口困难。牙龈肿痛,甚则牙齿松动脱落,或鼻堵鼻衄;或有眼肿流泪,眼球运动受限,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质绛红,舌苔黄厚,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胃散(《兰室秘藏》)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黄连10g,黄芩12g,黄柏12g,山栀10g,丹皮30g,生地15g,丹参30g,生石膏30g,升麻10g,山豆根2og,骨碎补20g,苍耳子10g,白芷12g,野葡萄根20g。
热毒甚者加龙葵、蜀羊泉、蛇莓、败酱草等清热解毒、抗癌消肿,痰湿甚者加半夏、白术、薏苡仁、天南星、瓜蒌等以化痰利湿。
分析:方中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升麻清上中下三焦之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石膏清阳明气分实热;山豆根、野葡萄根清热抗癌解毒。白芷、苍耳子祛风散结消痈止痛。
3)气滞血瘀型。
主证:鼻塞较甚,涕中带血暗红色,面颊肿胀、疼痛加重,口渴不欲饮,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自,脉细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5g,郁金15g,青皮10g,辛夷6g,苍耳子10g,茯苓12g,昆布10g,海藻10g,生牡蛎(先煎)30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
鼻塞伴头胀痛者,加细辛、菖蒲、香白芷;眼球突出伴视力障碍者,加菊花、决明子、千里光;纳欲不馨者,加炙内金,焦谷麦芽;大便秘结者,加生川军、芒硝、火麻仁等。血瘀明显者,加三棱、莪术、地鳖虫、穿山甲等。
分析: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郁金、青皮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散结;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茯苓、昆布、海藻、生牡蛎、夏枯草化痰软坚散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癌。全方共奏行气活血、通窍化痰、软坚散结抗癌解毒之功。
4)气虚毒瘀型。
主证:神疲倦怠、消瘦乏力,肿瘤局部溃烂,流血性恶臭分泌物,伴发热恶寒,或颌下、耳前、乳突下可扪及转移之淋巴结,饮食乏味,舌暗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升阳,解毒散结。
方药:黄芪翘姑汤(《肿瘤防治康复全书》),生黄芪30g,银花30g,连翘15g,天花粉30g,山慈姑20g,土贝母30g,茜草20g,土茯苓30g,苍耳子12g,粉葛根10g,犀黄丸6g,分2次吞服。
气虚甚者,重用黄芪益气托毒,加党参、绞股蓝;毒瘀甚者,加露蜂房、石上柏、蛇六谷;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牡蛎、山慈姑、海藻、昆布等化痰软坚散结。
分析:方中生黄芪、粉葛根益气升阳托毒;山慈姑、土贝母、天花粉软坚散结;银花、连翘、土茯苓清热解毒;茜草凉血止血。犀黄丸活血行瘀,解毒消痈。全方益气升阳,解毒散结消痈,为扶正祛邪之法。
气功疗法
修炼方法。①两足平行站立等肩宽,身体直立,大足趾,二足趾略扣地,两手自然下垂,身体略前倾,使涌泉、百会、会阴处在与地面垂直的同一个平面内,眼睛微闭,放忪全身关节,然后两手迅速上提,举过头顶,手心照着百会穴(头顶心),手由体前缓慢下移,以手助意,以意引气下行,最后气从涌泉穴出,入地三尺,双手落到底稍作停顿。每次做功次数不限,最少需9次。②姿势不限,舌尖舐上腭,排除杂念,思想集中,鼻吸气(要缓、慢、深、长),两手指进行点按鼻两侧迎香穴(划圆,指头不离原位)15~20次左右,把气呼出。反复吸气、点按4~5分钟即可。练功每天早晚各1次。
治愈标准
1.治愈:治疗后,原发瘤及转移源已彻底切除或消失,创面已基本修复。
2.好转:治疗后,肿瘤缩小,症状减轻。
3.未愈:治疗后,肿瘤无缩小,症状无改善。
http://www.pharmnet.com.cn/tcm/nbzz/tumour/1115/method.html
http://www.cn939.com/yinanbingjianyao/zhongliu/200410/20041025093616.htm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