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35] 评论[0] 编辑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部,是全国综合性畜牧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畜牧分中心和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员29人,副研究员38人,博士生导师25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6名,中国农科院特聘一级和二级学科杰出人才14人。现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料科学3个博士生培养点。

研究所简介

2002年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后研究所定位为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畜牧兽医综合科技创新研究机构,以畜禽牧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资源研究和品种培育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手段,以营养与饲养技术研究为保障,以生产优质安全畜禽产品为目标,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五大学科的应用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拥有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与检测平台。1996年被农业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和“基础研究十强所”,200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院所”,2007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获行业排名第一。建所以来,研究所先后共取得科技成果16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国家发明专利、动植物新品种及新产品,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出版著作近300部。

主要研究成果

1、全国微量元素硒含量分布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由畜牧所组织全国28个单位协作完成,证实了我国是缺硒较严重的国家,并绘成我国饲料牧草中含硒量分布图,表明了中国的分布规律,明确了中国过去畜禽发病地区饲料牧草缺硒的程度,使过去未认识的缺硒的地区得到重视。通过各种补硒途径进行推广应用试验,获得很好社会经济效益。本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畜禽品种志》的编写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组织编写《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 。全书列入了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已在我国经长期风土驯化的引入品种共260个,附品种彩色照片464张。这项工作为国家制订畜禽品种区划、保存和利用畜禽资源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本项目通过研究、收集和整理完成了包括奶牛、肉的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畜禽饲料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维生素含量、植酸磷含量,并给出了猪、鸡和牛对各类饲料消化率或代谢率的参考值。本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鸡的饲养标准和饲料配方的研究

本项目通过进行饲养试验、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制订了我国第一个正式的《鸡的饲养标准》,并于1986年发布成为国家专业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对鸡的饲料配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猪鸡营养参数及配方新技术研究

本项目研究了饲料可消化氨基酸测定方法,建立了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的中国猪鸡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表,为以可消化氨基酸为指标,科学利用低品质蛋白质饲料资源配制猪鸡日粮奠定了基础。并应用现代动物营养学和生理生化方法较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猪鸡营养需要量。本成果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南方六省草山草坡改良及利用技术

本项目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和多学科协作,在亚热带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及云贵高原等生态条件下,进行了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试验,建立了包括优良牧草混播组合选择、人工草地建植,以及高温多雨条件下草食家畜繁殖和饲养管理的综合配套技术。本成果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7、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及配套研究

本项目利用中国优良猪种繁殖力高、肉质好的资源优势和引进猪种生长快、瘦肉率高的特点,通过育成杂交,选育出9个繁殖力、肉质、窝产瘦肉量达国际领先水平的瘦肉猪专门化品系。本成果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合成与应用研究

该成果是针对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在国际上首次用人工瘤胃技术获得了高纯度的瘤胃微生物脲酶,建立了脲酶抑制剂合成的创新工艺,研究解决肉牛、奶牛、羊和鹿等反刍动物对尿素利用效率低的难题。本成果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0~2周龄肉仔鸡营养参数及饲料配制技术研究

该成果采用真可利用氨基酸测定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示踪技术和雏鸡卵黄囊动态营养研究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肉仔鸡生命早期阶段(卵黄囊阶段)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和转移利用规律,为修订我国肉仔鸡饲养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成果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它研究成果

?猪、鸡饲料中有效磷的评定及营养性缺磷症的研究

?木本蛋白质饲料资源银合欢毒性及脱毒利用技术

?中国饲料数据库和三新饲料配方系统

?集约化饲养畜禽应激反应及抗应激添加剂研究与应用

?早熟豌豆系列新品种---中豌1号、2号、3号、4号、5号和6号

?牧草饲料作物品种资源引种、鉴定、保存和利用

?紫花苜蓿耐盐新品种中苜一号中国黄牛品种聚类

?黄羽肉鸡新品系选育与配套研究

?北京鸭Z1系选育

?西门塔尔牛选育方法和高产西门塔尔牛在我国的培育及利用

?应用Y-DNA特异片段的PCR技术鉴定牛和绵羊胚胎性别和应用

?绵羊冷冻胚胎移植成功

?绵羊、猪和鸡精液冷冻保存技术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LPS)牛奶保鲜剂的研究和应用

?实验用五指山小型猪种质特性与开发利用研究

?优化多产肉羊杂交组合及肥育高效饲养技术

?黄牛和猪染色体多胎性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

研究所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派出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也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举办多次国际会议、先后承担35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欧盟、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组织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科技开发和成果推广

研究所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围绕畜牧产业所涉及的优良品种、生物技术、饲草饲料开发利用以及畜产品深加工等诸多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推广京星黄羽肉鸡、石歧黄鸡、瘦肉型北京鸭、大白、长白猪新品系、皮埃蒙特牛、萨福克羊无角多赛特羊、中豌系列豌豆、“中苜一号”苜蓿、冷地型草坪草等畜禽牧草品种和饲料配方软件等。

现任领导

所长:时建忠

主要简历:

时建忠,男,山东青州人,1963年生,中共党员,1982年7月莱阳农学院畜牧专业毕业,1990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动物营养专业毕业。1982年7月在山东省东平县畜牧兽医站任技术员,1983年7月在山东省昌乐县家畜繁殖场(种鸡场)任技术员,1984年7月在山东省昌乐县农工商总公司工作,1985年7月在山东省昌乐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1990年7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山区室工作,1992年7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任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处长,1997任新疆畜牧科学院副院长(援疆),2000年4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2002年12月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1996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9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长期从事畜牧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主持国家“948”计划“微生物青贮剂的研究与推广”、“优质肉牛胚胎的引进及种畜基地的建设”;“动物种质资源描述标准、技术规范及共享试点建设”、丰收计划“蛋、肉鸡规模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恢复与重建技术示范”;国际合作研究课题“ECO-MIN在肉鸡中的应用”、“俄罗斯牧草种质资源的引进和鉴定”、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组织起草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五”科技兴农规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科技体制改革方案”等40多个文件。发表“中国饲料工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日粮代谢能、粗蛋白水平对活体拔毛鹅生产性能的影响”、“豁鹅活体拔毛的研究”、“青贮饲料生产技术及青贮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美国微生物青贮剂的研究”、“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等论文20多篇。

组织机构

学科建设

院士风采

张子仪

畜牧学专家。男,1925年3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业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类预科,194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获农学士学位。1948-1952年在该大学研究生院畜产学科攻读研究生,1952年回国。前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一级技术员、饲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员。

1980-2001先后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现兼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历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第一、二、三、五、六、七届畜牧组专家顾问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保学部院士。翌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

“六五”以来,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参与或主持国家畜牧、饲料科技规划的制定和论证,是动物营养学会的创立者之一。"六五"至"九五"期间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研究成果,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60余篇。他本人先后十多次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农学会等表彰和奖励。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杰出贡献奖。

先后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15名。历时七年于2001年主编完成的《中国饲料学》 ,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生院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以其实验设备精良、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基础设施完善、课题经费充足、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及广泛的国际合作等优势,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研究院“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院连续三年榜上有名;在广东省管理科学院《2002中国研究生院评价》中,研究院以农学第一名跻身12所“中国一流研究生院”。

研究院研究生教育有鲜明特色,依托于39个研究所(中心),22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3个国家级、24个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1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1个国家农业图书馆(藏书世界排名第三),拥有全国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及网络系统。“十五”期间,我院承担国家及部委重点等各类总经费是"九五"的5倍以上,仅头三年,研究经费已超过12亿元。

目前研究院在校研究生1000多人。有两院院士11人,研究员344人,副研究员118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8人,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6个,涉及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4个门类,16个一级学科。

研究院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地区(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

围绕院党组提出的“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战略部署要求,要对全院的教学资源、科技资源和智力智源重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将所有的教育资源统一起来,建立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平台,实现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博士授权专业要达到30个,研究生培养规模要实现在校生1500-2000人,到2010年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3000-4000人,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七二五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iascaas.net.cn/index.html

附件列表


35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下一篇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