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满贯法或洪崩疗法)(implosivetherapy)就是通过直接使病人处于他所恐惧的情境之中,以收物极必反之效,从而消除恐惧。
冲击疗法的产生基于一个动物实验:在实验场所发出恐怖的声、光或电击等刺激时,实验动物惊恐万状,四处乱窜,想逃离现场。但如果没有任何出路,就只能呆在现场,承受极其痛苦的刺激。当刺激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动物的恐惧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这一实验表明,放松、交互抑制似乎并不重要,只要让被试持久地暴露在刺激因素面前,惊恐反应终将自行耗尽。
冲击疗法最早是由一个叫Crafts的内科医生所采用的。他在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最新实验》一书中报告了这样一个个案:一个年轻妇女,不敢乘坐和驾驶汽车,尤其是害怕通过隧道和桥梁。Crafts将她强行安置在汽车后座上,将车从病人的家里一直开到他自己在纽约的诊所,沿途经过很多桥梁,还经过一条长长的霍兰德隧道。在行车途中,病人极度惊恐,不断地呕吐、战栗、叫喊。行驶八十公里之后,这些惊恐反应减弱了。在返回途中,这个女病人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不良反应。但Crafts并没有给这一治疗方法命名。
六十年代初,行为治疗家Mallrdon、London和Stamptfl等人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实验,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冲击疗法”。
毫无疑问,巴劳博士发明的冲击疗法在心理治疗上是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根据他的理论,传统的放松疗法和辅助药物并不能一劳永逸的消除病人的焦虑,而是将病症暂时隐藏,一旦出现诱发因素,焦虑将再度出现。因此,治疗焦虑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病人反复的面对他们最恐惧的场景,比如,医生不断的询问病人最用伤心的往事,然后和病人开诚公布的讨论感受。通过这种强烈的心理冲击使患者对于外部压力产生适应感。
巴劳认为,心理病人的问题不是痛苦本身,而时是他们面对痛苦有态度。巴劳说,在理想状态下,他能让焦虑病人在5-8天内就消除症状,85%的病人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感受良好。而在以往,大多数病在治疗了几年也丝毫不见成效。
商人杰夫是巴劳的病人国最勇敢的一位。他患有严重的恐惧独处的心理疾病。在巴劳的建议下,他将自己关在汽车后部的行李箱里。第一次他坚持了三分钟,几个疗程之后,杰夫可以在那里一呆就是半个小时,直到感觉无聊为止。巴劳诊所提供的一盘录像带还显示,一位恐惧飞行的女病人花了2500美元的机票费,每天基督、乘坐飞机往于波士顿和纽约之间,经过123小的飞行后,她的恐惧已完全消失。
冲击疗法与系统脱敏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在两者都是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的。
区别:①从方法来上看,系统脱敏经常采用闭目想象的方式来呈现引起病人恐惧或焦虑的刺激或情境;而冲击疗法则往往使病人直接置身于病人感到恐惧的真实情境中;
②从治疗程序来看,冲击疗法程序简洁,没有繁琐的刺激定量和确定焦虑等级等程序,而且不需要全身松弛这一训练过程;
③从原理上来讲,两者所采用的原理有所不同。系统脱敏采用的是交互抑制原理,也就是每一次只引起病人一点点焦虑,然后用用全身松弛的办法去颉抗它,因此,系统脱敏程序总是将引起最小焦虑的刺激情境首先呈现出来;而冲击疗法则刚好相反,所采用的是消退原理,所以它总是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情境放在第一位,尽可能迅速地使病人置身于最为痛苦的情境之中,尽可能迅猛地引起病人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反应,并对这些焦虑和恐惧反应不作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情绪的反应自行减轻或者消失。
第一步,体检。
由于冲击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所以应该事前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并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等。如果病人具有严重的心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各种精神性障碍患者都不宜使用冲击疗法;此外,老人、儿童、孕妇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虚弱的人也不适宜采用冲击疗法。
第二步,约法三章,签订治疗协议。
仔细地向病人介绍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要清楚地向病人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承受的痛苦,尤其不能隐瞒和淡化。同时说明冲击疗法疗效迅速是其他任何治疗方法所不能比的。如果病人及其家属下定决心接受治疗之后,医患双方应签订行为协议:
行为治疗协议
1、医生已经反复讲解了冲击疗法的原理、过程及效果。病人向家属已经充分了解,并愿意接受冲击疗法。
2、治疗过程中病人将受到强烈的精神冲击,经历不快甚至是超乎寻常的痛苦体验。为了确保治疗的顺利完成,必要时医生可强制执行治疗计划。这些治疗计划包括所有的细节都应该是经病人及其家属事前明确认可的。
3、医生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治疗的全过程负责,对病人求治的最终目的负责。
4、如病人家属在治疗的任何阶段执意要求停止治疗,治疗应立即中止。
病人(签字)
家属(签字)
医生(签字)
年月日
签订治疗协议的目的在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约束,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第三步,准备治疗场地和其他条件。
首先,确定刺激物。刺激物应该是病人最害怕的和最忌讳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是引发症状的根源。治疗室的布置:不宜太大,布置应简单,一目了然,除了特意安排的病人最感恐惧的刺激物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要使病人在治疗室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刺激物,不能使病人有回避的地方。治疗室的门原则上由治疗师把守,使病人无法随意夺路而逃。
第四步,实施冲击。
在接受治疗之前病人要正常吃东西、喝水,并排空大小便。穿着应简单、宽松。如果有条件的话,就应该在治疗过程中同步进行血压和心电监测。
病人进入治疗室后,医生应该迅速、猛烈地向病人呈现令病人感到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患者可能在受惊之后,可能会出现惊叫、失态等激烈反应,医生不必顾及这些,应该坚持持续不断地向病人呈现令病人所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或者应该持续地让病人暴露于令其恐惧的情境之中。病人如果现诸如闭眼、塞耳、面壁等等回避行为时,应该劝说或制止病人的回避行为。
此外,应该严密观察病人的生理变化。因为冲击疗法会引起病人最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因此,病人在生理上会有与强烈焦虑相应的变化,会有交感神经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所具有的一系列症状,如呼吸急促、心悸、出汗、四肢震颤、头晕目眩等情况。除非情况特别严重,特别是血压、心电出现异常,应该坚持进行治疗。
如果病人提出中止治疗,甚至出言不逊的话,医生应该冷静处理,谨慎对待。如果病人总体情况比较好,病史较长,反应并不是十分激烈的话,医生应该给予鼓励、规劝,甚至漠视。特别是在病人的应激反应的高峰过去之后,更加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医生应该劝说病人或者强制病人完成治疗,因为成功就在眼前。
每次治疗的时间应视病人的应激反应情况而定。应该使病人的焦虑、紧张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的焦虑紧张程度,力求达到极限,在生理反应方面,应力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所谓极限,以情绪的逆转为标志。如果病人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高潮已过,逐渐减轻的话,就表明已经基本达到这本次治疗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再现5—10分钟的刺激或情境,病人就会因精疲力竭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就可以停止刺激物、或情境,让病人休息。
通常一次冲击疗法的治疗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
在冲击治疗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一些危急的情况,医生也应当果断地停止治疗,而不应该固执己见。在出现下列几种情况时,应停止治疗:①通气过度综合症;②晕厥或休克。
用冲击疗法治疗恐惧症(花圈恐惧症)
一个护士因恐惧花圈到严重神经症的程度,严重到一听到花圈两字就心惊胆颤的程度。
①治疗室的布置
在一间六平方米的小治疗室里,四壁贴上花圈的图案,室内放置十几个花圈。中间有一张沙发,上面也放满了花圈图案和一些特制的小花圈。墙角有一台录音机,备有哀乐磁带。
②治疗的实施
病人进入室内,畏缩不前,只见其呼吸加快、加深,全身微微颤抖,背躬曲膝,手足无措,额头上渗出汗珠。
突然哀乐四起,这个病人听了以后,心惊胆颤,回头就想逃跑。但是,门窗紧闭,四周到处都是花圈,根本无法回避。病人找了一个空档站立,想不偏不倚,唯恐碰到花圈。但是身不由己,全身发抖,站立不稳,几乎要倒下。这时,病人已经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慌忙走近沙发,也顾不上沙发上的图片和小花圈了,坐下喘息不止。
半个小时左右以后,病人的颤抖逐渐减轻,呼吸逐渐平稳,靠在布满花圈的沙发上,一副疲惫的表情。这说明治疗已经成功结束。当让病人走出治疗室时,病人并无摆脱困境的喜悦,而不是不紧不慢地站起来,整理衣服,说“衬衣湿透了”,然后扶起倒在她前面的几个花圈,走出了治疗室。
冲击疗法,又称“情绪充斥法”,与“爆破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可通称为“暴露疗法”。
冲击疗法强调快速地、长时间地暴露于病人感到恐惧的刺激物,此时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而系统脱敏法则强调依照事先拟定的焦虑层次逐级暴露,与此同时使心身完全放松。当然,两种方法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冲击疗法也可逐渐暴露,而系统脱敏法的变式中也有事先不进行放松训练的。爆破疗法被称作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动力学行为疗法,这种疗法可被看作是实现情绪冲击的一种技术。它强调通过虚构的、令人恐怖的故事而使病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故事的内容既包括病人所报告的令他恐惧的事物,又有治疗者所编造的材料。
冲击疗法,与其它的行为方法一样,都是来自于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研究。但在此以前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直接进入恐惧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消除某些恐怖症病人的恐惧行为。例如,有人就描述过一个患乘车恐怖症的女孩的治疗过程:将这个女孩安置在汽车后面,驱车行驶数小时,虽然这个孩子的情绪反应达到了惊恐的地步,但其强度逐渐减弱。经4小时的行驶,这个孩子完全习惯了乘车,不再感到恐惧。此外,也有通过想象最感恐惧的情境或事物的方式而消除恐怖症的报道。
许多研究表明,冲击疗法可被用于包括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广泛问题。分析表明,这些病人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害怕”。因此,冲击疗法的理论依据可能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恐怖症模式有关。恐怖症的最有影响的行为模式是“习得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恐怖症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学习得来的,病人的恐惧反应是不认识的、非自主的。一种刺激物,由于它与恐惧的心理体验在时间上的多次联系,而逐渐变成恐惧反应的条件性刺激物。此后每当这个刺激物出现时,都会引起恐惧的情绪反应。每当病人感到恐惧时,通常都会作出逃避的行为反应—远远地离开这个令他感到恐惧的刺激物。随着病人与该刺激物间距离的加大,病人的恐惧体验便逐渐减弱。反过来,恐惧体验的减弱又会强化病人的逃避行为。这种强化被称作“负强化”。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是病人对这个刺激物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或不合理的)恐惧,不得不采取回避的行动。为了能事先避开这个刺激物,病人对与这个刺激物有关的一切事物和提示都变得极为敏感。如广场恐怖症患者开初可能只对空旷的场所感到恐惧,但久而久之病人不仅害怕一个人在空旷的场所,而且害怕一切空间,如怕上街、怕进电梯、教室等。
根据恐怖症的习得模式,要治疗恐怖症就必须打破上述的恶性循环。可采用的行为技术之一就是冲击疗法,即让病人直接面对引起他高度焦虑和痛苦的情境、事物或思想,而不允许他逃避。虽然开头常常会造成强烈的恐惧反应甚至惊恐,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恐惧反应只会逐渐减弱。最后,该刺激物同恐惧反应间的联系就会清除,恐怖症便也随之被解除。
上述关于冲击疗法理论基础的解释是行为治疗者中有代表性的看法。但也有人发现,在许多恐怖症病人的病史调查中找不到与恐怖症产生有关的创伤性经历,因而难以用条件反射学说或习得模式进行完全合理的解释。认知行为治疗者们认为,恐怖症病人的恐惧反应是以错误的认识和诱发焦虑的自我暗示为中介的,正是由于病人对刺激物作出与它的性质不相称的错误判断和评价,才导致他对该刺激物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恐怖症患者有选择地害怕一些事物、不害怕另一些事物,便是对认知派观点的一个有力的支持。
还有人认为,在某些恐怖症(如社交恐怖症等)的形成与发展中,也应当考虑到人际冲突的作用。临床观察提示,在这些恐怖症的产生与发展中,病人的人际关系起重要作用;不良或不适当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在其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促发恐怖症,而且可以阻碍对恐怖症的治疗。众所周知,某些病人的恐怖症之所以不能被解除,往往是与病人周围的人对病人的态度有联系;敌对或过分注意病人的恐惧行为都不利于恐怖症的消除。
这些分析说明,冲击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尚须作进一步探讨;冲击疗法虽然可以在某些神经症病人的治疗中显示其作用,但它还不是已经完备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这个病人经过两次治疗,就治好了。对病人两年多的追踪观察表明,她已经不再害怕哀乐和花圈了。
认知行为疗法 | 伴侣动物疗法 | 婚姻治疗 | 漂浮疗法 | 内观疗法 | 合理情绪疗法 |
冲击疗法 | 满灌疗法 | 娱乐疗法 | 依恋模式 | 首因效应 | 精神支持疗法 |
自由联想法 | 策略疗法 | 行为治疗 | 自我妨碍 | 性欲亢进 | 抑郁性神经症 |
幽闭恐惧症 | 团体迷思 | 老年疑病症 | 从众心理 | 恐艾症 | 偏执型人格障碍 |
2、http://www.bioguider.com/Article/neurosci/neurapsy/200605/11819.shtml
3、http://www.tscy.org/viewthread.php?tid=2273&;extra=page%3D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