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遗传学   
[0] 评论[0] 编辑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遗传性感觉神经病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归类于遗传性周围神经病,这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以周围神经受损为主的疾病。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多呈显性遗传,典型表现为皮肤因感觉缺失而致四肢末端反复发作性无痛性溃疡,深感觉缺失所致步态不稳。运动障碍不明显。

 

 

 

 

 

病因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神经节

本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为近亲结婚所致。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病理变化为脊髓后根和脊神经节萎缩变细,以腰髓段脊神经为明显。

镜检发现神经节中的神经细胞变性消失,从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髓鞘和轴突变性。

这种改变主要发生在细纤维。

脊髓后索萎缩部分脱髓鞘间质结构组织及施万细胞增殖,脊髓的前角细胞及脊神经前根多正常。骨骼肌一般无明显变化。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节也可出现萎缩神经细胞变性减少。

部分病人可有趾骨破坏,胫腓骨骨质增生。

症状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胫骨骨髓炎

l临床表现: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分类属于遗传性周围神经病,自幼儿期至成年期(30~40岁)均可发病。初发症状常为始自足部的溃疡。溃疡为无痛性和顽固性,易发生在持重足处及足底部。可反复发作,若为深部穿透性溃疡则可使受累局部骨骼裸露,趾骨胫骨和肋骨可发生骨膜炎骨髓炎。由此可致趾间关节,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部分病人可有足趾变形缩短,甚至可出现足趾脱落。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感觉障碍的范围较广,一般下肢较上肢重常有麻木、蚁走感。有时可表现胫前部、腹部的疼痛。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感觉障碍的分布呈手套、袜子型。以痛温觉受损为重。位置觉震动觉受损相对较轻,有时可表现为浅深感觉分离性感觉障碍。一般无明显运动障碍,但可有踝反射肱桡反射减弱或消失,自主神经障碍一般不明显,有时可出现手掌与足部泌汗异常脑神经受累,常表现为耳聋或视神经萎缩,其他脑神经一般不受影响。

根据其遗传形式发病年龄与感觉障碍的勱不同点,本病可分为4种类型:

Ⅰ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儿童期至成年期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的感觉缺失,以双下肢为著,痛觉和温度觉障碍较触压觉为重,无感觉性共济失调,有些病人可表现为撕裂性疼痛。受累肢体汗液减少或无汗。

Ⅱ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于婴幼儿期发病,故又称为先天性感觉神经病。主要表现为肢体皮肤各种感觉的消失,以四肢远端为著。常有甲沟炎手指和趾部溃疡等。多数肢体亦有出汗减少或无汗。

Ⅲ型:为婴儿和儿童中的一种隐性遗传病临床,特点为婴儿期起病有喂养不良史,常有呕吐和肺部感染发生。患儿对痛觉不敏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包括泪液分泌缺陷,体温控制不良出汗过多,高血压和直立性低血压等。部分患儿表现为角膜反射迟钝,舌面蕈状乳头消失。

Ⅳ型:为一种隐性遗传性感觉神经病,据认为,本病是由于神经嵴分化异常所致。主要表现为对疼痛不敏感,汗腺分泌减少或无汗。伴有智力迟钝是本型的特点。

并发症:

随病情发展,可以出现多样的症状体征。

诊断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遗传和基因分析

根据:

本病感觉缺失,四肢远端尤其是下肢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穿通溃疡,趾骨脱落,缺如,足变形,运动障碍较轻,有家族遗传史,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脊髓空洞症多为一侧或两侧上肢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呈马褂或半马褂样分布,表现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受累肢体可有肌肉萎缩皮肤干燥无汗,指甲变脆,夏科关节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与本病的感觉障碍不同,易于鉴别。

2,麻风病有典型的皮肤损害,周围神经(尺、桡、耳大神经等)肥大,受损皮肤的痛觉、温度觉受累,严重损害区不规则,查麻风杆菌阳性可与本病区别。

3,淀粉样变性具有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阳痿泌汗异常与直立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症状;足尖与下肢异常,感觉痛温觉障碍等特点。直肠黏膜及周围神经活检在组织内有淀粉样沉积物可与本病区别。

检查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遗传性感觉神经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均正常。

其它辅助检查:

1,肌电图检查多数正常,部分病人表现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慢,以下肢较明显。

2,X线检查可发现趾骨,跖骨破坏,骨质溶解或增生,骨膜增厚。

3,肌肉活检正常,或呈失神经性改变,横纹消失,有散在变性的肌纤维,周围神经活检,发现细小无髓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有髓纤维脱髓鞘。

治疗

本病无特殊疗法,对周围神经损害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三磷腺苷(ATP)等治疗。对本病所致的溃疡行局部用药治疗。也可配合针灸,理疗等治疗。

基因诊断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基因诊断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极大增加了人们对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已对临床实践和遗传咨询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和X连锁显性遗传型CMT1、DSS及HNPP均可用突变分析。通过双列RELP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剂量差异分析或用STR标志物检测三倍等位基因均可以阐明染色体17p11.2区域的CMT-1A串联复制和HNPP缺失。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是百分之百可靠的诊断方法,其可直接检测新的连接片段。也可用克隆的CMT-1A-REPs片段做探针用Southen杂交检测连接片段和或剂量差异。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开发的中期核荧光原位杂交(FISH)可检测染色体17p11.2区域的CMT-1A复制和HNPP缺失。也有人采用单链构型多态性(SSCP)和DNA直接测序检测周围髓鞘蛋白基因PMP22、MPZ及Cx32的点突变。目前这些遗传性疾病的DNA诊断已无须家庭其他成员的配合,可为每一位有新突变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

CMT2、HMN、HSN及HNA基因定位结果显示这类疾病是遗传异质性的,目前尚不能进行直接的基因诊断。在一些大家系获得结论性的连锁信息之后,疾病相关表型的存在或缺失才可作为诊断工具。

预防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遗传性感觉神经病

预后:

由于本病病程进展缓慢,大多数患者可存活数十年,对症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

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病例

7岁女孩,第一胎足月产,分娩时有脐带绕颈史。生后6个月会坐,1岁才能爬,一岁半会翻身,至今不能独自站立,扶持下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Ⅳ度,双下肢肌肉萎缩,四肢腱反射普遍消失,双下肢远端深浅感觉均减退,弓形足。肌电图显示肌肉失神经改变,听觉视觉诱发电位均延迟。腓肠神经电镜检查显示:(1)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减少,有大量胶元纤维存在;(2)少数神经纤维轴索周围有数层同心圆板层髓鞘形成;(3)多数轴索因许旺细胞系膜的卷绕和延伸障碍而形成许多典型的葱皮球,提示髓鞘形成不良。

Gabreels-Festen及Gabreels提出了一种非常罕见的HMSNⅢ型的亚型——伴有典型葱皮球结构的Ⅲ型。该亚型文献上仅报道了8~9个病例,均无家族史,故其遗传类型不清。他们除了腓肠神经活检均显示典型的大葱皮球结构(由同心圆排列的许旺细胞薄板所形成)外,绝大多数病例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延缓,甚至测不出。运动发育延迟,行走困难,甚至不能行走。腱反射消失,感觉障碍。多数病人呈现弓形足,脊柱弯曲和感觉性共济失调。脑脊液的蛋白含量显著增高。有1例5岁时死亡。本例考虑属于此亚型。

相关词条

染色体 遗传病学
神经病学 神经系统
X线 维生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    下一篇 重组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